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小学必备古诗词80首之21-40首,解析、注释、赏析、背景引见,更好的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今天分享小学必备古诗词80首之21-40首。

觉得有用可以点击左下角“赞同”支持一下哦,材料有点多,建议珍藏

可获取电子版(下载方式在文末)!

21.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正文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两头

【简析】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 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 借 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 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老练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 “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 不只描绘出月亮的外形, 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 爱, 在新颖中显露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 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 恰似一首完满的绝句, 言语质朴, 比喻风趣,十分耐人回味。

22.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正文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抽象地描绘了庐山 瀑布雄奇绚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 外形尖 圆, 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 水气蒸腾而上, 在丽日照射下, 仿佛有座顶天立 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 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 概写望中全景: 山顶紫烟缭绕, 山间白练悬挂, 山下激 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 出, 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峻峭, 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 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 来。一个“疑”, 用得空灵活泼, 若真若幻, 引人遥想, 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 构思奇特, 言语生动抽象、洗炼明 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 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23.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文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情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 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 汪伦来送行, 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 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 他们手挽着手, 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 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说明出于 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只来了, 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 怎样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言语来表达?桃花 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本人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 情比于潭水千尺, 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的确, 这两句 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有了“深千尺”的桃花 潭水作参照物, 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无形, 既抽象生动, 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2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要敬亭山。

正文

1.敬亭山: 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原名昭亭山, 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 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闲:安静。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 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 飘泊生活中,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味道, 增添了孤单寂寞之感, 然而傲岸倔强的 性情仍一如既往。这期间, 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 也 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 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 流显露孤单之感。天上众多的 鸟儿高飞远去, 无影无踪了; 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 独自远远地飘 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 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单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 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蒙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 只要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 将敬亭山人格化、个 性化。虽然鸟飞云去, 诗人仍没有回去, 也不想回去, 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 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本人。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 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要”, 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正文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 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脚印几乎遍及 整个中国, 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谊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 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绚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本人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 是诗人墨客 流连聚会之所, 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 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 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 而“三月”又正是 春光明丽,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 不只传神地写出烟 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四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 绣户珠帘, 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 时间也选择得 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 诗句, 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 当友人扬 帆远去的时候, 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 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 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 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抽象。“孤帆” 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要一只帆船, 而是写诗人的全部留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 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 渐去渐远, 越去越小, 越去越模糊了, 只剩下一点影子了, 最初终于消失在水天 相接之处, 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 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 似乎要把本人的一片情 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谊, 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谊”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 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 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 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 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言语清丽自然, 意境雄浑开阔, 这首诗真是令 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 近情遥, 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 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26.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正文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 758 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 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前往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 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晚上, 地点是白帝 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 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 描述船行之速, 千里江陵只需一天即可到 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 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 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 的心情。

第三、四句抽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 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这两句诗人先 写猿声, 继写轻舟, 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合起来, 借 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 弥漫于诗的明快的节拍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 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 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7.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正文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 似乎不近情理, 一个人七尺身躯, 而有三 千丈的头发, 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 因为愁思像这 样长。“缘”, 因为;“个长”, 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 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 发, 是内心愁绪的意味。诗中无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 于是这三千丈的 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是说: 照着清亮的铜镜, 看到本人萧萧白发, 几乎没法晓得本人的头发怎样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本人的提问, 进一步加强 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 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 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 诗人对整个 局势深感忧虑。此时, 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 理想不能实现, 反而遭到压抑和排 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28.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缀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文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 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 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情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 中的“望”字, 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 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 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 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缀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 地的一段) 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天门两山本来 是一个全体阻挠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 它中缀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类似: “巨灵(河神) 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 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 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 显示 出冲决一切障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 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 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 起回旋, 构成波涛汹涌的奇迹。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那么这一 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 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 但不是诗, 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 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 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遭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委婉,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全体。上句写 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 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 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 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 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 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 舟行江上, 顺流而下, 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 进视线, 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势, 而 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 似乎正迎面向本人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无情, 则远客自当愈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披荆斩棘, 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 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 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 我这乘一片 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人的自我抽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正文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 763 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 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尽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简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 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 冬季, 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 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 汴(今河南开封) 等州, 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 即广德元 年正月, 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 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 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 急 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 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 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 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 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 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 神, 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 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 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 到疗救, 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 总算熬过来了, 怎能不喜! 然而痛 定思痛, 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由悲从中来, 无法压抑。 可是, 这一场浩劫, 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 本人可以前往故乡了, 人们将开始 新的生活了, 于是又转悲为喜, 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 杂感情, 如果用散文的写法, 必需很多笔墨, 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 作抽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 落脚于“喜欲狂”, 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 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本人 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 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 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 但 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而是笑逐颜开, 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添加了自 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 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 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 歌”, 还须“纵酒”, 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 下句则写“狂” 想。“青春”指春季, 春天已经来临, 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 正好 “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 既各自对偶(句内对), 又前后对偶, 构成工整的地名对; 而用“即从”、“便下”绾合, 两句紧连, 一气 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 的反复, 文势、音调, 迅急有如闪电, 精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 “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 而一用“即 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 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 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 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诗 人既展现想象, 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 峡险而窄,舟行如梭, 所 以用“穿”; 出“巫峡”到“襄阳”, 顺流急驶, 所以用“下”; 从“襄阳”到“洛 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精确

