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吕不韦进位秦国相国,大权在握,把持上下朝政时,不晓得会不会回忆起十几年前在赵国见到秦国落魄公子子楚的那一天。
当时的秦国还是秦昭襄王在位,太子是安国君。安国君子嗣有二十多人,子楚是其中不起眼的一个,作为质子被派往赵国。
当时秦赵之间交战频繁,子楚在赵国过得并不好,或者说很差。由于被赵国人厌恶,他虽然衣食无忧,吃穿待遇却完全配不上公子的身份。
行商来到赵国的吕不韦,见到落魄伶仃的子楚后,却看到了子楚身上存在的巨大投资价值。
吕不韦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商人。在子楚身上,他看到了跨越阶级,实现本人野心的机会。
从此之后,吕不韦尽心帮子楚谋划,要把子楚推上秦国太子乃至于国君的宝座,以此来获得百倍千倍的报答。
之后,秦昭襄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太子之位空悬,一场血腥的明争暗斗即将拉开序幕。
子楚作为安国君的儿子,当然也有成为太子的机会,但希望十分渺茫,因为他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势力。
然而吕不韦怎会放弃这个机会,政治意识独到的他,敏锐的意识到决定太子之位的关键因素,那就是安国君宠爱的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没有子嗣,如果能够说服她收下子楚为子,那子楚就能够凭仗华阳夫人的势力登上太子之位。
设想是完满的,但如何说服华阳夫人却是难题。然而这难不住吕不韦。他作为《吕氏春秋》的编纂者,号称“兼儒墨,并名法”,众集百家之长,自然对纵横家的话术也有所涉猎。
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姐姐为两头人,向华阳夫人进献珍异宝物,在华阳夫人面前诉说子楚的贤明,并说出了动摇华阳夫人的一句话: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
翻译过来就是,我听说,以本人的美色、姿色来讨人欢心的人,等到年老色衰的时候,必然会因得不到宠爱而被疏远、厌弃。
而这恰恰说中了华阳夫人心中的痛点,她虽然得安国君的宠爱,但却没有子嗣,最终的结局一定就会向吕不韦说的那样,“色衰而爱驰”。
勾起华阳夫人心中的忧虑之后,吕不韦立刻“贴心”的给出了处理办法,那就是收子楚为子,协助子楚成为太子。如此,即便安国君死去,子楚成为亲王,华阳夫人的地位也可以得到保障。
之后的发展正如吕不韦所谋划的那样,子楚依附华阳夫人,认她为母。一年后,安国君驾崩,子楚即位秦王。
这位子楚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
关于吕不韦和子楚的故事到此为止,之所以讲述这么个故事,旨在表明在封建帝国时代,皇帝集天下权力于一身,生杀予夺,皆在其一念之间,自然会诞生一批谄媚阿谀的团体。而后宫的纷争自然也不可避免。
美色是争宠的强无力武器,固然可以获得一时的尊宠。然而“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又是残酷的现实。
然而说这些的目的只是抛砖引玉。大家有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或者说有没无意识到一点,“美色”这种东西并不是女人所独有的,更直白的说,男人也可以凭仗“美色”蛊惑君王。
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不少见,但往往会被人们下意识的忽略。
更有甚者,这种风气随着朝代的更迭,已经不只仅再局限于权贵阶层之中,甚至蔓延到民间,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
这一日,天朗气清,微风徐徐。战国七雄之一中,魏国的国君,带着本人的宠臣龙阳君,驾船出游,在船上赏景垂钓,其乐洋洋。
魏王游兴正盛,一连钓起了十几条鱼,把它们盛放到一个金盆里。这时,又有鱼咬钩了。魏王拉起钓竿,登时大喜过望。
这条鱼鳞片华丽耀眼,形体优美,比之前钓到的所有鱼都惹人喜爱。兴奋之下, 魏王不由说道:“这条鱼更美,不如把之前的放掉,只养这一条吧。”
谁晓得,听到这句话后,一旁陪同的龙阳君忽然一反常态,脸上显露悲戚之色,竟默默掉下了眼泪。
魏王见状,很是惊讶,就询问缘由,龙阳君却不回答。直到魏王再三询问,龙阳君才说出了本人哭泣的缘由:大王每次钓上鱼都很喜欢,但得到这条更美的鱼后,就生出了抛弃其它鱼的想法。大王是一国之尊,我有幸能够侍奉大王左右,获得“龙阳君”的爵位,四海之内的美人必然会蜂拥而至。到那时恐怕我就会像那些鱼一样,被大王所抛弃。
魏王这才晓得,原来龙阳君是为本人的前途而担忧,害怕会被更美的“鱼”所取代,当即劝解道:“你误会了,我怎样会有这样的心思呢?”于是下令,不许再进献美人,否则灭族。
有人可能会疑惑,龙阳君不免太过脆弱,竟然在国君面前哭哭啼啼。而魏王竟然也没有因而而生气,反而下令不许进献美人。他对龙阳君竟然表现的有些宠溺。
实际上,龙阳君就是魏王的男宠。他所说的“侍奉大王”,其实发生在枕席之间,不可说与外人听。也正因如此,龙阳君这个没有寸功的人,被破格封为“君”。
要晓得在战国时期,“君”可是仅次于“候”的爵位。
以上就是典故“龙阳”的来源,而除此之外,另一个映射男风的典故则是“断袖”。
《汉书·卷三年十九·董贤传》有载,汉哀帝时期的董贤是个极为美丽的男人,具体没到什么程度,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看到,但从汉哀帝第一次见到董贤时的表现,就可以侧面推测出来。
“哀帝望见,说其仪貌”,之后“引上与语,拜为黄门郎”。
也就是说,汉哀帝看到董贤时,立刻被他的仪表容貌冷艳到,然后让他上前说话,并拜官为黄门郎。
黄门郎也叫黄门侍郎,在汉朝时期是在宫门任事的郎官,次要担任协助皇帝传达诏令,处理朝廷事务。黄门郎的特权之一就是能够自在的出入宫廷,觐见皇帝。
