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走剑门关
夕晖掩尽万重山,古柏森森蜀道难。
一路鹃声啼夜月,翠云廊到剑门关。
一场前往剑门关的夜行之旅,在常人的眼里,或许只是暗夜群山间的单调行程。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展开了一幅有着浓郁唐诗风韵的文化穿越画卷。作者起笔以莽莽群山间的落日斜晖营建出一片苍茫的意向,在此基调之下,李白笔下的万重山、杜甫笔下的柏森森,这些同样是描述巴蜀景象的画面纷至沓来,古意盎然,化典自然而贴切。再辅以画面感之外的鹃声(杜鹃传说为蜀国望帝所化,也是经典的四川元素)啼月,填满翠云廊到剑门关的旅途,使人在视觉、听觉的双重代入感下,仿佛身临其境,正与诗人同路。陆游当年也曾在四川写过《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本诗的结句与之同一句法,亦是一妙。
过大明宫遗址
寂寞轻车碾夕阳,黄埃埋尽旧宫墙。
凄凉总在繁华后,指点枯槐说盛唐。
这是一首极佳的吊古咏叹之作。起笔的寂寞为全诗的情感做了定调,轻车碾过一地夕阳的昏黄,极富画面感和色彩感,又以渐逝的夕阳隐喻了消散于历史长河的大唐气象。历史上,作为大唐盛世意味的大明宫已经多次遭遇兵劫焚毁,原建筑的残桓断壁早已为漫漫黄埃掩埋,荡然无存。一句平白如话的“凄凉总在繁华后”,高度凝练了历史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也为大明宫的遗址,勾勒出了最传神的速写。结句的枯槐可谓点睛之笔,以枯萎的槐树与关于盛唐的追想结合起来,使得情有所托,自然贴切——那槐树一定也有过枝繁叶茂的当年,就像生机勃勃,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二者之间从荣到衰的共同点,就正是见证时光况味的诗意之所在。
夜宿山海关
寒星数点夜生芒,寂寞孤城接海疆。
卧听楼头风习习,恍如对客说兴亡。
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名,依山近海,故得此名。历史上,吴三桂、八国联军以及日寇都已经兵犯此关,由此掀开了一个个朝代兴亡替代的序幕。诗人夜宿名关,观寒星之寂寥、感海疆之辽阔,念孤城之微小,忆民族之多难,在习习夜风之中,思绪翻涌,感慨良多。其实,来说兴亡的,哪是本自无情的楼头海风?而是诗人的忧乐之思,爱国之情。这与陆放翁几百年前僵卧孤村,夜阑听风时“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怀是何其类似?
谒山海关孟姜女庙
暴秦残虐虎狼如,黔首吞声不敢呼。
多少男儿含恨死,哀号只要一村姑。
孟姜女的传说,与《牛郎织女》、《梁祝》、《白蛇传》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虽经后世学者考证,孟姜女应该只是民间传说中虚构的人物,甚至孟姜女庙所在的山海关也是明代才修建的,实与秦长城无关。但由于孟姜女的传说抽象承载了坚贞的爱情,不屈的抗争,也仍然深入人心,脍炙人口。诗人游历至此,也以一个“谒”字向这一传说抽象表达了由衷的敬意:面对虎狼般残暴的强秦帝国,黎民百姓大多敢怒不敢言,多少男儿壮丁只能憋屈地含恨而死,而孟姜女却敢于向着强权发出抗争的哀号。这看似柔弱的哭声,代表的是水能覆舟的民怨,在这样的力量面前,代表着国家强权,看似坚不可摧的长城,也难免会为之崩摧!
厦门海上夜游
连天灯火映波光,水上风生夜渐凉。
宴罢船头歌舞起,倚栏人在海地方。
诗人起笔便以连天的灯火波光勾勒出一幅繁华热闹的画卷,即便夜来风凉,这欢娱之情却未曾稍退,在晚宴之后,又有歌舞之乐起于船头之上。行文至此,此诗似乎就是一首轻快的游记,但结句却倏然一转,在热闹的人群之外,却有人离群索居般独自倚靠船栏,敏感地感受着夜风转凉,未忘身处深不可测的大海地方。这言外暗传的冷眼旁观和居安思危,正是“不合时宜”的诗人本色,也是本诗可作深思细品的意味所在。
夜宿鼓浪屿
天水茫茫一望遥,榕荫深处酒旗飘。
沙滩踏浪归来晚,夜不关门听海潮。
鼓浪屿上遥看天水茫茫,诗人起笔便营建出一个远离红尘,遗世独立般的神仙境界。但比不食人间烟火的仙界更可喜的,是那榕树深荫中还有可供陶然一醉的酒旗飘摇。抛开俗务羁绊,在海边踏沙戏浪,直到日暮,回到住处,那依恋大海的心情还不肯安歇,不愿关门,只为能连夜倾听那动人诗心的海潮声。诗人以这样的一幅海滨度假的画卷,生动描绘了鼓浪屿的美好与怡然。结句不关门的“不作为”正是诗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大作为,与唐人司空曙的“钓罢归来不系船”有异曲同工之妙。
漓江放舟
漓江只合住神仙,碧水青山绝可怜。
两岸翠峰都是画,横拖长卷到天边。
漓江山水之美,从来不乏诗词华章咏颂。神仙境界、江山如画,这些说法,都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之词。如何能在千人万人、千言万语夸奖过的地方,有新意的表达出自我的情感,诗人在这首七绝里,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诗人前三句的起承转都平白如话,清新明快,但最初一句却合得异峰突起,气势夺人。“横拖”两个动词的描写,让读者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似乎也做了一个大范围的平移扫视,视界豁然开阔,直到与长天交接。而“长卷”的定义,也深合漓江山水的连绵开阔的特色。元代文人乔梦符谈行文章法时,有“凤头”、“猪肚”、“豹尾”之喻,本诗这一生动无力的结句,便可谓精彩的“豹尾”!
