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杜甫正在蜀中避乱,这一年他在剑南节度使严武那里做幕僚,冬至节前后,处处都在举办庆祝冬至的庆典,杜甫想到本人这些年的羁旅和漂泊,不由触景生情,思念起故乡和亲人来。
虽然杜甫与严武友善,在蜀中生活也还算可以,但是他有志无处施展,有家不能回,身在四川心在故乡,看到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心中难免会有苦闷和思乡之情,杜甫这首诗,便是表现了对乡土和兄弟亲人们的思念之情。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盲目,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首二句,次要交代时间和地点,“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因为一年之中,冬至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冬至过后,白昼便开始加长,这是杜甫对冬至这一节令特点的概括。此时的杜甫身在剑南,但是心却早就飞到洛阳去了,杜甫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洛阳度过的,所以对洛阳充满了感情,他在剑南生活虽然还可以,但是却漂泊在外很久了,正值冬至这样的大节,难免会产生思归之心。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是比喻本人目前的情况,正是指幕僚这种闲官,这并非杜甫想要的生活,金谷、铜驼是指金谷园、铜驼陌,这都是洛阳的胜地,但是因为遭遇安史之乱,这些地方,早已经面目全非了,所以杜甫说“非故乡”,并不是说洛阳不是他的故乡,而是故乡的标志性事物都毁于战乱,面目全非了,当真是令人一声长叹。
“梅花欲开不盲目,棣萼一别永相望”,棣萼,出自于《诗经·常棣》,有句云:“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所以杜甫是用棣萼来代表兄弟的。此处是采用了比兴的手法,以常棣之花,来比喻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战乱一起,兄弟离散,至今未见一面,如何能不思念?而前面写的梅花,正是眼前之景,所以杜甫此处写两种花,是特意安排的,写眼前梅花,既是现实之景象,又能引出后面的比兴。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最初杜甫笔锋一转,说本人本来愁闷到了极致,本想写首诗来排遣一下忧虑,谁知诗成之后,一读,本人的内心反而愈加凄凉了!
杜甫这首诗,感情真诚,充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其中更体现了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故乡面目全非,兄弟分散各地,是在令人叹息之极。
不过关于这首诗,已经有人(朱瀚)挑了不少毛病,说这首诗有可能是“赝作”,他认为:两次用“至”字,是累赘;“日初长”是无用的剩语;“金谷铜驼”还是故乡,只不过风景不如昔日而已;“不盲目”,说得多余;以“棣萼”为兄弟,是俚语,总之,一堆毛病。不知你怎样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