这首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 其余各句, 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 情。万斛泉源, 出自胸臆, 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 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 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 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 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浦起龙《读杜心解》)。

30.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正文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 共写绝句四首, 本诗是其中的第三 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写 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 是近景; 次句白鹭飞上青天, 是近景。这 些景物的画面, 色彩艳丽: 嫩黄的小鸟, 翠绿的柳林, 雪白的鹭鸶, 湛蓝的青天, 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只有色还有声, 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 真是一派 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 “上”, 后两句是“含”“泊”, 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 是近景。“含”字 运用拟人手法, 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 写门前的船只, 是近景。“泊”, 停靠着, 但这停靠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 静中 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 每句一景, 其中动景、静景, 近景、近景交错映现, 构成了一幅绚丽多 彩、幽丽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31.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正文

1.花卿: 即花敬定, 唐朝武将, 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 “成都 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 四川省成都市。丝管: 弦乐器, 管乐器, 此代音乐。纷纷: 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 乐声随江风飘散, 飘到江上, 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简析】

这首绝句, 字面上明白如话, 但对它的宗旨, 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 是赞誉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 礼乐, 子美作此讥之, 而意在言外, 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 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 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 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 唐朝建立后, 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 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 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 名敬定, 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 骄恣 不法, 放纵士卒大掠东蜀; 又目无朝廷, 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耐人寻味的是, 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责, 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誉诗。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即成都; 丝管, 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 既多而乱的样子, 通常是用来描述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 这里却用 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笼统的乐曲, 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 化无形 为无形, 极其精确抽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 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 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 从花卿家的 宴席上飞出, 随风荡漾在锦江上, 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 使我们逼真 地感遭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好。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 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 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抽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 是遥想。因实而虚,真假相生,将乐曲的美好赞誉到了极度。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 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者, 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 皇宫之外也。这 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 然是“只应天上有”, 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 “得闻”,不只“几回闻”,而且“日纷纷”, 于是乎, 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 矛盾的对立中,既委婉婉转又确切无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云:“讽刺则不可怒张, 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 屑》卷九引) 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 棉里藏针, 寓讽于谀, 意在言外, 忠言而不 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正如杨伦所评:“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 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杜诗镜铨》)

3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文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年)。《明皇杂录》 中记载: “开元中, 乐工李龟年善歌, 特承顾遇, 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 南, 每遇良辰胜景, 为人歌数阕, 座中闻之, 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 此诗)。 ”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熟悉;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 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想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 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 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 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 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 时节”包含不少内容, 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 作为人生的岁月, 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委婉。“又” 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 俱在其中。” 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3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正文

1.乃:就。

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潜:暗暗地,悄然地。

4.润物:使植物遭到雨水的滋养。

5.径:乡下的小路。

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誉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 虽没出 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一个“好”字, 表达了诗人对 春雨的赞誉。春天是植物萌生、生长的季节, 正需雨, 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 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 趁着 夜色悄然地飘洒大地, 绵绵密密, 无声无息地滋养着万物, 不求人知, 无意讨好。 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 他开门 出来看, 只见天上乌云密布, 地上也是黑沉沉的, 连小路也看不清, 只要江中船 上的渔火显露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 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 整个锦 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 那一朵朵湿漉漉、轻飘飘、红艳 艳的鲜花, 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 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 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誉春雨呢!

