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旧事记者 赵紫萱
辞去虎年,迎来兔年。翻阅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兔子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兔年到,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中国文人墨客笔下的“兔”。
图片来自网络
《诗经》最早记载了兔子的身影
兔子的踪影最早在几千年前的《诗经》里出现,《诗经》将人们食兔、捕兔的场景记载了下来。
《王风·兔爰》中“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描绘了兔子自在自由的容貌。
《小雅·瓠叶》中“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讲的是普通人家热情待客的情景,主人将野兔用泥土或直接投入火中烤制,烧熟后还带着烟尘,客人们用手细撕慢嚼,主人则拿出备好的酒,同好友们宴饮。从这里可以发现,古人们早早就懂得了如何享用野味,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
食兔,就意味人们也要猎兔。狩猎是古人的乐趣之一。《周南·兔置》就记载了懦夫们捕猎兔子的场景,“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寥寥几字,把狩猎前懦夫们织捕兽网的场景,以及懦夫们埋下网桩而敲打出的声音呈现给了读者。
图片来自网络
历代古诗中的玉兔抽象
白兔外形娇小、绒毛细腻、色白纯净,性情温顺,是圣洁和光明的意味。民间有谚语说:“白兔一现天下安。”可见人们赋予其的美好寓意,白兔因而遭到了诗人们的追捧。
中秋时节,花好月圆,满月赏月成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传统。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这些美丽的传说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玉兔作为独一被带到月亮上的动物,人们在它身上寄托了极其浪漫而诗意的情怀。明代诗人谢承举在《白兔》中写道:“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诗人笔下的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十分生动传神。
欧阳修的“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姮娥孤栖与谁邻”,李贺的“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王安石的“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等,都将玉兔与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兔子的多重“寓意”
古人对兔子抽象的定义,并非片面的。
《木兰辞》讲述了配角木兰替父从军,男扮女装躲过众人视线,在沙场上英勇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诗歌中展示了女性的顽强坚韧,也赞扬了木兰英勇无畏的精神。《木兰辞》中,木兰最初掷地有声地说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暗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英勇杀敌,表现了木兰的机智英勇。
当然,人们的喜好不同,赋予兔子的含义也有多样。《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这里最早出现“狡兔”一词,自此之后,人们常常以狡兔描述狡猾之人。就连多次在诗歌中提到嫦娥和玉兔的李白,也写下了“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
【如果您有旧事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报
上一篇:唐诗中富有文化气味的兔宝宝好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