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都宛丘,并因这里曾是先贤伏羲生活过的地方,故称之为陈地。“陈者,旧也。”上述这段话,是有史料依据的,且散见多处史学典籍,言之灼灼。
炎帝部族的次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黄淮平原上,炎帝到过淮阳,并在这里生活、劳作。淮阳至今还有一处古迹叫五谷台,听说就是炎帝神农氏在这里生活,并发明木制工具耒、耜,教授族人种植五谷的地方。因而上说,淮阳不只是伏羲画先天八卦,开文明滥觞之地,淮阳还是中华文明进入农业时代的发源地。不过,历史总不会那么简单,工具的发明可以灵光一现而完成,之后只是完善而已,但农耕文明就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了,那应是当时多少代人努力实践的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炎帝时代,人类刚开始进入农业时代,城市应该是仍然没有出现,由于农业文明尚不发达,人们对土地的占无意识并不是特别的强烈。所以,不断迁徙仍是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有的学者称之为畜牧、农业并存的时代。若干年后,炎帝就带领本人的族人,继续向东迁徙至今天的曲阜一带。
大约在公元前三十世纪,神农氏进入淮阳地区,并在这里迸发了中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和平。现在已经无从晓得神农氏、斧燧氏谁是原住居民。甚或他和炎帝一样都是外来客,反正两个部落在淮阳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战,和平结果神农氏大获全胜,附近各部落尽皆归附,组成新的部落联盟。此战发生于现在的淮阳区域,这个时候炎帝和他的部落,都应处在强盛的阶段,炎帝正值中年,身强力壮,他领导的部落联盟,团结协作,所向披靡。
农耕文化的缔造者:炎帝神农像
随着年龄的增长,炎帝对部落联盟的控制力变得越来越弱,整个联盟走向衰落。炎帝和处于上升阶段的黄帝,在阪泉迸发了著名的阪泉之战。阪泉在哪?不断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命题,有北京延庆说,有河北涿鹿说,有山西运城、阳曲说。我倾向于阪泉在今河南扶沟说。当时黄帝居住在今新郑一带,炎帝生活在陈地,蚩尤则生活在涿鹿附近,构成鼎立之势。“在方式上,有熊部落夹在神农部落跟九黎部落之间,有两面作战的危险。所以轩辕决定先发制人,他首先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今扶沟郊野)战役中,把神农部落击溃,俘掳了敌人全部人口和牛羊。接着轩辕乘打败余威,挥师渡过黄河,不断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县进行,九黎部落大败,蚩尤战死”。这是柏杨《中国人史纲》对阪泉之战的描述,当是完全可信的,时间次序上也非常的合乎逻辑。
神农,不可能和蚩尤同时生活在涿鹿,故阪泉涿鹿说很不靠谱,北京延庆说更是玄乎。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远古,两个老祖宗为了打上一仗,几乎跑了大半个中国,一千多里,文字描述过于牵强,而得到其真实性。阪泉之战,发生在神农与斧燧氏的和平之后,而神农与斧燧氏的那场大战发生在淮阳区域,说明神农部落在阪泉之战以前就已经到达淮阳地区,所以说阪泉之战发生在炎帝东迁途中,经过山西之时,是与史料记载有冲突的,以上三种说法都不足为信。
历史上扶沟和淮阳相邻,扶沟亦是黄帝从新郑出发前往陈地的必经之地,所以综合以上考虑,阪泉扶沟说要愈加可信一些。阪泉之战炎帝带领的部落联盟战胜了,炎帝手下得力干将,战神刑天忠贞不屈,被黄帝所杀。和平使炎帝部落愈加蓑落,再后来,便是炎帝部落离开淮阳,迁往曲阜。炎帝神农氏以淮阳东迁曲阜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过去极少有人提及,存在疑问,也没有具体的史料可供佐证。但巧合的是姜姓炎帝走了之后,来淮阳一带生活,并不断定居的不断是姬姓的黄帝部族。联想黄帝部落联盟与炎帝部落联盟已经在扶沟大战的记载,炎帝东迁系被迫无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真正把炎帝神农从淮阳逼走的并非黄帝。消除炎帝之忧后,黄帝便北上涿鹿,讨伐蚩尤去了,之后赶走炎帝的当另有其人。
《水经注•渭水注》载:“黄帝都陈(此陈,指陕西陈仓,而非淮阳),陈丰氏东迁之前在此。”这条记载,就是黄帝中的一支,陈丰氏(亦有史书称其为陈锋氏),东迁淮阳的证据之一,淮阳也因陈丰氏的到来,被称为陈地。只是陈丰氏的陈,和后来的陈姓,并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载:阪泉之战,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炎帝神农氏则损兵折将,实力大减。所以,当年陈丰氏到来的时候,惹不起,总还躲得起,年迈的炎帝只好带着本人的族人,继续东迁,去了曲阜,把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黄淮平原腹地让给了黄帝后裔。从此黄帝的后人便不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繁衍光大。
华夏部落首领:轩辕黄帝像
