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
“无咎”就是没有太大的过错,我们可以想一想,假设我们到了老年,回想本人一辈子做了很多辉煌的事,那些事你都不会后悔,但你会后悔什么?
就是犯过某些很大的过错。所以《易经》告诉我们,人生追求圆满,“无咎”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当人没有遗憾的时候,你会发现本人没有了恐惧,所以“无咎”是我们人生追求圆满的一个角度,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人活着,只需眼睛没有闭起来,你就永远有过错,只是大小而已。
无咎的形态不是不犯错误,而恰恰是犯了错误以后,能够及时反省和改正。
无咎是没有凶险,没有大的过错,或是就算有过错也没有关系。
——这是《易经》的精髓,最根本的生存之道。
孔子晚年感慨学《易》可以无大过,《周易·系辞下》中也说: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谓易之道也。
那么我们的人生如果要达到“无咎”最高境界,最最少要向这个方向靠拢,就需做到以下四项:
1. 能够反省本身,及时补过,是无咎之基
《易经》: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人活着,只需眼睛没有闭起来,你就永远有过错,只是大小而已。无咎的形态不是不犯错误,而恰恰是犯了错误以后,能够及时反省和改正。
《左传》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称赞爱徒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贰过,就是不反复犯错误,善于改正本人的错误。
《周易》上同样说,“震无咎者存乎悔”。要达到无咎的形态,必然要善于反思悔过,如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
譬如司马光也曾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反思悔过是改过的前提,一个人不在内心真正的反思、悔过,根本不可能真正意识到本人的错误,也就不晓得如何去改正。
所以要真正达到无咎,就要随时反省本人,随时随地检查、反思、改正本人的错误和毛病。
2. 时辰谨慎小心,勤勉不懈,是无咎之法
《易经》乾卦:君子整天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每时每刻小心谨慎,勤勉不懈,永远保持警惕,就算是面临危险,也不会有灾害。
这告诫我们,任何亊情发展并不不断都一帆风顺的。只要经常保持勤勉和警惕,才能即便有危险,但不会形成灾难。
《易经》对谨慎强调很多,可见其重要性。古人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牢记一个“谨”字,所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少。
历史上,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奋发图强,打败越国,活捉越王;多年后放松警惕,将勾践放回越国,最终被勾践所灭,落得个拔刀自刎的下场。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极盛之时,之后却开始享乐松懈,诱发了安史之乱。
诸葛亮第一次大败曹军以后,曹操就把他当做次要的对象,就开始研究他,就使他站在了亮处。一个人站在亮处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人最怕就是本人的情况敌人一清二楚,而敌人在哪里本人却不晓得;如果晓得了,反正本人跟他面对面,他的情况本人也很清楚,晓得怎样去防备。而如果敌人在哪里都不晓得,还大言不惭地说:“我才不用警惕呢,做人轻松一点,那么警惕干什么?”危险就来了。
我们中国文化,你去看所有的经典都有这个特点,要爱惜我们所有的一切,常反省本人的行为。就像《大学》里讲的“慎独,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一样,让我们常常处于一种觉醒形态。人犯错误不就是因为放逸和散乱所致吗?人一放逸就对很多事情不敏感,我们的心就变得会越来越麻痹不仁。
3. 顺境之中保有坚忍和贞正的心,是无咎之凭
《易经》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没有平地是不会变成山坡的,没有去了而不回来的,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纯正,必然会有好的结果。
《象传》中解释:“外出的人无不前往’,这是天地间事物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都反映了这道理。一种事物、行为是相对其他与之不同的事物、行为而言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参照物类似。
艰、贞是两个词,艰是说外在环境的艰苦、穷困,贞是君子内在对贞正的坚守。君子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和品行的贞正,是没有什么过错的。
世界上时时辰刻发生变化,循环往复,窘境和顺境是不断转变的,没有人一辈子走运,也没有人一辈子倒霉。人生艰难和困苦虽然不能避免,但只需我们保持一颗坚忍和贞正的心,就终能等到变成平坦的大道。
西汉的将军李陵被匈奴劝降,而司马迁为李陵至交好友,他不相信李陵会叛变,就上奏武帝说:“反叛之事证据不足,臣可谓李陵担保他绝不会变节投降匈奴。请陛下收回成命。武帝一听,无疑是火上烧油。他大声呵斥道:“现实已是如此,你为何为李陵开脱,想是也有反叛之心!”说完,不由分说,就把司马迁下了大牢。”并下令对司马迁处以宫刑。
蒙受此劫的司马迁没有得到决心,相反,他得到了以往对官场应付的兴味。他心中只要一个目标,就是要给后人留下一部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史书。他常激励本人:“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和事迹也感动了后人,《史记》得以广为流传。
4. 在世不染,返璞归真,是无咎之境
《易经》贲卦:白贲,无咎。
贲是斑纹华彩、色彩纷繁之象,七彩光合成白色,绚烂归于平淡,白贲就是在世不染,阅历深厚,返璞归真。
我们在这世界上生活越久,认识的人就越多,得到的东西就越多,随之而来的烦恼和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和快乐反而越来越少。
世人不断追随,不断得到,却发现身体越来越差、心情越来越躁,生活越来越累。
要想摆脱这种烦恼和不幸,只要返璞归真,追求“白贲”的人生大境界。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引诱,不为私心邪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恪守私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憨厚的形态,与道相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