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五石散对魏晋风骨的塑造:追捧道家文化,追求神仙姿态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世说新语》算得上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了,其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不可估量。

其中的史料价值也包括书中的“服散”现象,“服散”在当时指的是服五石散,就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散剂,那么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众人都追逐这个东西?

士阶层内部及文化影响

1.最早的“带动者”何晏掀起了风潮

其实“服散”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逐步衰亡的。最开始的“带动者”就是魏晋名士——何晏。这个何晏是东汉大将军的孙子,曹操的女婿,养子,金乡公主的夫婿,在当时社会名头,名声自然是响当当的,所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后何晏因为本人的身体出了毛病,不断没有很无效的办法进行医治,故改进药方,加了一些矿物原料在里面(据张仲景紫石散及侯氏黑散两方增减损益所创)。

在此之后,身体竟然慢慢变好了。这事一下就传开了,说何晏,魏尚书服了散获得神效,身强体壮,此事在文献上也有相关记载。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六云:“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未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

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服散”,加上当时何晏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这件事想不被人晓得都难。

贵族争相比较的不良风气浓厚,五石散成为尽相比较的物品

五石散其实在汉朝就已经出现,听说是张仲景发明的。但是由于五石散的药物作用人们并没有完全发掘,也就是不熟悉,加上汉朝人们的经济实力和开发技术的限制,故此药物在汉朝并没有流行起来。

在魏晋南北朝,一开始是何晏,再然后是夏侯玄等大家使用五石散,最初直接风靡整个士族阶层,上下贯穿5,6百年。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这几种石材生于太山、少室山、华阴 山谷、河西山、汉中山谷等地,“采无时”。

加上那个时期的科技水平并不发达,故五石散的材料极难获得。故五石散的卖价往往昂贵,甚至比一些珍贵药材贵,受到了贵族的追捧,平民百姓由于造价昂贵,一般都是买不起的,故五石散成为了显示本人身份,社会地位的重要之物(其实就是成为了一个标准)。

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五石散最高卖到了每两一千二百钱,相当于一年十户人家的花销,一般人根本买不起。

贵族的一切习惯对于当时中古社会的其他人影响很大,万民竞相模仿,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出生几月的孩童。“夫自魏正始至唐天宝(年间),凡五百余年,其服寒食散者,一岁之间不知凡几。姑以数千人计之,亦无数百万人。 ”

可见,“服散”的人之多。当然,五石散对于那些没有钱购买的平民百姓,自然也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有一个故事,就是说以前有个人抱着本人,跑到医馆前,并倒下。

众人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上来询问,那人说本人浑身发热,是吃了五石散的缘故(五石散的药用效果体现在人体上就是发热)。众人一看,这吃得起五石散的人,不得了呀,于是急忙询问怎样吃的,吃的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是在家中吃米的时候,米里有石。

这一回答一出,众人大笑。从侧面可以看出,百姓对于五石散也极为热衷,即便没有见过,也没有吃过,也要来“蹭一蹭”。

但实际上“服散”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一个正常的社会并不会以此来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物,(借用一位历史大家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病态”的表现,是一个畸形社会,不利于发展的。

二、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极度变化

1、社会上道家文化影响甚大

其实何晏那个事也没发生什么大事,无非就是发现了一味奇药而已,历朝历代的奇药,奇事多了去了,但为什么就“服散”这个却在历史上闹得这么大?

