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元稹《行宫》等三幅行草书作品欣赏,如何克服书法线条存在的短板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声明:本篇的图文由冯彬藏墨独家原创,书法作品版权归冯彬藏墨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学书法的师友们都晓得线条不但是书法的基础,更是书法的灵魂。一幅书法作品如果缺少线条之美 ,就会成为无木之林,无水之河,所以我们外行草书创作时一定要提倡书法线条美、外型美的表现方式

今天笔者创作了五言绝句古诗三幅行草书作品,分别是唐代元稹的《行宫》、唐代刘长卿的《弹琴》和唐代白居易的《草》,笔者认为在创作这三幅拙作时对线条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但是与读者的要求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希望得到大家的协助与指教。

行草书作品欣赏之一:

【唐】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作者:冯彬藏墨

行草书作品: 【唐】 元稹《行宫》,作者:冯彬藏墨

如何克服书法线条上存在的短板,笔者认为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克服“心电图”式的线条

所谓“心电图”式的线条,就是上下波动不大,没有崎岖节拍感。书法作品最忌平直类似,千篇一律。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它的价值就体现在线条的节拍感上,线条变化的节拍感是线条一种活力的表现。每一次笔触的跳动,每一根线条疾缓的节拍弦律流动,都显示出作者创作时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思想理念。

一幅有节拍感的书法作品,体现在线条上有粗有细、有轻有重、有浓有淡、有屈有直、有肥有瘦、有实有虚,同时在运转过程中有连有断、有疾有涩,这些变化构成一种节拍的美感。这就像一首乐曲一样,要有主旋律,有次要的、不断反复出现的乐句,它是乐曲节拍旋律变化的基础。

我们在欣赏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时会发现,其中和谐的韵律,优美的节拍,是反复出现轻重适中的主线和以它为基调具有高低强弱变化辅线组成的。就好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磅礴激越、波涛壮阔。

行草书作品欣赏之二:

【唐】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作者:冯彬藏墨

行草书作品:【唐】刘长卿《弹琴》,作者:冯彬藏墨

2、要克服弱不由风的线条。

不由风的线条是书法者的大忌,就像是一个卧床不起的病人,一点力气都没有,这样的书法怎能激发人们的兴味呢?一幅人见人爱的好作品就是力透纸背、万毫齐力、笔力千钧等等。

要克服弱不由风的线条,一定要掌握笔力,笔力并不是一种蛮力,不是压着毛笔用尽全身力气去写,而是对毛笔一种运用自若的控制,是一种控制力和协调力的配合,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这样写出的线条,不轻滑,不平庸,而是沉着、凝重、老辣、苍劲。

熟悉颜真卿字的书家都晓得,;他的书法以篆笔融于楷行草中显示出来的笔力,点如坠石,划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使每个字都有厚度,给人以一种浮雕之感,这也是颜真卿书法历朝历代经久不衰的道理。

行草书作品欣赏之三:

【唐】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冯彬藏墨

行草书作品:【唐】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作者:冯彬藏墨

3、要克服平铺式的线条

所谓平铺式的线条,就是我们在写书法时所展示在欣赏者面前的线条不浑厚或者没有立体感,看着是平铺式的,给人的印象是很平庸,勾不起读者的兴味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说:“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映之不透。”沈老的话告诉我们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一个立体而不是一个平面的概念。要克服平铺式的线条就必须要求我们在写书法运笔时,让毛笔的笔尖在中线运转时来达到中锋运笔的效果,给人的感觉线条的中心是骨,四周包围的是肉,骨藏于肉,肉附于骨,这便是人们常说具有浑厚、立体感的线条。只要浑厚、立体感的线条才能表现出充实的力度。

有人说王羲之《行穰帖》线条看起来也是平铺的,但是细心的书家会发现王羲之的《行穰帖》看似平铺,其实在平铺上塑造了立体美,也就是将二维空间变成了三维空间。这种深藏不露、委婉内在的线条也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