峨眉山
磴道千重欲上难,危峰半在白云端。
清溪一道穿林去,日暮风生露气寒。
诗外有物,言外有意,是最能检验一个诗人思想性的方面。这首七绝就借登山之事,表达了作者人生的感悟:人生就像登山,会因为众多的艰难险阻,有很多想要达到而难以达到的目标,抒发了本人对于目标追求的一种紧迫感。起笔的磴道千重,写明所追求目标的艰难和其修远兮。“危峰半在白云端”既是承接起笔,表明目标之高远,更有一层人在半途的既视感。穿林而去的,其实不只是清溪,更是子在川上曰的“逝者如斯”的时光。理解了这几层意思,也就不难理解,日暮风寒,其实更是诗人对于本人追求的目标,油然而生的紧迫感。
购腊梅一束清香可人
买得南山一束黄,枝头清冷尚凝霜。
今宵拟向梅边醉,纵使酕醄梦亦香。
腊梅素以傲雪耐寒,清香怡人的特点,而深得国人喜爱。传统文士们以其特点,赋予了腊梅无数人格化的高尚质量,并以此为精神楷模。这首清新明快的小诗,就抒发了诗人对腊梅花的无尽喜爱之情,以买花、赏花、醉花、梦花的笔触层层递进,表达了孟子“仰而思之,夜以继日”的情怀追求。
张南君以所藏朵云轩制前明沈周《两江名胜图册》嘱题,因赋短句
湖山气象信难描,为有仙风笔底飘。
五百年来桑海换,惟从画卷认前朝。
这是诗人应邀为一本明代图册所题的七绝,起笔便高度评价了图册高超的艺术性,称赞是有着仙风的画笔,才能描绘出这气象万千的湖山风光,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画册。接下来宕开一笔,跳出图册,站到历史旁观者角度,道出这五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巨变,物是人非。所幸今人还能凭仗这本图册感知到当年明朝的风貌。自创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因“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生出的凭吊感叹,本诗的结句也以“惟从画卷认前朝”道出了这一文物古籍的巨大历史价值。
过巴郎山
危石摩空势欲倾,雪山万仞客心惊。
云飞风起天无际,车在群峰顶上行。
巴郎山又称“巴朗山”,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至四姑娘山风景区之间。最高海拔5040米,峰岚峭壁磷峋,岩石裸露,险象环生,极苍凉雄壮。诗人起笔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山势之高险令人心惊。但三四句却笔锋一转,以大风歌般豪迈的言语,展开登山行车直上云天的画卷,结句的“车在群峰顶上行”,在先抑后扬之后,抒发了不畏艰险,降服险途的壮心豪情!
秀维兄招饮,座中有暌违三十年之显周老知青,相见如隔世人
弹指春心化作尘,白驹过隙竟成真。
双眸黯淡无颜色,三十年前是美人。
王国维曾在一阕《蝶恋花》里写过两句经典名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用以感叹时光之无情,美人之易老。诗人在这首小诗中,描述了与三十年前的老知青重逢的一个细节。“弹指春心化作尘,白驹过隙竟成真”都是虚写的铺排,用以渲染时光飞逝。第三句落到实处,凸显了一双黯淡失色的眼眸。结句“三十年前是美人”,与之构成强烈的反差,按说,三十年后的美人,也该是人到中年,风韵犹存,但这双无神的眼眸,却令人对其三十年来定然不算美好的人生际遇,生出了无限的感叹。怅惋之情不着一字,却又意味深长。
绍兴沈园
杨柳依依水一湾,沈园春老落花残。
只今但说钗头凤,谁识秋风大散关。
绍兴沈园因宋代大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的凄婉爱情故事,以及二人吟和的两篇《钗头凤》而名满天下。诗人到此一游,但见世人所熟知的,似乎都只要陆游的《钗头凤》,却很少有人熟悉同样是陆游所写的名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书愤》,被后人誉为“风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无愧色”。在诗人看来,只把陆游看作一个多情复古的情种是不完整的,陆游更应该为后人记取的,应该还有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报国、忧国的情怀。
临江门即景
鸽影横空去复回,蒙蒙薄雾掩江隈。
暗香一缕随风过,知有村姑卖腊梅。
在诗歌的世界里,除了波涛壮阔的情感,还有生活中细微的感动。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冬日清晨在江畔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清新怡然的生活气味:鸽影盘旋,有自由的感觉,薄雾掩江,是宁静的氛围。一缕风过,有暗香盈怀,不用看,就晓得是有卖腊梅花的村姑来了,就像王安石写梅花的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仁德先生在作诗词讲学
虞廷先生(左)做客新华网讲诗词国学。
陈仁德,笔名虞廷。当代古典诗人,现代作家。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重庆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诗学会副会长,著名诗词家,楹联学家。诗词作品多次在国内大赛获大奖。
-----------------------------------------
编者注:近来工作较忙,加之因仁德先生新书组稿,我有幸分到一批作品为之撰写评析,故而近期的《声律启蒙》又再次缓更,还请喜欢该专栏的朋友见谅。今天将仁德先生的部分作品与喜爱传统诗词的诸位共赏共学。下一期将分享先生的律诗。
上一篇:唐诗值得收藏的180句名句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