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明朝宿娼猖獗:风月场上千金散,情痴献媚年年是,败名失德亦年年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贾客乐》:“长江两岸娼楼多,千门万户恣经过。人生何如贾客乐,除却风波奈若何。”

古代社会中,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生活,亦有不少陋习随之产生。在所有的社会不良生活中,宿娼备受扁斥,却依然不息不止。特别是在明朝时期,曾有过一段宿娼现象十分普遍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猖獗不止。明代社会时的宿娼风气盛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缘由呢?最终大明王廷又是如何管理这一问题,压制住这一不良风气的猖獗气焰呢?

青楼红粉,燕集林立

宿娼之陋习,古已有之,而明代却一度达到"昌盛",青楼红粉,燕集林立。甚至可以说,全国各地,不分繁荣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野,"倚门卖笑"之娼无处不在。古人曾如是描述这一现象:"今时娼妓布满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穷乡僻邑,在在有之。"仿佛娼妓是一项抢手的行业一般,遍及全国,在大型城市更是经久不绝,繁盛不衰,甚至可以达到彻夜不休,熙熙攘攘的程度。这在明代时期的江南地区尤甚。

最典型的便是明代苏州城、扬州城、南京城等秦淮河沿岸,以娼妓之夜享有盛名,且一度成为地域性的标签,引无数文人及纨绔子弟趋之若鹜。秦淮两岸,二十四桥明月夜,房屋鳞次,花木萧疏,皆是名妓、歪妓密居之处。而与青楼瓦舍比邻而居,或者是遥遥相望的就是文人雅士聚集的贡院或者学府。这在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夫子授课讲学,文士学经取义之圣地,其隔壁就是鸣筝鼓瑟,红袖舞动的青楼。

风月多妍丽,往来有知交,不见法度安

提起古代青楼娼妓,最为人所鄙夷的便是其中污秽的肉体买卖,而这也正是明代宿娼现象猖獗的一大缘由。固然如此,青楼女子之容貌必然姿色妍丽,能歌善舞,最能吸引那些猎艳的男子。为此散尽千金者不在少数,甚至不分年龄和职业。亦有不少流连青楼的男子是出于某种心理需求,似乎是古代男性的共同特点,从顺从服帖的青楼女子处获得青睐,仿佛是本人魅力无限的意味,并以此为荣。

明代宿娼之事,却也并非全是不良陋习,尤其是对青楼中一些身世凄惨,却出淤泥而不染,更有冷艳决绝之才的女子。诸如河东君柳如是,"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料我应如是",如此才情兼具的女子,更能得到明代儒学大家钱谦益的称赞与倾心,并与之结为连理。甚至在南明覆灭之时,表现出许多文人士大夫所不具有的爱国志气,其虽为青楼女子,所行之事却远高于士大夫。似乎正是青楼女子中有不少这样才情兼具的可怜女子,才引得文人雅士聚集于此,非为风月,只为相知相交。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时,便建立相关法律制度,规定士大夫不可流连青楼。《大明律》规定:"凡官吏宿娼者,杖六十。媒合人,减一等。若官员子孙宿娼者,罪亦如之,附过,侯荫袭之日,降一等。"然而,此条法令的约束力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特别是随着这一法律制度的松弛,违反规定者亦不会遭到惩罚,甚至越来越多官员以及士大夫集体招妓,这无疑是滋长了全国范围内的宿娼之风。

德风沦丧,吏法规之,遂绝宿娼之风

自古,青楼便有销金窟之称,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很抽象贴切的了。明代猖獗的宿娼现象背后,实际上就是庞大的金钱开销。不论是王侯子弟,还是官宦子弟,抑或是普通民众,一进青楼,所有活动都需要金钱来维持,追欢买笑,饮酒作乐,极致奢靡。而如此挥土如金的消费方式,就是无数家庭倾家荡产的悲剧。祖辈千辛万苦才成就眼前的家业,却在子孙的一场风花雪夜之中化作云烟。

失财事小,更可怕的是生命无可挽回。在明代的宿娼者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有才学的知识分子,自以为才华横溢,潇洒风流,最终却走上不归之路,流连青楼楚馆,命丧风月,白费了青春年华。更有许多进京赶考的外省举子士人,来到京师后,被眼前的灯红酒绿迷乱了双眼,从此堕落于青楼,罔顾了十年寒窗苦读之辛苦。不尽如此,明代宿娼之风。在官员中亦十分猖獗,以至于"诸司每退朝,相率饮于妓楼",全然不顾政务职责,已经严重要挟到整个王朝的体制发展,压制宿娼之风。势在必行。

明万历中期开始,明朝皇帝留意到这条法令的松弛,亦为宿娼之风的猖獗颇为愤怒,于是命令有关部门整理宿娼。于是,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歌舞楼馆,化为废井荒地。昔日青楼之盛,已不复存在。这是明朝政府禁娼的成果,虽取得一定管理效果,却并不意味着此陋习的绝迹。

明代宿娼现象猖獗,其背后是明代禁娼法律松弛如废的结果,亦是当时社会中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受法律约束的士大夫以及文人,或出于喜好美色,或是受青楼女子的才情吸引,常常流连青楼楚馆,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影响王朝的长远发展。禁娼之法令,不可不严加实施。

参考材料

《大明律》

《西湖旅游志余》

《五杂俎》

《晚明士子和妓女的交往与儒家传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