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预警:
5000字长文,干货满满,诚意满满,只是需要您一些耐心:)
在某鸡娃群里看到一个好玩的段子:
一个宝妈说,自家男娃2岁多,已经能背小100首诗了。
另一个宝妈说:真是恭喜您呀,中国上一个2岁能背100首诗的男人,后来出家当和尚了。
(这个梗我专门查了查,是真事,科大少年班的小神童,后来出家了)
你瞅瞅,人类幼崽的生存境况有多难,诗背少了被老师怼,背多了被同学家长怼,背最多的当和尚去了。
这是玩笑。不过,身边也确实听到不少家长有疑虑,学龄前的孩子,到底有没必要背古诗?
先说结论:我觉着很有必要,一是言语表达能力;二是幼小衔接,从这两个现实层面来讲,背诗都是刚需。
至于说,是不是一定要背到多少首,那就要看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期望了。盲目求量不可取。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储备,为小学学习打下基础,就是学龄前背诗最大的作用。
1 学前背多少诗,上了小学才够用?
这个问题,要去小学教材里找答案。
我将部编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教材,都细细看了一遍。
课文目录不同,但教学目标异曲同工,比如:
①拼音:声母、韵母,声调以及全体认读音节,要能读准 ;
②识字:常用的三四百汉字要认识,会写其中100个以上;
③阅读:课文能流利朗读,课外读物能自主阅读。
我们常说,语文有工具性的一面,有人文性工具性的一面——听说读写。
那么这跟背多少诗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诗之于言语的作用说起。
中国古诗词与音乐一脉同源,它讲究韵律、节拍,音节有平仄变化,这些特点,有助于孩子的发音训练,对晚期培养孩子的语感特别无益处。
卷儿从2岁开始,爸爸带着读《声律启蒙》,上幼儿园后,她的发音,说话清晰度,明显要比同龄的孩子好很多。
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她看到溪水从石头上流淌时,会指着跟我们嚷嚷:“快看快看,清泉石上流。”
经过地铁站的路两边,种着柳树,早春季节,柳条刚抽出新绿,她看了也能背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孩子听多了,看多了,会自动与现实中的物去对应。这也是诗歌的一个作用,它的画面感、抽象,可以协助孩子去认知和识别万事万物。尤其是6岁之前,孩子的记忆方式,以“情景记忆”为主导,有抽象,有画面,就更容易记住。
先记住,再背诵,再现实中对应,学前阶段,孩子对诗歌的学习,能够达到从语感上升到词汇,再从词汇对应到认知,就是一个不错的学习闭环。
所以我不断觉得,学前阶段,用诗歌作为语文启蒙的方式,是一个非常经济实惠的方式。
至于说需要多大的量,这个我们可以看看小学课本: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严格意义上只要七八首诗歌,比如《江南》《画》,都很简单。像李白的《古朗月行》,李峤的《风》,都属于拓展阅读了。
△ 看动画,学古诗
只是为幼小衔接打个基础,那就简单了,将课本上已有的做一个精读(后面我会讲怎样去精读一首诗),然后再选一二十首常见诗作为泛读即可。
这属于预习功课性质的。想做更多拓展的,根据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有75首诗是小学阶段的必读篇目。(已经帮你预备好了,文末有获取方式)
更高一点的拓展,新课标除了列出了75首必读,还有80首推荐阅读篇目,总共155首诗,背完了,小学阶段的诗词需求量就满足了。
据我所知,大多数海淀牛娃,基本上幼儿园毕业,已经把唐诗三百首背全了。不少孩子被带去攻克《论语》等更高阶的文言读物。
千万别被他们给带偏了,盲目拼量,不可取。这种基本属于“无意识记忆”,孩子被动接收,不晓得发生了什么,只是单纯复刻进脑子里,意义真的不大。
这样做有没有好处呢?也有好处的,最少训练了记忆力。
但教育应有度,孩子渴时,给他一碗水,他很快乐;给他一桶水,他会撑住;给他一海水,就很难说了。
学无尽头,所以,更应该有目标,分步骤进行。如果我们的目标定位是幼小衔接的话,那学习的出发点,就可以多看看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低年级学生诗歌教育的要求,仅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言语的优美。”
划重点:要求诵读,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言语优美。
不要求什么?不要求背诵,理解意思。
这下我们就清楚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可以和课标相符,也可以稍稍超出课标一些。比如,我既要带孩子诵读,获得情感体验,也要让孩子理解意思。
怎样带孩子做到这一点呢?
