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刘康公预言 | 俭则足用,奢则亡家,孔子也这么说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警语

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庇。二子者奢,奢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

箴言:

老子: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文 | 三江杨柳风

《国语》 定王使刘康公聘于鲁

周定王八年,公元前599年,定王派遣大臣刘康公到鲁国慰问,这是天子之礼,通过慰问,向诸侯送点礼物,来观察天下的民情,以便了解天下管理的情况。不过,到了周定王的时候,王室衰微,这种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了,次要是通过出使跟诸侯联络感情,以便在王室有危难的时候,让有实力的诸侯来勤王。

鲁国是周公的后代,与周王室的关系最密切,所以,周王经常要派身边的大臣到鲁国去慰问,有时候也会有些小要求。

这次刘康公到了鲁国,代表周天子慰问了鲁国君臣之后,又会见了当时鲁国的几位重臣——季文子、孟献子、叔孙宣子和东门子。这四位大臣当时已经把持了鲁国的朝政,控制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鲁国不断最忠实地奉行周朝的封建制度,所以,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鲁周公把土地切成小块,分封给贵族,结果,贵族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壮大了,而国君的权重就越来轻了,军政大权完全转移到大夫手里,而大夫之间又争权夺利,所以,鲁国在春秋时代不断处于诸侯中的弱势地位。

当时,刘康公与四位把持鲁国朝政的大臣会面的时候发现,季文子和孟献子都比较俭朴,而叔孙宣子和东门子则比较奢靡。根据对他们言谈举止的细微观察,刘康公对这四家大臣的未来命运有了一定的判断。

刘康公从鲁国回到洛阳,向周定王汇报出使的情况。周定王就问:“鲁国的大夫怎样样?谁比较贤良?”

刘康公回答道:“季文子和孟献子两家的命运可能会更长久些,而叔孙和东门两家恐怕很快就要败亡,即便他们两个家不亡,他们本身也难以幸免。”

周王听了就进一步诘问:“为什么这样讲呢?”

刘康公就开始对周王侃侃而谈:“臣闻之,为臣必臣,为君必君。宽肃宣惠,君也。敬恪恭俭,臣也。宽所以保本也,肃所以济时也,宣所以教施也,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则必固,时动而济则无败功,教施而宣则徧,惠以和民则阜。若本固而功成,施徧而民阜,乃可以长保民矣,其何事不徹?

“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以敬承命则不违,以恪守业则不懈,以恭给事则宽于死,以俭足用则远于忧。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则可随意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上任事而徹,下能堪其任,所以为令闻长世也。”

译释

臣听说,做臣子一定要守臣道,做君主一定要守君道。宽和、庄肃、通宣、慈惠,这是君道的基本准绳。忠敬、勤慎、谦恭、俭朴,这是臣道的基本准绳。宽和用以保社稷根本,庄肃用以顺应时令行以使用民力,通宣用以教化、施政,柔惠用以和合百姓。社稷的根本稳固,顺时而号令就不会蒙受失败,施行政教宣达明了就会遍及所有人,柔惠和民就会物阜年丰,百姓衣食丰足。如果社稷的根本牢固,岁功顺时而成,政教遍施于百姓,人民财用丰足,这样才能保境安民、长治久安。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

忠敬才能承当君主的使命,勤慎才能恪守祖宗的遗传的家业,谦恭才能尽职尽责地做事,俭朴才能让用度丰足。以忠敬的态度承受君主的使命才会照令而行,不会违背,以勤勉慎重的态度守护祖业就不会松懈,以谦恭的态度尽职尽责才能免于因疏失而蒙受死刑,以俭朴的生活使用度丰足才能远离忧患。如果能做到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宽于死而远于忧,那么就能君臣上下融为一体,不会有任何缝隙隔阂,那么什么样的重担不能完成呢?君上委任国事明白畅达,臣下能堪任使,这样才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稷长盛不衰。

这段话的核心就是阐释“为君必君,为臣必臣”这个中心思想,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作为国君要守君道,作为臣子要守臣道,君臣各守其道,各行其道,才能君臣一体,,政令畅通,各安其业,物阜年丰,天下太平。

从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三纲五常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从周朝传统的礼制中承继和提炼出来的,是社会客观要求的一种基本次序,只不过,这个纲常的内容该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但是调整并不是打破或废除纲常,否则就会天下大乱,

