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赏析31
前言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雄姿英才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中国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雅士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精粹的积累和沉淀。传承文化,发扬经典,不在一朝一夕,而是代代相传。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首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让孩子爱上古诗词,从点滴积累开始!
主播引见
燕子老师
燕子老师
中科院心理所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生
国家二级心理征询师
晚期教育指点师
专职从事儿童图书编辑和出版工作10余年
资深儿童图书策划人
金童话品牌童书创始人之一
曾主编过《最经典的365夜睡前故事》等畅销儿童图书,在全国拥有几十万小读者。
现任瑞丁布克绘本馆馆长
用妈妈的方式讲故事
用通俗的方式讲育儿
故事音频
《游子吟》 音频: 进度条 00:00 10:19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收听更多“燕子老师讲故事”可关注下方公众号
诗歌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诗歌正文
背景引见
这首《游子吟》,又名《游子吟·迎母濑上作》,它对于我们溧阳人来说尤其特别、格外亲切,因为这首诗正是唐代诗人孟郊写于江苏溧阳。在溧阳新开的博物馆里,就有着孟郊的画像和这首诗歌。
唐朝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到溧阳任县尉,这一年,孟郊整整50岁。由于孟郊常年漂泊在外,直到这个时候才有了一个官职,算是稳定下来,所以就把老母亲从浙江老家接来奉养。
一天夜里,老母亲在油灯下,为已经50岁的儿子缝补衣服,此情此景,让孟郊很是感动,即兴写下了《游子吟·迎母濑上作》,这简约质朴而又深情的文字,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孟郊的深深感恩之情。
珍藏于溧阳博物馆的《溧阳县志》,在“名宦”中有孟郊的简介,文中提到“迎侍母溧上,尝为游子吟”。在“附录”中,收辑了《游子吟》《溧阳秋霁》《审交》《织妇辞》四首诗,表明这四首诗都是在溧阳所作。
作品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辰了。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这首诗最为突出的两个词就在第三、四句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诗中的叠词“密密”仿佛让我们看到母亲缝制衣服的针脚,越是细腻就越是充满不舍,叠词“迟迟”仿佛让我们看到母亲站在门口的小路,看着小路的尽头,盼望着儿子回来的急切心情,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显露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抽象逼真感人。
最初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把儿女的孝心比作区区的小草,把母爱比作普照大地的阳光。儿女区区的孝子之心怎能报答母爱的万分之一呢?这悬殊极大的对比,抽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与感恩。
瑞丁布克简介
瑞丁布克绘本王国是一家专业的中英文儿童阅读推广和指点服务机构,是溧阳第一家会员制
儿童主题绘本馆。
绘本馆特色:
绘本借阅:海量绘本供借阅;
阅读指点:
中英文阅读推广和指点;
各类特色活动:各类主题阅读活动、公益实践活动、游学实践活动、会员组团活动;
燕子老师讲故事:倾情演绎各类绘本
线下特色课程:“跟燕子老师学”系列特色课程
关注
瑞丁布克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 敬请关注
扫一扫上方二维码,加瑞丁布克小助手
上一篇:《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汇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