由此可见,仅凭容貌,董贤就获得了哀帝的亲近宠幸,甚至给了他一个方便出入宫的官职,以便能够随时见到董贤。
后来,汉哀帝和董贤的关系甚至亲近到出则同车而行,入则同榻而寝。汉书记载, 有一天汉哀帝和董贤一起午睡。汉哀帝醒了之后,想要起身,但本人的袖子却被董贤的身体压住。为了不打扰熟睡的董贤,汉哀帝让人把本人的袖子割断。
可见,汉哀帝对董贤的喜爱已经到达一种无微不至的程度。也使得“断袖之癖”继“龙阳之好”之后,成为好男风者的代名词。
毫不忌讳的说,同性恋在中国历史记载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早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相关的史料记载。
《商书·伊训》中有过“三风十衍”的说法,“十衍”中的一项就叫做“乱风”,即“比顽童”。
春秋战国时期,男风已经演变为一种较为活跃的现象。
而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的记载,汉朝时期的几乎每一位帝王都有“好男风”的记录。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男风极度盛行的一个时期,《晋书·五行志》记载:自咸宁、太康之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上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忌妒者。
咸宁、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也就是说,在这之后,士大夫权贵阶层对男风十分推崇,甚至已经超过了对女色的追求,而且还引得天下人效仿,以至于夫妇离散绝情的事情发生。
这种风气在唐朝时期遭到了一定的抑制和打压,表现出衰退的趋势,然而到了宋朝,又出现了衰亡的兆头,甚至出现了男子公然为“娼妓”的事情,以至于朝廷不得不出现干涉。
“男子为娼,杖一百,告者赏钱五十贯”。
然而即便如此,也没能彻底禁绝这种风气。当时间来到明清两代,男娼已经成为一种合理的行业,渗透到整个社会的上上下下,成为当时权贵基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并衍生成一种文化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发展呢?这其实和明清两代的国家制度存在一定的关系。有一件事可能很多人不晓得,那就是我国明清两代是严格禁娼的,根据明朝王锜《寓圃杂记》的记载,明朝初期的禁娼力度十分严厉。
“官吏宿娼,罪亚杀人一等,虽遇赦,终身弗叙”。
从这句话可知,在明朝初期,官员夜宿青楼的罪名只比杀人低一等,而且就算被赦免,也终身不能再做官。
而清朝的律法大多承继自明朝,根据《金台残泪》的记载:本朝修明礼义,杜绝苟且。狭妓宿娼,皆垂例禁。
为官的人宿娼都会被治罪,不要说平民百姓了。因而在严厉的法律制度下,事情开始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男风成为禁娼之外的另一条路。
豢养“娈童”或者是“狎相公”成为官员们趋之若鹜的事情,民间也开始陆续出现男妓院。
《弁而钗·情奇纪》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摘凡的少年,因为父亲获罪入狱,难以生活,被迫卖身到南院,经历了非常辛酸的风尘生涯,甚至凭仗本人的容貌和诗词才艺,成为南院的魁首。故事中的南院就是明清时期普遍存在的男妓院。
明清时期男风盛行的社会面貌之下,自然也诞生了一批以“男风”为主题的小说,这些小说并不全是为了取悦浪荡之徒,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风尘滥作,有相当一部分都对同性恋产生的缘由进行了分析,其中最次要的是心理缘由。
如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对异性有着天然的反感,因而在情感生活中愈加倾向于选择同性。清朝的李渔在《无声戏·男孟母教合三迁》中讲述了一个名叫许葳的男人。此人长得非常俊朗,“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述一模一样。
然而俊美的外表却为许葳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缘由是“妇女把他看的滚热”,也就是说只需他外出,就一定会遭到妇女们热切目光的凝视。这让他对妇人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涂脂抹粉,缠脚钻耳,乳峰突起,都成了女人讨厌的理由。
另一方面,许葳又对美男倾心向往,认为男子不会向女人那样通过化妆来修饰本人,容貌有一分是一分,自然美好。
《聊斋·韦公子》中的韦公子出身咸阳世家,是个极度好色的纨绔子弟,“尝载金数千,欲尽览天下名妓,凡繁丽之区,无不至”。
这个韦公子已经用车载着数千金的巨款,想要领略天下所有名妓的风采。当然,他所认为的名妓,并不限于女人。
有一次路过西安,韦公子和一个名叫罗惠卿的优僮相遇。这个罗惠卿长相优美, 比女子还要秀丽,立刻引起了韦公子的喜爱,两人一拍即合,日夜缱绻作乐。
后来,罗惠卿的妻子发觉了两人的事。罗惠卿竟然把妻子也带去和韦公子相见,三人同塌而眠,毫无廉耻之心。
通过对中国古代“男风”发展的了解来看,古代典籍中所记载或者描述“同性恋”关系时,大多采用的是“佞幸”“外宠”“嬖人”“娈童”这样带有遍地性质的词汇,同时也体现出了双方地位上的差别。
其中的许多人都是迫于权势的压迫,或者是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屈身于好男风者,这绝对不是纯粹的同性之间的爱情,而是古代阶级压迫的产物,其中饱含的只要血泪和辛酸,绝无美好和真诚。
只要精神和肉体上真正的获得解放,人们才能真正自在的去追逐本人所认为的美好和理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