怎样样才能做到“为君必君、为臣必臣”呢?刘康公分别给出了君道和臣道的四项基本准绳。君主该当宽、肃、宣、惠,这四项都做到了,才算得上是为君必君,才能有个为君的样子。这与孔子提出的恭、宽、信、敏、惠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仁德的具体体现,

宽,所以保本也。孔子说:“宽则得众。”一国之君一定要实行宽和的统治,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反对,江山社稷才能稳固。相反,如果严刑峻法,苛察聚敛,刻剥专独,那么就会得到民心,社稷就会危亡。

商汤猎捕鸟兽能网开三面,就是宽的典范,后代帝王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清朝的顺治、康熙两朝,都采取了“宽”以保本的政策,不只天下英才望风归向,百姓人民也安其教化。因而,宽是统治的第一准绳,是稳固国家社稷的根本,也是其他三项准绳的前提,没有宽,也就不会有肃、宣、惠。

肃,庄肃,整肃,严整,能够严格地按照时序使用民力,令行禁止,实现岁功。肃所以济时,就是严格地按照时序督责农功,进一步推而广之,就是督责百姓恪守时序,恪守国家的法度。虽然宽和该当是善政的主基调,但宽和并不等于放任,尤其是最高统治者,还要具备庄肃的威严和权威,宽严相济,才能实现统治的目标。

宣,就是宣教,宣导,要用正确的言论导向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保证下情上达,上政下宣,上下交流通畅。《尚书》是我国古代一部政治论集,里面很多都是君主宣明主张的文告、誓词,次要作用就是让百姓充分了解大政方针,保持积极的言论,这在古代叫做“施教”,让最广大的群众都能了解统治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博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构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该当说,宣教是中国政治传统一条非常无效的经验,历千年而不绝,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宽、肃、宣,都做到了,最初要落实到惠,可以说,惠是前面三项准绳的具体落实,是实质,没有惠,宽、肃、宣就都是空话,因而,惠才是核心,佣金的话说就是要让百姓有获得感。

像越王勾践,为了报吴王夫差的灭国之恨,一边卧薪尝胆,一边要收拾人心,让越过百姓感遭到政策的普惠。他在规定,国家鼓励生育,生男孩,奖励二壶酒,一只狗,生女孩奖励二壶酒、一头猪,生双胞胎国家发给养育的费用。家里的长子死了,三年免税,其他孩子死了,三个月不用交税。孤儿、寡妇、贫病家庭的孩子,国家担任养育。国内有本事的人,由国家供养,同时用礼义廉耻来宣教,培养百姓的德操。勾践本人亲身耕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 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这样一来,老百姓都情愿为勾践卖命,都情愿早日跟吴国开战,报灭国为奴之仇。这就是惠的力量,勾践善于用惠,以三千越甲终于打败了吴国,成就了春秋霸业。

还有汉高祖刘邦,打进咸阳之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一切苛政,这就是宽,也是大惠,百姓一下子就归顺了。

惠,这是统治者行权的资本,在不能悭吝,要舍得,舍不得就得不到,这是很辨证的。所以,刘康公才说,惠以和民则阜。国家的政策让百姓得实惠,社会就太平,就和谐,百姓的财富就会不断增长,而天下太平才是统治者最宝贵的财富,最辉煌的事业。

《易经|系辞传》里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宽、肃、宣、惠,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引申出来的。

君道的四准绳是宽、肃、宣、惠,臣道德四准绳,相应就是敬、恪、恭、俭。其实,臣道的准绳核心就是一个——顺。

敬,诚敬,忠敬,是从发自内心的崇仰,而不是做样子,不是敷衍塞责,不是口是心非,不发自内心就不是敬。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行老实事,即便去荒蛮的地方也没问题。因而,敬的基础是老实、笃实,老老实实的崇仰之心才是敬,虚伪巧饰的“敬”,是阿谀谄媚,是不敬。是欺哄。只要发自内心的忠敬,才能让臣子承担君主交给的重担或使命,才能赴汤蹈火而不辞。

恪,是敬恪、勤勉、谨慎,是时时辰刻戒慎戒惧,慎终如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敬是对上,恪,就是严格检束本人,是慎独的修养,兢兢业业,没有丝毫的怠惰