为了培养卷儿读诗词的兴味,我们可以说是动员了全家的力量。
卷儿爸是个中国文学爱好者,所以这个重担,理所当然要安排他做“学科带头人”。
卷儿爸最早带孩子读《声律启蒙》,也是颇费心思,将句子配上rap的节拍,一边说唱,一边还要像歌星一样做手势晃呀晃的,晃得我头晕,孩子笑得乐不可支,然后就开始模仿爸爸的样子要说唱,伸手就要抓书。
除了rap,还要配合“打击乐”。地板上摆七八个杯子,拿着两个筷子,边敲着节拍,边说唱。具体参考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中的表演。
在敲敲打打中,孩子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味。卷儿爸就一句一句地教,先给孩子读几遍,然后将其中的词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给孩子指认出具象化的物体,不认识云,就到外面去看看云,不晓得什么是“晚照”,就陪孩子一起在黄昏时候看看落日。字对应上物,具象对应上笼统。
《声律启蒙》一节总共约76个字,卷儿能背下来小半本。尤其是前三节的内容,几乎能一字不差地背齐。
这正是得益于卷儿爸无意中带来的“多感官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孩子视、听、嗅、触多感官去参与,既好玩又高效。大家回头可以试试效果。
有时候我们看着别人家孩子背了很多的诗,觉着很神奇很不可思议,其实,用对了方法,本人的孩子也许更棒!这也是我不断在强调的,找对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牛娃!
△ 爷爷写在纸上带卷儿读
▶ 怎样选诗
带孩子读诗,最好不要随便一首拿起来就读。
选诗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项。
重韵律节拍:2~3岁的启蒙阶段,可以读韵律强,容易上口,比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这些对仗工整、讲究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重画面抽象:4~5岁,可以选一些画面感强的诗歌,比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的《饮酒》《归田园居》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李白的诗也很有画面感,但相对来说愈加抽象,需要家长多解释。
重画面抽象,其实就是将诗词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孩子心里有了场景画面,很容易就脱口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是所谓的“情境结合式”学习。
重情绪感受:5~6岁,可以更关注诗词中的情绪,培养孩子去感受诗词里的情感。比如《枫桥夜泊》中的黯然失意;《登幽州台歌》中的怀才不遇;《长恨歌》中的爱恨情仇。
也可以愈加个性化一点,根据孩子的个性兴味,孩子身上有浪漫主义气味的,首选李白;孩子心思细腻,请出李清照;孩子领导范儿强,曹操、毛主席诗词当仁不让。
▶ 怎样讲诗
本人读一遍,让孩子立正站好跟着读一遍,效果一般。
卷儿爸给卷儿讲诗,通常是先讲诗的背景故事,每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比如《赠汪伦》,卷儿爸将袁枚记录在《随园诗话补遗》中的故事,讲给卷儿,李白去安徽旅游,汪伦晓得后,怎样将李白“骗”到桃花潭,又怎样和李白成了朋友,最初送了李白很多车礼物,李白也特别开心,就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
又比如《枫桥夜泊》,才子张继,寒窗苦读十年,应考不中,深感孤负亲人厚望,尤其是还有一个女孩在等他高中后回来成亲。回家的路上,带着失落和不甘,他整夜失眠,在夜航船中,写下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讲着故事,就把诗句读了,孩子晓得了前因后果,想起故事,就能想起诗句。
了解诗背后的故事,只是讲诗的第一层。
通过故事,认知诗人当时的情感、情绪,这是第二层。
每当讲完故事,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遇到这种事儿,诗人心情怎样样?他是沮丧的?失落的?喜悦的?还是开怀的?让孩子体味下不同情绪之间的差别。
这几年,语文教学界很流行一个词,叫做“全体感受”。让孩子通过一首诗,去体味人情世故,世事沧桑,隔着千年的时空去感受另外一颗心灵,这才叫大语文。大语文,大在穿越时空与个体的局限,大在跨越学科与思维的差异,大在通识,大在共鸣。
第三层,引导孩子去记录本人的情绪,甚至去创作。
每次跟卷儿讲完诗,卷儿爸会做个小小的总结,跟卷儿一起捋一捋诗人遇到了什么事,这种事让他产生了什么情绪,然后因为这种情绪很想表达,所以就写成了诗。你看,绝大多数诗,都来源于诗人的情绪。
所以,当我们无情绪时,我们也可以想想本人是什么情绪,可以先将这种情绪记录下来,甚至,我们也可以模仿诗人,本人写一首诗。
3 为什么要注重背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自不必说。
重要的是,将来学校考试少了不它呀。这是当下教育的大风向,大趋势。
部编版的教材中,古文篇目已经大幅添加,有媒体做过一个对比数据:
