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就是胆怯。孟夫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见到当大官的心虚胆怯,见到耀武扬威的人气短神沮,不能不说是人之常情。不怕人发脾气,却怕人哭鼻子,是一种胆怯;不怕豺狼虎豹,却怕毛毛虫,也是一种胆怯;不怕人间险象,却怕杜撰出来的鬼神,又是一种胆怯。人们都晓得怯懦是一种弱点,却很少有人晓得怯懦有时候必不可少。诸葛亮在失街亭之后上书后主,检讨本人“不能临事而惧”——这个“惧”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一般的害怕,而是秉大权的人常常需要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象他那样的居首相之位的人,糊涂胆大一定要坏事,处理国事如此,处理家事如此,修身自律也如此。
通常所说的怯懦的确是一种弱点。面对邪恶可以抗争而不抗争,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应着人们常说的八个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斗争的确要讲一点策略。唐代的《朝野佥载》这本笔记小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嗣滕王[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的后人]荒淫无耻,他竞将下属官员的老婆一个个地传唤到他的宫中供他蹂躏,被蹂躏的“夫人”们没有一个敢反抗,没有一个敢声张。不敢反抗是慑于他亲王的权势;不敢声张是怕失了面子。他的下属典签,崔简的老婆探亲刚到,他就传唤她入宫。崔简忧心忡忡,老婆郑氏说:“清平世界,哪个敢这样胡作非为?”话虽如此说,郑氏心里也没有底。到了王宫中门外小阁,滕王就急不可耐地要对她施暴,郑氏立刻声张起来,宫中走卒们说:“喊什么,他是大王呀!”郑氏一点也不理会,声音更大了:“大王怎样会干这样的事,必定是家奴!”,边喊边用一只鞋砸破滕王的脑门,喊叫声惊扰了王妃,郑氏得以脱身而归。后来崔简向滕王道歉,滕王羞得不敢应声——丑闻既已张扬,滕王说什么也不便给崔简穿小鞋了。那些曾被滕王传唤过的夫人们个个羞愧无地:郑氏并不比她们有更多的凭恃,家无权贵之亲,身无斗牛之力,不过智勇略高一筹而已。
怯懦者往往本人把本人放在弱势地位,怕大官,是不知人与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怕邪恶,是对正义缺乏自信;怕鬼神,是面对虚拟世界甘拜下风;怕进取,是不相信机遇属于奋斗者。克服怯懦无妙方,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认知世界,正确地审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