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让 5 岁的小孩每天背诗,但不求甚解,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吗?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不明白,少儿背古诗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言语启蒙教育,这怎样会是病态呢?请问病态在何处?

这么问,无非是想说不求甚解,只剩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不如不背。但文字这个东西,背是基本功啊,是入门第一课。“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都是古人的教诲。

这么问,再想深一层,其实是学习的功利主义作祟。不能立刻理解的知识,不能马上致用的学问,都是无用的教育。“数学只需要学到小学毕业,去买菜会算钱就够了”,就是这种思想的极端体现。

我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接触古诗,是我爸给我买的一本幼儿背唐诗的小册子。里面每页有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每个字上都有汉语拼音,下面是一幅和诗意相吻合的绘图,以及简单的几句引见

我爸每天教着我读一首,然后让我读到背出来为止。我还能清楚记得这本书的第一篇,也是我一生人背诵的第一首古诗,叫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背会的第二首,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时候我也差不多六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拼音也认不全,我爸念一句我跟一句,字都不识的,更不要谈什么领会深意了。但就是很清楚记下来了,不断到现在,到以后老了也永远不会忘记。后来上学了,也是越低年级背的诗词和文言文,记得越牢。我想只需是个受过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会来几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吧?因为这些都是小学初中学的、背的东西。到了高中以后,什么《赤壁赋》、《出师表》、《琵琶行》、《长恨歌》,还能全篇背诵,甚至能记得开头几句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

为什么背诗词和古文要趁年纪小?因为记得牢。只要先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自然而然会融会贯通,心生感悟。

其次,小时候也是培养学习兴味最佳的时候。因为当你会了,而且会得越多,会构成相对同龄人的一种心理优势,优势会转化成自信,又会反过来激发你的学习兴味和动力。我们都是越擅长的科目越有兴味去学,越学成绩就越好对吧?我在整个求学时期算不上好学生,但是古诗词和文言文这块基本没怕过谁。初中开始阅读大量白话文小说,水浒三国、说唐说岳、三言二拍和金庸全集(当然还有古龙的大部分小说,但古龙权当闲书看,那个行文风格是不能模仿到作文里的。金庸我是真的推荐初中生都要去看一看,对作文协助很大)。开始翻看古文观止,接触一些唐宋八大家的名篇。高中开始读史记(跳着看),看了一点点通鉴(不过不是很感兴味),把大学语文的教材翻了一遍(相比高中更基础,也更扎实)。上语文课基本就是玩儿,从来不怎样刷题,高考语文成绩全校第一。那时候有些老师看不懂,觉得我上课不听也能出成绩,可能是脑瓜聪敏,其实我用功的地方他们没看到。言语这个东西是“功夫在诗外”,讲究厚积薄发,没有任何取巧。其他学科可以靠刷题考满分,只要语文,如果你囿于教材只会做题,基本不要想拿高分。

扯远了,我只想说,我对古诗词的喜爱,和儿时接触的启蒙读物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然后虽然已身在社会,远离学校久矣,我依然在手机里下了个古诗词的app(为免广告嫌疑我就不说名字了),把本人喜欢的篇幅珍藏起来,有空拿出来读一读,背几句。当然,背的话我还是认为全篇背诵为好,不要只背名句,那是取巧。

可惜的是,我没有在生活中发现一个和我一样喜爱诗词、一把年纪还会去读去背的同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侧面反应我们的教育其实是有缺陷的,如此美的言语文字,却不能让学生尽情领略。

另外,最近真的很迷宋词啊。虽不若唐诗那般工整气势澎湃,但是更有灵气和韵味,感情丰富细腻,趣味十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