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都是错的。
百度汉语的“晚年”解释“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但我查询了几本工具书后,觉得此说不通。
而百度百科这个词条我个人认为是近年杜撰的,该词条的“讨论”,我在2021-02-15就指出有误,但不断没得四处理。
十二岁属于总角之年,只将头发梳成两个发髻,还没到及笄之年,没有结发,也就是没有将头发盘成一个发髻,请问如何带钗?
金钗之年的出处找了一下,竟然是《河中之水歌》的“头上金钗十二行”,一个十五六岁以上的少妇打扮能作为十二岁女子的年龄代称?
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的说法,现在不但在网络上流行,而且还言之凿凿,说是古人说的,甚至一个讲解公务员考试的所谓老师,认为金钗之年的依据是《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真的是连反驳的兴味都没了。
我用“金钗之年”“金钗年华”“年方金钗”作为关键字,搜索了一下各种经史子集(除了搜索引擎,次要使用了古诗文网-古诗文经典传承),然后并没有找到例子。
而其他正确用词就很容易搜到例句。
如“年方弱冠”“年已花甲”,甚至“年方舞勺”也能搜到,如《女仙外史·第二十四回》:“茅添生,年方舞勺而善属文。”
不过依照现在的流行度,没人加以纠正,金钗之年以后恐怕也会成为正确的用法。
解释完毕,下面都是废话。
===============
我搜索到一个比较早的帖子:古代年龄称谓的来历【东服吧】_百度贴吧
这个帖子里2008年并没有金钗之年的说法,而在10年就有人贴了金钗之年指12岁的内容。
另外我也搜索到『独伤』——《美人心计系列歌曲》之张嫣“天生丽质笑嫣然,金钗年华戴凤冠”(个人不喜欢这种矫揉造作假装诗词的文字),2010年播出的《美人心计》改编自霎时倾城2008年出版的小说《未央·沉浮》,似乎这能算一个出处。
===============
几个词语的解释。
总角的解释:
总角的年龄不能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总角即幼年,十岁前是幼年),得看《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拂髦总角”,明确记载“女未笄”都得将头发扎成总角。
《汉语大词典》第一版总角解释为:“古代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外形如角”,童年指“儿童时期”,儿童这个词条指出为什么总角年龄不能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
及笄的解释: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辞源》第三版及笄的解释:“笄,簪。以簪结发如成人……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则笄……结发上簪。”
笄的解释:
《汉字大字典》第二版:“1、簪子,古代用以别住挽起的头发,也用来固着(定)弁、冕。2、古代女子成年所行之礼,相当于男子之冠礼。3、特指女子十五岁或成年。”
钗的解释:
除了《现代汉语词典》里“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的解释以外,一般汉语字典比如《汉语大字典》,会说也用来“借指妇女”。
而“金钗”一词,除了大部分都是指本义以外,少量是“借指妇女”,用在药书上则是“石斛的别名”(《汉语大词典》)。借指妇女的例句如《隋唐演义·第十六回》:“自此将乐昌公主与执拂张氏,另眼眷宠为女官,领左右两班金钗。”
至于金钗十二行或金钗十二,除了本义外,还可“称姬妾众多”(《辞海》第六版)。如《幼学琼林·卷二·衣服》:“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
总角的样子我只在《汉语大词典》看过,我不敢说本人对此概念很清楚。
不过及笄是明确的,及笄后才能盘发,再用笄、簪、钗等固定。女子十五岁之前按照《礼记》无权使用金钗,也就没有金钗之年是十二岁的说法。当然我也不排除有些人不遵礼数,本人乱戴,于是也可以这样乱说:“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要带(戴)钗,所以后来金钗就成了女孩年纪的代称,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
另外,《王力古汉语字典》第一版:“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晋令;六品以下得服爵钗以蔽髻,三品以上服金钗。是爵钗男女得通服之矣。’”爵钗即雀钗,雀形发钗。按照这个说法,不要说穷人家可能戴不起金钗,即便富人家,金钗也不是随便戴的(虽然只是晋令,晋朝以前或晋朝以后可能都无效)。
上一篇:古诗词知识图谱Demo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