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昌乐土语“曩与章”的考证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昌乐县附近,有一土语“曩”、“章”,是表示那么样,这么样的意思。当地人对此心领神会,运用自若,外地人却对此一头雾水,大都不晓得表述的什么内容,那么“曩、章”这一方言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怎样传承下来的呢?据传,这一土语是孔子周游列国到齐国时,留下的言语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听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地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该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通晓。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衍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情愿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吩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调查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预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

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闲事我们走吧!” 打那以后的十三年里,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和平,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他从莒国接到了齐国始封地昌乐营邱,意思是先晾他一晾,再到齐国都城临淄觐见。孔子就到了营邱,遭到怎样那么多毛病啊,在陈国蔡国时像过街老鼠,现在有人请您,把您当菜夹了,您倒是端起了架子,孔子却说“曩欤以苟生,章欤以苟义。”就是说那时候苟生,苟且偷生,现在这时候苟义,讲究礼仪。从此,“曩、章”的土语在昌乐流传下来。

后来,孔子在齐国又待不下去了,晏婴等一般朝臣老是挤兑他,他的政治主张一直没有得到推广,碰了连续的钉子,加之年纪也大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