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明代《帝京景物略》
事“往”如事“来”
我国祭祖的民俗,已延续无数千年。唐玄宗时期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而每逢清明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远在他乡的人即便无法回家,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以寄哀思。
而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已是很难见到了。
“环保”“快捷”的网上祭祀,早在多年前就已衰亡;高度商业化的殡葬行业,如今也已乱象丛生。那么对于现在的青年而言,传统的丧葬、祭祀文化,究竟是该摒弃的“封建迷信”?还是该珍爱的“文化宝藏”?在如今,它们还是值得坚守的吗?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彭林教授,在祭祀文化研究领域深耕几十年,多有建树。在他深夜回复《中国青年》记者采访请求的邮件里,第一句话便是这样写的:“我可以、而且该当回答。”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彭林教授
简化、再简化,“简”得都没有了《中国青年》:殡葬改革已经推行了好几年,倡导简化丧事。您认为丧礼究竟是什么?
彭林:殡葬改革的问题,我很焦虑......这样简化、再简化,“简”得都没有了。
一位亲人去世,礼数上讲,有两个任务要完成。第一个——送形而往。“形”就是形体。你要把他(她)送到墓地里去,入土为安。第二个任务——迎神而返。古人一大早天不亮,就要出殡,然后在半夜以前回到家里。大家害怕本人的亲人魂魄游荡在外,就在家安置牌位,写上名字,这是他的“座签”。为什么对这个牌位是可以拜的?因为亲人的魂魄附在上面。所以我们叫“丧礼”——它还存在,只是我们得到了。
所以即便去世的人也依然是家里的一员,我们要去“告庙”——结婚了、生孩子了,告诉他们一声。这不是迷信。陆游有一首诗,叫《示儿》。他活着的时候没有看到国家统一,于是他告诉本人的孩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很温情吧!所以古代一定有家庙,将故去的祖先牌位,供奉在其中。
为什么逢年过节要祭祀“追孝”?因为一过年,首先想到家里老人不在了,没能过上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心里愧疚。怎样办?我们吃年夜饭时也请他们吃,新鲜的蔬菜、瓜果下来了,首先请他们尝。这个感情很朴实,因为我们心里面,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到清明了,我们要到亲人的墓上去看看,墓碑擦擦干净,杂草拔一拔......事死如事生,这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一个敬意,它不能简化。
千家万户,冠婚丧祭,都是教育
《中国青年》:所以在您看来,祭祀文化对于人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彭林:我曾在韩国呆过很长时间,发现一到三大节:春节、中秋、清明,做生意的全都关门了,要回去祭祖。
他们往上祭四代,一共八个人,生日、忌日都要祭祀。我去看过一次,夜里12点,全家人都跪在院子里,听老人念祭文。孩子们有的见过逝者,有的没见过,所以老人要讲:今天留念的是你们的曾祖,他叫什么名字,经历过什么,怎样历尽艰苦在和平中保护这个家庭,对孩子怎样慈爱,对邻居如何友善......没有空话、套话,全是真实的故事。我就看到那些小辈趴在地上,嚎啕大哭,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能说出本人曾祖的名字呢?
我们总说,要学英雄人物,这没错。我们的父母,不是高大全的人物,但他们身上有很多美德,值得我们学习、尊重、承继。而且这种东西,入心。给你讲你爷爷的故事,也许你一辈子都忘不了,它会激励你。讲到最初说:我们现在的好日子,他一天也没过上,所以我们要为他长脸面、不能做对不起他的事......这个教育多好!
事死如事生。祭,如在。恭敬、真诚,都是通过这种后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普通人也很了不起的,而且做人基本的美德就在我们前辈的身上。连亲情都不顾的人,古代叫“悖逆”,大逆不道,整个社会都不容你。但现在的社会,却是人人都不安分、不晓得该守住些什么。
千家万户,坐立行走,冠婚丧祭,所有的过程,都是教育。老百姓就算没有文化,但它通过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也能感知到该怎样做,这不是封建迷信。
《中国青年》:但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合适的方式去寄托哀思。如今国内的殡葬业,已经很大程度上商业化,开始“绑架”消费者,对这种现象,您怎样看?
彭林:我深恶痛绝。几年前我到昆明的殡仪馆参观,发现很多东西都是不懂文化、学日本做出来的。比方说,他们把逝者放在鲜花丛中接受吊唁,大厅两边都是供送葬的人居住和休息的高级宾馆。这个跟传统是相违背的。
古代家里出了丧事,心里面很悲痛,都不住房间里了啊,就在门口搭一个坯,里面铺上稻草,甚至拿一块泥巴当枕头,现在你怎样能去住奢华宾馆呢?但是他们回答:我们就是要让家属不流眼泪。我说,那这个眼泪什么时候流?这个泪腺把它消灭算了。
最蹩脚的是在农村,有的还跳钢管舞。我前两年去太原,他们给我看照片,说把这个棺材抬到热闹的地方,就不走了,要“颠棺”——就是把棺材荡秋千啊。这个死者是要不安的!你把父母的遗体当什么了?颠得好,还给一张100块插在帽子上。还有更蹩脚的——他们说这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什么时候教你这样了?没有文化才这样!传统文化教我们的是尊重遗体。
好好想想什么是文化
《中国青年》:您有没有关注到这两年流行起来的“云悼念”?大家开始通过微信扫码、网站留言悼念亲人......
彭林:我觉得无论多忙,这一年,也要注重这么几个钟头。我每年清明都要从北京到无锡,坐火车回去,就好像有个承诺一样。如果连这个都嫌麻烦,在网上一扫就可以了,那干脆也别扫了,没意思。
《中国青年》:可是以现在发展的趋势,说不定真的有一天,网上祭祀会替代了传统的祭祀。
彭林:我希望我们中国文化不要到这个地步。人不能连这一点真诚都没有。你信不信,要是去旅游的话,他马上就有时间了。给他个澳大利亚十日游,他会说网上游游就算了?看看照片就行了?
名人去世,他们不是你先祖,在网上吊唁一下还能接受。但如果是亲生父母,这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大家别拿这个借口来糊弄人——不是你没时间,是你没那个心。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读书,就是要把这个良心找回来。
你不要开口闭口现在节拍快,我们不是经常讲,人要静、要定吗?该做的事一定要亲力亲为。现在都说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但是我们没有好好想想什么是文化。
《中国青年》:那您觉得当前社会,复兴您所说的传统祭祀方式,有多大的可能呢?
彭林:这个在你本人了。父母去世,你每年只拿手机扫一扫,能心安吗?只需你心安,那没有什么。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凭良心”,你都没有良心了,我还跟你讨论什么?所以不要总去预测趋势,而是要有一定的公众平台去讲这些道理。不论社会现代化到什么程度,人是要教育的。我们现在的传统,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
你对于父母的良知、良心还在不在?对于文化的良心、良知还在不在?你是决意要推倒它、破坏它,还是希望保住它?其实我们每个人,不管有没无意识到,都在接受这样的拷问。这一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需要抢救了。
节选于《中国青年》2018年第8期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