恭,恭与敬、恪,在今天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在春秋以前,与礼乐制教有关,表示在忠实的基础上,一直保持合乎礼制规范的行为。恭而有礼,言行举止合乎规矩,合乎礼制。刘康公说“以恭给事则宽于死”,而孔子说“恭近于礼,远耻辱”,本质是相通的。

在宋朝有一个典故,宋神宗去世之后,他儿子哲宗少年即位,太后垂帘听政。大臣议事的时候,都在太后那里,什么事也不跟哲宗讲,就好像没有这个皇帝一样,宋哲宗内心很不平,等到哲宗长大之后,就把司马光那一派人全都发配了,只要范纯仁没有受四处理,因为他每次奏事,先奏明太后,然后又向宋哲宗说明,虽然宋哲宗不主事,但表示臣子对君主恭而有礼。

俭,是生活上节用,珍惜物力。俭则固,生活节俭的人,一般都不张扬,安守本分。在事业上克勤,生活上克俭,就能做到足用。同时,安于俭朴的生活,也能克除贪著之心,贪婪、贪欲消除了,才能真正做到笃实诚敬。子贡赞誉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五项美德,可见俭作为一种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臣子都能尽其道,那么能与君主一体同心,什么样的工作、使命都可以担当,都能够胜任,都能做到鞠躬尽瘁。

刘康公从大准绳上先做了一番铺垫,然后才具体分析鲁国那四位大臣情况。

“今夫二子者俭,其能足用矣,用足则族可庇。二子者奢,奢则不恤匮,匮而不恤,忧必及之。”

季文子和孟献子两人都很俭朴,他们的用度就充足,用度充足就不会过度从百姓那里榨取财阜,他们的整个家族也就都能得到养赡庇护。而叔孙宣子和东门子二人生活奢侈,奢侈就是自奉太过,总觉得本人不够用,也就不会体恤到百姓生活的贫困匮乏,一味横征暴敛以满足私欲,更不会对百姓施予恩惠,所以,一定有忧患、甚至祸乱找上他们。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其中的缘由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奢豪侈靡,不恤匮,不懂施恩。孔子讲,富而好礼,这个礼就是要懂得恭俭,要懂得恤匮,不要奢侈太过,否则,就会像叔孙和东门两家一样,很快就会败亡。

刘康公把理论和推论都讲完了,周定王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又诘问:“你估计他们什么时候会出事?”

刘康公答道:“东门子地位不如叔孙子,但是侈靡的程度却超过叔孙,因而,东门子会更早出问题,他不大无机会侍奉两朝国君。叔孙的地位不如季、孟,而奢靡超过他们,所以,他也出不了三朝。如果东门子和叔孙子能早点死还算好,如果活得时间久了,反而会积累更多的怨毒,恐怕会导致家破人亡得惨祸。”

刘康公与周定王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周定王八年,又过了八年,在周定王十六年,鲁宣公去世之后不久,东门子家族就被驱逐出鲁国。

到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也就是在刘康公预言之后的24年之后,鲁成公死后后两年不到,叔孙宣子一家也被迫流亡齐国。

刘康公的预言都实现了,他只需要对一个人生活上“俭与侈”的判断,就能推导出他们的命运兴衰,称得上十分灵验。

其实,不只刘康公有这个本事,孔子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卑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一旦君臣次序被颠倒了,就易经进入了乱世,乱世之中的权臣本身就是秩序的破坏者,他们想在破坏了次序之后维持本身的稳固,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而,多则五十年,少则三十年,都会败亡,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历史阶段,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例证。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周定王对刘康公的话那么感兴味,那么想晓得东门和叔孙两家何时败亡,就像急等着看热闹一样,却并没有反躬自照,看看本人是不是也该当反省。结果,他只把这件事当笑话听,听完也就过去了,对正在衰朽中的周室毫无补益。

朝中有刘康公这么明白的大臣,朝政却还是大有作为,终于有一天,楚庄王带着大军兵临城下,还要问问一问九鼎的分量,把周定王的苦胆都下破了,东门子和叔孙子大概也会在某个地方怯怯偷笑吧。

历史总是用有本人的幽默方式。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