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李白为春夏秋冬写下四诗,美得不可方物,皆被收入《唐诗三百首》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被广泛用以对天生丽质美女的深情赞誉,其实这句诗出自李白之手,本意是赞誉江夏韦太守的文学作品自然清新、质朴明丽、毫不雕琢。然而小解却要说,用这一句诗来描述太白本人的作品再合适不过。极度的浪漫夸张,浓郁的抒情色彩,真实的个性铺张,贴切的惊蛰似的幻想,制造出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瑰魅诗仙。虽然李白是多种艺术交错而出,但其作品并不给人繁冗、复杂的感受,反而读起来倍感舒爽,和谐统一,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情感迸态。

李白的艺术风格十分鲜明,是因为他观察世界的视角独特而绮丽。或许你看惯了无酒不欢的李白,听厌了锋芒毕露的李白,那就来读一读温柔似水的李白吧,他为春夏秋冬写下一组诗歌,每个季节各一首,美得不可方物,四诗全部被收入进《唐诗三百首》。《子夜吴歌·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李白不直接写春色,而以具有代表性的桑、蚕起兴,以采桑喂蚕的罗敷女的美丽来衬托春天之艳。罗敷女在绿水(绿,即春也)边采桑叶,素手在青条上流连,阳光下她的红妆格外妖娆鲜艳,这引起太守大人的垂目,可罗敷女却道:大人速去,莫在此耽搁您的宝贵时间。罗敷女委婉地拒绝了达官贵人的邀约,目的是为“蚕饥”,这是一种极为高尚的质量,同时也是对春天令万物复苏的歌颂。想象一下那个艳阳高照、绿色田野的画面,恰邂逅一位美女采桑,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美好油然而生!这就是李白对于春色的独特感受,或许对他而言,春色就好像美色一般,令人难以抗拒。

《子夜吴歌·夏歌》镜湖三百里,菡(hàn)萏(dàn)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西施在若耶溪上采莲,湖面三百里,却因为人们争相观看西施而形成拥堵,一个“隘”字十分传神,将那种人潮汹涌顾西施而弃荷花的场景展示了出来。到这里,对西施的直接赞誉戛然而止,李白调转笔头说起了吴越相争的故事。勾践早已设想利用美人计对付吴国,恰恰西施因在若耶溪上形成交通堵塞而一夜爆红,所以自然成为了美人计的配角。显然,李白引用此典故目的也是为了表现西施之美,手法间接而高超。这一张一合之间,西施的艳丽呼之欲出,同时西施所映照下的季节亦令人浮想翩翩。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在该组诗中最为有名。古诗词中的秋天大多是萧瑟而凄凉,容易引起深沉的秋思,李白便是以秋思为主题,以一种哀婉的方式写出了秋天的样子。此诗之所以为千古绝唱,是因为李白景语与情语的巧妙结合,虽有先有后,却无时无刻不在交融。见月怀人是人人都有的情结,而这月又是明晃晃的“一片”,月明则更添悲色;秋季是赶制冬衣的时候,“万户”的思妇都在为远方的丈夫做同一件事,整座长安城都沉浸在捣衣声中,这种万家相思之音汇在一起,对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此外,能遥寄托情的秋风是第三层寂寞的根源,秋风能送来捣衣声,却送不去思念。

《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丈夫明日将出征,妻子连夜缝制征袍,纤纤素手冷得无法抽针,更别说使用冰冷的剪刀。李白将故事设定为征调前夜,大大加强了情节性与感染力:李白虽未提季节,但每个细节无处不在显示季节;虽未提及“赶”,但思妇宁冒着严寒缝制军衣的行为,深深体现出了赶,继而将她对丈夫的牵挂和心疼展示了出来。

最为传神的当属最初一句,她渴望一夜完成征衣,可气温实在不允许她能灵活完成缝制,所以矛盾的她试探着又迫不及待地询问丈夫:假如我给你把衣服寄过去,几天能到临洮?生动抽象,十分感人。明明是四首季节诗,却皆不言季色,而以季节衬托人物抽象,而反过来又以人物反衬季节特点,从而达到写作目的。而且,李白对季节的感受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自我本质,体现了他强烈的客观色彩。不知大家最喜爱哪一首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