不知大家能否有此疑问:唐诗人、宋词人,整日冥思苦想写作品,没背景、没工作,哪里来的钱四处游乐呢?比如以下三位大咖:将灵魂献给了大自然的陶渊明,耕种菊花雨后,隐逸山水之间,不时大醉一番,顺势挥洒几笔,偶尔能长出来的庄稼都不如草高;李白一生游浪天涯,没能承继万贯家财,功名也考取不上,只能创造精神食粮,以果精神之腹;杜甫倒是做官了,但做的都是杂七杂八的轻烟小僚,拿的俸禄都不能叫俸禄,只能叫可怜,那一栋被秋风横扫的茅屋就是最好的例证。
要说某一位诗人家里有矿也就罢了,可大唐两千多位诗人总不能皆是腰缠万贯吧?大家不要忘了,这世间还有一样东西叫友谊。你没钱不要紧,只需你有一个有钱的朋友就足够了!今天小解讲的这位诗人便是如此,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与孟浩然、王昌龄等著名诗人关系要好,经常相聚饮酒赋诗,受孟王的耳濡目染,这位诗人也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他就是唐朝诗人刘昚(shèn)虚。别看这名字听着有点慌,可人家的诗却一点都不虚,他模仿陶渊明献身自然的情怀,写下一首恬淡清雅的超神之作,令人十分冷艳,并被收录进了《唐诗三百首》。
《阙题》唐·刘昚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阙”是缺少、空缺,“阙题”就是没有题目的意思,后世便只能以此命名。这说明这首诗在唐朝的时候很可能毫无名气,不被时人认可和传诵,因而也就无人情愿将其记录进诗集之中,以致诗题丢失。直到多少年后人们才发现了这颗被掩埋已久的珍珠,却不幸它的名字已经丢失了。虽然很多人对这首诗不甚了解,但它能够从将近五万首唐诗中脱颖而出,成为唐诗三百首的成员之一,自然有其高超之处。
诗人开篇即点题:“道由白云尽”,既写出了道路所在之处地势的险峻,又营建了一种仙风缥缈的意境,同时又暗示诗人的目的地就在前方不远了。这样的开头几乎冷艳,直截了当又暗含玄机,无一字废言,令人耳目一新。“春与青溪长”同样别出心裁,意思是春色与青溪一起蜿蜒流长,溪水长流容易理解,春色为何也流长呢?因为诗人一路走来,欣赏了一路的春景,所以这春色也像绵延无尽一般,一直不停。再看“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诗人不写花香,而写花掉落在水里引起了流水的香,这是多么精妙而又可爱的言语啊!如此一来,花香不言而喻,而且它都能引起水香来,那么其本身的香气就愈加浓郁了!这样的写法,真可谓古今少有。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一句,相比较其余句子就显得中规中矩了,不过读书堂既然能建立在山深云端里,这份恬淡悠然的雅致首先就值得敬佩。最初一句“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又是一句巧语:阳光每每穿过柳荫的幽静,那清辉就会洒满我的衣襟。那么它妙在哪里呢?即便在阳光寒冷的白天,诗人所处的位置也没有遭遭到暴晒,而是几丝清辉着衣,这样安谧的环境,如此温馨的气候,自然是个读书的圣地。诗人道出这一点之后,诗歌也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与无穷的神韵。小解认为,诗人是读书去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刘昚虚不言情只写景,让人读出的却是满纸的情致,如此美丽的句子,怎能令人不喜爱呢?
上一篇:新京雅集——《读至美唐诗三百首》:一套美出天际的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