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贺知章在公元744年的时候正式向唐玄宗请辞,打算离开本人奋斗一生的朝堂。贺知章称本人年老病重,无暇参与朝事,希望皇上能够允许他归乡安享晚年。这一封请辞信也让唐玄宗意识到这位奸臣已经在本人身边陪伴了几十年,一时感慨不已,便亲身提笔作诗一首赠予贺知章,且令太子率百官为贺知章践行。至此贺知章结束了本人的工作,回到越州永兴,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萧山,并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的名作。
这组诗可谓是贺知章的经典之一,也被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我们必学的一篇诗词。不过,很少有人晓得当年我们背的只是《回乡偶书》组诗的一半,现实上贺知章在完成这第一首后还写了第二首,与我们经常背的那首并称为《回乡偶书二首》。可惜,第二首诗的内容鲜少有人关注。但是若你看了第二首诗,你定会为其中的乡愁感动落泪。
《回乡偶书·其二》中更多描写的是回乡后的所见所闻,比起刚回乡的感慨,这时的贺知章愈加深刻地感遭到了何为“物是人非”。辞官回家的贺知章此时已经成为一名道士,还将老家的住宅改成了道观,打算在此修炼道义。在这首诗的开头,贺知章就感慨本人离乡的时间太长了,这期间发生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
五十多年的离乡时间让贺知章对家乡独一熟悉的便是乡音,除此之外再难找出什么东西是贺知章熟悉的了。少年时期便远赴异乡为官,看到家乡种种,贺知章仿佛又看到了本人少年容貌,尤其是眼前的一池湖水,还是保持着它原有的容貌。这首诗贺知章并没有提到家乡的风俗人情,也没有提及亲戚乡邻,这是因为他根本无从提起,。
毕竟贺知章熟知的人不是已经离世就是因为身份差异而有所疏远,多年不走动,根本没无情分可言。因而,回乡之后的贺知章是孤寂的,这和他想象中的归乡生活有所出入。更令人唏嘘的是,贺知章提到的一池湖水其实是他求唐玄宗赐给他的放生池,唐玄宗为安抚他,便欣然应允,专门下旨划了一片湖给他。因而这片池水除了寄托贺知章年少记忆,还承载着他一生的辛劳和荣耀。
贺知章这时已经没有了刚回乡的激动,也再也不会有小童猎奇他从何而来。在故乡依然居住了一段时间的他,终于意识到,故乡再也不是他想象中的容貌,也没有他少年时的容貌。于是,初归的欣喜化为愁思出现在他的诗句中。
了解了贺知章当时所处的情况后,我们也会对《回乡偶书·其二》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实上,像贺知章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也时常发生,奔赴大城市的年轻人等年老回乡肯定是陌生又熟悉的。这首在现代依旧能引起共鸣的诗,也成为贺知章的经典之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