小学阶段,原69篇增到124篇,增幅80%;
初中阶段,原60篇增至132篇,增幅83%;
高中阶段,原14篇增至72篇,增幅400%。
部编版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他的《语文讲习录》中有一个观点:
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读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当作家,甚至不是为了学习写作,更重要的是人格的熏陶,是档次的提高,是生活的乐趣。
提到“诗教”,他认为,小学阶段多读诗,“会加强孩子对于汉语言语之美的感觉”“加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性了解”,通过多背多记,能够“为一生的语文素养打好底子”。
这些就是部编版教材加大古诗词篇幅的缘由。
对于怎么学古诗词,温儒敏教授也给了一些建议:
学习古诗文不必像学其他课文那样过多地关注和概括什么主题思想之类,不必做琐碎的分析,我们要的是“浸润式”学习,通过诵读,努力将整个身心沉浸到作品的氛围节律中,去感悟、体味和想象,就能达到审美的境界,理解那些普世而又独特的情感表达,欣赏那些音韵节拍之美。
他还建议家长和孩子,“读古诗文不能很功利,如果处处想着如何写作文,或者如何应对考试,那就煞风景了,千万别这样。”
在应试与兴味培养之间,找到平衡。
4 适合亲子共读的古诗词书
想带着孩子学习古诗词,我可以给大家推荐几本我觉得还不错的书。
❶《蒙曼:唐诗之美》
蒙曼老师的专业度就不用多说了。这本书的编排也很有特点,以“情”为主线,划分出五大主题:爱情、友谊、乡情、宦情、江山情。
每个主题下面是相应情绪的诗,蒙曼老师会对诗歌进行一个解读,将诗歌背后的故事和诗歌中的情绪,都讲了出来,韵律,意境,哲理,人情。内容都是通俗的大白话,很易读,家长可以先看完再给孩子讲讲。
这本书还配备了音频内容,可以在喜马拉雅上听。
❷《半小时漫画唐诗》
这本书次要是诗人的出场顺序为主线,一个个挨着登台引见,结合漫画,讲诗人故事,然后带出诗,是孩子比较喜闻乐见的方式。对认识唐朝诗人及其诗作风格会有协助。
其他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比如《陪孩子读最美古诗词》,依据四季+二十四节气划分诗歌;《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则以诗歌的诞生地为主线,顺着地图、地点介绍诗歌。
其他还有一些优质的古诗词音视频资源, 比如B站上有《唐诗三百首》·儿童动画版全集,动画演绎古诗词,还有郦波教授的《最美唐诗十二讲》。很容易搜到,就不放链接了。
总之,市面上还是有不少适合孩子学习古诗词的资源的,也不花多少钱,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家长在时间与精力上的投入。
5 写在最初
我之前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抛开应试的层面,我还会带卷儿学诗歌吗?
我想:我一定会!诗歌是治愈心灵的良药。
每次遇到人生低谷时,想一想“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是莫大的鼓励和勇气;
想起久别不见的朋友时,发个微信问一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彼此心中都存一片暖意;
常年漂泊在外,内心无处寄存时,也不忘安慰本人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所以,诗歌是什么?
它是生活的一个朋友,也是情绪与心灵的归处。
就像叶嘉莹先生所说,诗歌是感情的活动,人是感情的动物,离别时候写诗是写你的悲哀,欢聚时候也写诗,那时写你的快乐。诗不是一个笼统的,莫明其妙的东西,是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的流露。
我希望孩子学点诗歌,希望她对天地、草木、鸟兽,以及人的聚散离合,有一种关怀;也希望诗歌成为她的一个朋友,在她孤单时,带给她陪伴和慰藉。
最初
古诗词(可打印)
▶新课标小学必背75首古诗词
▶新课标小学推荐阅读80首古诗词
英语启蒙-磨耳朵
▶Super Simple Songs 大全集
▶鹅妈妈英文儿歌46首 中-英
▶Wee sing 视频、音频 467首
▶小猪佩奇-英文版1~7季
▶Maisy小鼠波波 动画 44集
英语启蒙-自然拼读
▶Phonics Kids
▶Hooked on Phonics
▶sight words原版练习册
▶Alphablocks全四季
数学启蒙
▶Number Blocks 1~3季
▶幼儿数学核心概念配套教学视频
▶数独
幼小衔接-拼音
▶蓝猫小学拼音18集
▶哈利学前班[拼音篇]
▶幼儿学拼音(疯狂拼音)
▶拼音卡片-可打印
私信-卷儿妈爱科普-即可获取
Hi~我是卷儿妈
4岁女孩小卷儿的妈妈
写畅销书,做儿童脑科学教育研究
朋友口中「能写又懂教育」的妈妈
著有《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时髦育儿》等
在小卷儿眼中, 我还是一个每天陪她读书「很无方法」的妈妈
关注卷儿妈爱科普(ID:juanr-ma)
一起顺势鸡娃
上一篇:唐诗三百首228-八阵图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