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名家风采」朴拙浑厚,纵逸雄迈——读杨洪昌先生书画艺术

147小编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杨洪昌字成思,汉族,1934年生,祖籍河北省献县。大专学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员、北京世纪国际名人书画院院士、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理事等。

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临摹碑帖数十种,诸体皆工,尤擅行草及榜书。作品古朴、道劲、雄强。多年来兼习国画,以写意花鸟画见长,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展,作品多次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或专题引见,被多家艺术馆院珍藏。出版有《诗书画》书法专版、《可人轩》书画专辑、《别墅》杂志专题报导推介等。

其艺术传略已被收录在《中国现代名人大辞典》《当代书法家名人大辞典》、《古今书法家大辞典》、《当代书法艺术大成》、《汉语连环八百阵书法大典》、《中国第二、三届榜书大展作品集》等二十余部大型辞书。著有《楷书技法解析》等专著。2014年11 月在北京东方名家书画院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

朴拙浑厚 纵逸雄迈

——读杨洪昌先生书画艺术

文/王建勋

走进杨洪昌先生的书房,迎面是幅四尺横写的书法作品——唐太宗的百字箴言。其字体端庄沉稳,道劲隽永,集魏碑唐楷之神韵,兼二王旭素之风骨,全体流畅洒脱、笔法劲健,给人以浑厚、纵逸、流畅之美感。细看落款,方知此乃先生早年之作,由此可见先生书法艺术造诣之深厚。环顾书房,装饰俭朴实用,东窗下乃劳生书案,其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笔墨尚湿,透着清香,仿佛可见先生每日临池挥毫之身影。

与先生攀谈,方知乃是同乡,话自然投机许多,并很快有了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与先生聊书法篆刻、聊绘画,论古今谈人生,实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同时也使我对杨先生真诚为人、潜心为艺的高尚品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杨先生虽年逾古稀,但身板硬朗,思准敏捷,待人诚恳热情,且很健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学习创作心态,没有时下一些人的浮躁,他对书法的热爱达到了“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忘我境界。据杨先生讲:他1934年出生于河北献县,后参加工作移居北京,几十年来笔墨相随,临池不辍,两头虽有间断,但一直念念不忘意临名家名作和读帖,注重临悟并重。写字、作画、养花是他的全部爱好。自古燕赵大地,多英雄豪杰、慷慨悲歌之土。杨先生少年时,就崇拜字写的好的人,并立志于此。也可以说是受父辈的影响,自幼就喜文弄墨,因为杨先生的父亲是西医并写得一手好字,虽然家门不敢称书香门第,但家中存有很多的古籍善本,这对杨先生来说可谓如鱼得水。这一切为其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杨先生移居北京后,工作之余,遍访名家,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碑帖、古籍范本。他始学颜真卿,后学欧赵,再学魏碑,期间对《张猛龙碑》、《张裕钊碑》用功最深,且兼修花鸟,并一直留意师古不泥、出新求变,终于构成了朴拙浑厚、纵逸雄迈的书法风格,可谓修得“正果"。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他的作品连续在大展上获奖。其中五次入展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大展,三次入展由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主办的书法大展,其作品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及韩国首尔展出。近期入选由中国书协、书法报社主办的全国首届老年书法大展。

面对这众多的奖项,杨先生看得很淡,他说:“我写字不是为了获奖,也不是为了成名成家,更不是像有的人那样为了锻炼身体、修身养性、打发时光,我一直是把它当作艺术、当成事业来做,一直在追求完满,继而能为弘扬和发展祖国的书法艺术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让世界通过书法艺术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文化,更好地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是我的最大追求。”由此,我们不难窥见杨先生的博大襟怀和艺术境界,正如杨先生所言:我已逾古稀之年,虽有小成,但仍需努力,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好像中国的诗词格律,法度易守、神髓难慑, 创新更是不易,没有深厚的功力和非凡的灵性,断难入其堂奥。在时下书画界颇有点浮躁的今天,杨先生仍保持着如此清醒的认识,并决心为之努力,实在可贵。

我相信以杨先生的秉性天赋和以往所取得的成绩,相信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技艺定会取得新的突破,今后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作品和惊喜。在此,我诚祝杨先生,我们期待着。

(撰文:王建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意愿者协会会员,地方国家机关书协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艺术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

—END—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