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命之徒”,照通常的理解,专指那些危险至极“不要命的坏人”。
这是现代汉语的理解,不能说完全不对。
不过,这个词的原义,并非如此。
唐代令狐德棻等著《周书》,其《郭彦传》曰:“亡命之徒,咸从赋役。”大约这是“亡命之徒”一词的“出处”。
北周代魏,郭彦人澧州刺史。到任后,鼓励农耕,禁止狩猎,过去许多不纳赋服役的“流浪人口”,定居了下来,“咸从赋役”。“咸”,皆也。
由此看来,“亡命”,并非是说“不要性命”;“亡命之徒”,亦不一定指“坏人”。
《旧唐书.乐彦祯传》载,唐僖宗宠信乐彦祯,任其为全权节度使。他的儿子乐从训为非作歹,《传》称:“从训又召亡命之徒五百余辈,出入卧内,号为‘子将’。”这里所云“亡命之徒”,实指来路不明之“私募兵士”。
可知,此“亡命之徒”,已有贬义。
后周世宗柴荣,曾诏令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阙下,仍目之为强人。”是说招募“绿林好汉”,做本人的禁卫军。他认为,“矫捷骁勇之士,多出于群盗中”,因而,说凡应召者即可免罪。但据《旧五代史.周书.世宗本纪》载,这些人进宫后,百官亦很忌惮,“不敢仰视”,致使柴荣有所顾虑,最终,不少人未被赦免。
这大概,是最早以“亡命之徒”称“山林群盗”了。
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在《水浒传》第六十三回里写道,王太守回禀梁中书云:“梁山泊这一伙,朝廷几次尚且收捕他不得,何况我这里孤城小处?倘若这亡命之徒引兵到来,朝廷救兵不及,那时悔之晚矣!”
这个“亡命之徒”,指的是宋江。当然,亦作“山林群盗”的别称。
现代对“亡命之徒”的理解,很可能即从《旧五代史》和《水浒传》而来。
这样理解,是把这个词,当做了特有含义的公用词组,在“山林群盗”和“亡命之徒”之间“画了等号”。
而前面说到的《周书》用法,还保留了原义。
关键是“亡命”二字。
“亡”,《说文》曰:“逃也。”这是“亡”的本义。后来,引申为“失”,再引申为“死”,进而假借为“有无”之“无”。
“命”,本义为“令”,引申为“名”。
“亡命”,即“逃亡”或“流浪”而“脱离名籍”者。
《史记.张耳传》:“张耳尝亡命游外黄。”《索引》:“晋灼曰:‘命者,名也,谓脱名籍而逃。’崔浩曰:‘亡,无也;命,名也。逃匿则消除名籍,故以逃为亡命。’”
《汉书.扬雄传》之《解嘲》云:“范睢,魏之亡命也。”这是单指“逃亡”了。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所记吴汉,曾任亭长,“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注》云:“命,名也。谓脱其名籍而逃亡。” 而后,吴汉投奔刘秀,成为东汉开国大将。
总之,“亡”而“脱离名籍”,即“亡命”也。这样的人,也即“亡命之徒”。
这应该是其本义。
上一篇:黑云长剑、从马直、决胜军、落雁都,细说五代十国独特的亲军制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