其实不止何晏带头服散有了奇效的缘由,更大的缘由应该归结为当时兴盛的道家文化。自汉朝以来不断实行的是儒家文化的统治方针,但后来随着汉朝的衰落,儒家文化及其统治地位也在日益衰落,故此其他文化趁势抬头,其实就包括道家文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不力,百姓在灾荒,疾病,和平中艰难生存,在民不聊生的时代,他们所能做的,最想要的做的无非就是保全本人的性命,故符合道家文化的核心。

道家文化所宣扬的目的大概只要两种,一种是长生,一种的羽化登仙,前者多为世俗百姓所向往,后者多为皇帝向往(秦皇汉武不就是例子吗)。

这其实放在普通的大一统的平安朝代,自然不会掀起很大的波浪,因为在哪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本人的生活大多是满足的,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即便有太多的想法都是想怎样能够提升本人的物质水平,怎样提高本人的精神水平等。

但这种长生思想却是魏晋南北朝人们的美好愿望的寄托,“每天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晓得本人还有没无机会见到明天的太阳”,“什么时候才能和妻儿老小一家团聚”,当时的人们次要抱的就是这样的想法。

所以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比活着愈加重要,活着才是一切的希望,故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不测地将这种求生的天性焕发出来,导致人们比任何时候都珍惜本人的生命,故向往道教的长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在何晏病重的消息铺天盖地时,突然传来他因为服散而病好了,并且身体比之前愈加强壮,当时的人们又怎样不会心动?

在《千金翼方》中云:“五石护命散,能久服则气力强壮,延年益寿。”又云:“五石更生散,治男子五劳七伤,虚羸著床,医不能治,服此无不愈,惟久病者服之。

据《千金翼方》记载,五石散中的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都具有温中补体、轻身延年的医用效果。

魏晋时期的皇甫谧因为患有很严重的疾病而服散,何晏和王羲之也因为生来身体底子不好,不断服用五石散,嵇含的儿子出生十月“日羸困危殆”,吃五石散“未至三旬,几于平复。”所以再次证明五石散是有医治效果的。

2、人物品评,样貌才学为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看个人的样貌,品行能否得体,得体者为官,这其实是源于汉末时期的人物品评,一开始这样的风气只是在士族内部流传,但后来随着士族阶层的日益壮大,这样的品选标准也就社会化。

《抱朴子·清鉴篇》云:“区别臧否,瞻形得神,存乎其人,不可力为。”可以看出,人才的选拔是要看样貌的,而在当时样貌又以神仙姿势,飘飘乎为最佳,引得众多名士争相模仿其姿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名士也并不是全舍弃社会利益的世俗,还是带有一点功利心的)。

所以大多名士都会化妆,脸上要打得很白,唇上要显出一点红,对于本人姿势的纠正可以通过本人的影子来观察,反正不管怎样做都是为了本人的容貌能够更好看,故当时的社会风向呈现一种“女性倾向”。

当时皇帝宴请何晏吃面(听说何晏很白,皇帝不相信,所以请他吃面),皇帝在看到何晏时,脸的确很白,像月亮一样,但后来何晏吃面吃的太热,用本人的衣袖去拭汗,发现红色的衣服上突然出现一片白。这个故事次要讲的是名士对于本人的样貌是很关注的。

而五石散吃后,人体一般都会极具燥热,故服散的人一般都会身穿薄的,宽松的衣裳来散热,并且这样的热会使头脑有点恍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有点类似鸦片,毒品的药用效果)。

故名士为了追求更逼真的神仙姿势(追求神仙,以神仙的一切为标准也可以说明道家文化在当时的地位是极为稳固的),一般都会服用五石散,引得别人对其容貌,姿势的一众夸奖,从而在名士阶层,甚至于全社会博得一定的影响力。

嵇康在 《游仙诗》中云:“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嵇含云:“伟斯药之入神,建殊功于今世。起孩儒于穷困,还精爽于既继。”从这里可以看出,服用五石散的确有“改变容貌”,让人感觉乘风沐浴。

三、总结

五石散其实并不是什么坏的东西,是有一定医治效果的,而当时社会上对于五石散的追求的确是过于疯狂,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对于以往的时代,要给予更多宽容,而不是过分地吹毛求疵。

不管“服散”的现象如何,它对于魏晋风骨的塑造,以及后来魏晋南北朝名士的世风世态的成就都有着严重影响。

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

2.《魏书》

3.《千金翼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