34.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简析】

杜甫的这首五绝, 四句两两相对, 平朴如话, 因而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 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 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 莫非生意, 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 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 画面优美, 格调柔 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 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 天气趋暖, 正所 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 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 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无机的组合为一体, 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 阳光普照, 水碧山青, 草木复苏, 万象更新。 清风拂面, 送来百花的芳香, 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 溪岸边, 冰雪融尽, 泥 土潮湿而松软, 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 衔泥筑巢, 呢呢喃喃。水暖沙温, 美丽多 情的鸳鸯相依相偎, 恬然静睡, 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 诗人描写它是有意 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 勒的大场景, 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 后二句则是工笔细 描的特定画面,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 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包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显露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 能“以诗为画”(《说杜》), 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 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遭到的柔和春意。如 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 都是诗人的视 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 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 诗人无须 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 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 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 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优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 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 观察物象, 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 无非讥其造语平淡, 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 殊不知, 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 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 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35.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由娇莺恰恰啼。

正文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描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 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如 “留连” 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 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 居住四川成都, 在西 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 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 他 独自由江畔散步赏花, 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 将小路都盖住了, 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描述数量之 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抽象地描绘了 春花密密丛丛, 又大又多,轻飘飘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描述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 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由娇莺恰恰啼”。“娇”是描述莺歌优美圆润。“恰恰啼”是说合理诗 人前来赏花时, 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 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 意为本人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 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正文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简析】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 )字文房, 河间(今河北河间) 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 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 正是傍晚。“苍山远”, 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 暗示跋涉的艰苦, 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 主人家简陋的 茅舍, 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托, 渲染贫寒、洁白 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 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 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 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现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 次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 诗人的来到, 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 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 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 诗人是在“白 屋”外, 在风雪途中; 后者, 诗人在“白屋”内, 或前两句在屋外, 后两句在屋 内。

37.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正文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本人孤单郁闷 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简析】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 河东(今山东永济县) 人。杰出的思想 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 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 借以抒发本人蒙受迫害被贬的 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 虽处境孤单,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情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 山中本应有鸟, 路上本应有人; 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 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 虽未直接用"雪"字, 但读者似乎已经 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 已感觉到了寒冷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抽象,在 漫天大雪, 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 有一条孤单的小船, 船上有位渔翁, 身披 蓑衣,独自由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抽象显然是诗人本身的写照, 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单, 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 清高的精神面貌。

38.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正文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 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 这就把“不 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 洁的质量有关, 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 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 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 隐者的身份, 引见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 说师傅就在 这座山中采药, 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 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 转机,“云深不知处”, 说虽在山中, 但云雾洋溢, 不知他在何处, 作了婉转的辞 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方式, 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 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情。隐 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抽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示出来了。

39.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析】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 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 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 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单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 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 崎岖。江上渔火点点, 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苦孤单的 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 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 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 那么, 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 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 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 两句只写 了一件事: 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 给人无限 遥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 姑苏城内是 灯红酒绿, 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 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 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 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本身和现实的超越 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崎岖,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 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 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崎岖)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也使诗本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 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本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诘问。人在喧嚣的芜杂的世界中, 面对生活的艰苦愁苦已然得到了对本身和本已 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 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单调无味。人得到了对实存的此 在世界的敏感度,得到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 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构成该诗的悲剧性情。人如何在现实生活, 人如何超越 本身而达于彼岸世界, 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本身心灵的纯正, 不正是 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诘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诘问和探 索, 给诗人形成孤单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40.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正文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怒放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抽象, 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意味,写白 鹭自由地飞翔, 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 桃花 怒放, 江水猛涨, 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 是表现暮春西塞 山前的湖光山色, 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 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 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 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 唐朝金华人。在野廷做过小官, 后来隐居在江湖上, 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本人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 歌子》, 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 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 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协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小学语数英材料合集以及电子版获取方式都在下方链接,请自行查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