陈字,在创立之初,与阵同。左边为车,而非东,其含义是陈列、列陈的意思,并没有陈旧之说。况且,炎帝神农氏到淮阳的时候,文字还没有发明,他老人家怎样可能穿越到后世,而晓得后世陈字做陈旧讲呢?基于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讲,史志中常常引用的陈地的名字,源于伏羲旧都的说法,并不可信。
从旧时器时代开始,狩猎、采集,不断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次要形状,与之相应的则是人类的不停迁徙和低生殖率。
淮阳位于黄淮冲积平原的腹心地带,神农氏时髦未经历黄河大范围的改道,众多和淤积,所以想见那时的地势要比现在低很多,气候也比现在愈加湿润,水塘密布、河渠纵横、沃野千里,当时的环境非常宜于植物生长。这里很早就有先民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数千年间他们对生长在这方土地上的各种植物了如指掌,而且他们通过采集收获到的很大一部分植物,正是一些常见的原生黍种子,古人从发现原生黍的种子能够食用,发展到自动地种植、训化黍,并把他作为次要的农作物进行栽培,一定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五、六千年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领等遗迹发现碳化的栗粒和粟壳并不奇怪,因为人类采集原生黍做食物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无意识地种植、训化的年代。只要找到人为驯化黍粒的存在,才能证明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
中国黄淮流域的神农氏,是传说里中国农业的开辟者和传播者。有人认为炎帝是东夷人,来自东方,即今天的山东;有人说他来自西方,逐水而居,一路东行。他从哪里来,确有分歧,没有分歧的是,他们一致认为炎帝神农氏曾在陈地定居。今淮阳东北有一处古迹五谷台,听说正是炎帝神农氏教化民众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人类从采集时代认识到黍的果实可以实用,到发明农业,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夕,所以,我们认为神农氏只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集大成者,决非农业发明者本身,但我要强调的是:神农氏集农业大成于一身的地点,不在别处,当在淮阳。西北地区多山石,磨制石器是其次要生产工具;而淮阳地区系黄淮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森林茂密,缺少石头,唐代司马贞所撰《史记索引•三皇本纪》载:神农氏“断木为耜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神农氏发明木制农具的事迹,亦正好与淮阳的地理、与物产状相吻合。神农氏在陈地发明木制农具耒、耜,并对野生作物进行人工驯化,也是“因天之时,分地之利”之举,顺应天地,机缘和合。
五谷台:淮阳地区祭祀炎帝神农氏的重要场所
激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狩猎也是最不靠谱的食物来源。不耐保存,决定了肉食的短时效应,狩猎活动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丰欠难料,这就决定了以狩猎为生随时可能忍饥挨饿;特别是随着人类活动的日渐频繁,人口数额也大量增加,猎物变得越来越少,这些因素就决定了狩猎活动只能居于人类获取生活资源的次要地位,起着辅助作用。东汉《白虎通义》曾对此有过经典描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农耕,使民宣之,故谓之神农。”
神农时代,淮阳地区先民们狩猎和采集活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农业成为他们食物的次要来源。随着人们长年不懈地对作物种子做着无意识的筛选,作物品种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日渐走向成熟和发达。固着在土地上的耕作农业的发展,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认知,人们开始习惯于定居,土地第一次成为最为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源,人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和眷恋空前深化,想尽一切办法保卫土地,守护家园成为氏族的首要任务。安稳的定居生活,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反过来又带来了生活的稳定和保障,为人口的急剧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足的食物供给。
在这些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陈地终于成为当时人囗最稠密,人类活动最频繁的重要区域之一,也最终促成4600年前出现了像平粮台这样挺拔、坚固的超级城堡,所有这些繁荣与伟大,所以集中在陈地,当和神农曾在此地定居生活,打下坚实的农业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