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包含千古名句的四篇清诗赏析合集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夜坐》

前两天分别复习了高鼎的《村居》和王国维的《蝶恋花》,今天预备复习龚自珍的诗。巧合的是,这三个人竟然都是浙江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改良主义先驱,今浙江杭州人。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御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所作诗文,深刻揭露了清王朝统治的腐朽没落,弥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其代表作次要有《乙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送钦差大臣林公序》、《病梅馆记》等。

今天复习龚自珍的《夜坐》其二,原文如下:

沉沉心事北南东,

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

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

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

美人如玉剑如虹。

这首诗的大意是:怀揣沉重的心事,东奔西走,整日奔忙。谁能晓得,我也曾是俾睨天下,傲视海内人才的杰出者啊。想当年,年少轻狂的我,非常崇尚晋贤的通脱狂浪、不拘礼法之风肠荡气的文字,为世人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万一有一天,束缚限制人们才智的关卡,砉然破毁。到那时候,只需学以致用,就可以参透人生妙义,境界顿开,人可以成为温润如玉的美人,剑也能够吐出如虹的气势。

说到龚自珍这首《夜坐其二》的创作背景,据材料引见,这首诗创作于其年过三十而立之后,时任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怀才不遇的孤愤之情,禁不住喷薄而出,夜坐难眠,遂作此篇。龚自珍最擅长以雄奇之笔写哀怨之情,这篇《夜坐其二》,恰恰最能体现其“剑”、“箫”合一的美学品格,细心研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享受。

纵观龚自珍这首《夜坐其二》,笔力雄健,气势如虹,豪气干云,却又体现了温文尔雅的幽怨之情,真正体现了“剑”与“箫”的完满结合,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有知名诗评人评价说:能像龚自珍这样,将“伤心”写得如此气象万千者,自唐代大诗人李白之后,几乎寥寥无几。全诗最为经典就是:“美人如玉剑如虹”当时的我,真的不晓得这句歌词来自龚自珍的诗,只是觉得美美的。美人如玉剑如虹:美人如玉,温润可人;剑气如虹,雄健无力。二者巧妙完满结合,如玉,如虹,仿佛进入禅定的境界,这岂不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2021年3月5号晚

《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今江苏常州人,清代文学家、史学家。乾隆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安定书院。享年87岁,算得上高寿诗人。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今天复习赵翼的《论诗五首·其二》,原文如下: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这首诗的大意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诗篇万古流传,播于众口,无人能与之相比。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个时代都出现很多有才情的人。这些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诗篇文章,以及他们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都会各自流传数百年,至多是流芳百世。

据有关材料记载,生活在清朝的赵翼接触过许多著名的诗词,但他提倡创新,反对机械地模仿。他慷慨激昂,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赵翼的这首《论诗五首·其二》是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他本人提倡在诗词创作上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也就是说,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

纵观全诗,整首诗描写得极为唯美,同时也很是张狂,而他的这一份张狂也正是来自于他的自信。他遍阅前人经典作品,积淀了深厚的文学涵养,这才敢于论诗。他主张的推陈出新,也并不是意味着对于那些传统的东西全盘否定,而是在学习吸收基础上的创新和突破。赵翼的这首诗虽然狂,但却写得在理,所以问世200多年来也是备受推崇,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名篇。很多文化人都遭到了启迪,放弃了对前人一味地模仿。

2021年11月7号

《杂感》

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四岁就成了孤儿,家境清贫,少年时就颇有诗名,为谋生计,已经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还没来得及补官,就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他的七言诗很有特色。也善于作词。

今天复习黄景仁的《杂感》,原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

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

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的大意是:本人成仙成佛的前路渺茫,两条路都走不通,都无法成功。只能在寂静的深夜里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被命运拨弄,踪迹不定,生活落魄,已经把本人诗歌中慷慨激昂之气消磨殆尽。万念俱寂,即便对女子也早已不会再有轻狂之念,却得到一个负心汉的名声。如今的世道,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可以用白眼来看待本人。空有满腹经纶,可最没有用途的就是读书人。不要忧虑本人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应验吉凶祸福的预言。不平则鸣,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本人的声音。

据记载,这首《杂感》是黄景仁在二十岁那年写的。当时他喜欢在本人的诗中写愁苦的言语本人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感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黄景仁这首《杂感》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次要是为了个人的穷愁愤懑而发,俊逸但不深厚。这首诗是黄景仁对世事人生的深刻体悟,言语口语化,天然锤炼,反语的手法突出表现了他愤愤不平的心情。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现在多用来描述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的窘境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百无一用是书生”,但真正了解这句诗的出处,并晓得原创人是谁的,估计应在少数。纵观黄景仁这首《杂感》,身为读书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次要还是因为他短暂的一生都是怀才不遇、生活艰苦。“百无一用是书生”无疑道出了部分读书人的辛酸,是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无疑是感人而又能产生同情之心的。好在现如今是注重知识的年代,这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情况,现在不会再有了,但是也不能只会死读书,脱离现实社会,否则,也有可能重蹈黄景仁的悲剧之路。

2021年11月15号

《集杭州俗语诗》

黄增,字方川,号筠谷,苏苏,出生于雍正二年清代的一位三流诗人、一流画家。擅画人物肖像,亦工山水。乾隆三十三年召供奉内廷。乾隆三十五年画高宗像,赏八品顶戴。又命临摹古人真迹,深受褒奖。乾隆三十七年归养故里。享年六十多岁。黄增仕途不顺,于是便游山玩水,四处漂泊。有一次他来到杭州会友,既沉醉于此处的古迹胜景,也被当地的风俗人情所感染。黄增在游山玩水期间,也收获了很多当地的俗语,于是即兴写下这首诗。

今天复习黄增的《集杭州俗语诗》,原文如下:

色不诱人人自迷,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三笑徒然当一痴。

诗的大意是:佳人的美色并非是用于迷惑或勾引别人,只是迷恋者本人沉醉其中罢了,真心相爱的人,即便诱人,但是对方却会认为很诱人。两情相悦,真心相爱的情侣,在对方眼里都是完满无缺的,男赛潘安,女赛西施。千里姻缘一线牵,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在某时某刻相遇,最终会走到一起。彼此若有缘分,因为偶然一笑,也可能为之痴迷,无情人终成眷属。

黄增这首《集杭州俗语诗》,说是诗歌,其实也不完全算是诗歌。只能算是还算押韵的俗语组合而成的“诗歌”,而且,黄增总结出来的这首诗歌的名字也很切题,杭州俗语的集合。这首诗是说,因为爱慕之情,热恋中的人都会觉得对方完满无瑕,处处都透着诱人的美,即便相隔千里,如果彼此有缘能够相会,也会因为几次浅笑而为之痴迷。诗歌中有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几句俗语,这几句俗语出自杭州地区,被黄增总结成为一首诗歌流传至今,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纵观全诗,虽然只要短短的四句诗,而且还是杭州的俗语集合而成,但却体现了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情感问题,归根结底逃不过“缘分”二字。两个彼此毫无感觉的人,一般来说是很难走到一起的。如果有缘,三笑定情就不只是一个美好传说。如果有缘,即便远隔千里万里,也有相会的那一天。如果有缘,就算对方长相平平,在本人眼中也是最美的。如果有缘,哪怕对方貌不惊人,也会深深地迷恋其中。最初祝福天下无情人终成眷属。

2021年11月17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