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素妆,南雁荡山
文&图 月影陈义静
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江南大地气温骤降,天空偶尔有毛毛细雨飘落。早上8:40,车子抵达南雁镇埭头村,星程户外一行37人由马仙宫前的健身步道开始登山。拾级而上,大理石步道宽敞且平缓,走快一点的前头部队,不一会儿就到达第一座路亭-八景亭。
此时,身上轻轻发热,不作休息,继续埋头上行,来到第二座路亭-观赏亭,大伙已经开始脱去外套,两侧树木茂密,偶有洪亮的鸟鸣,舒心之感倍增。路过富贵亭,步道逐步峻峭,由弯弯曲曲的十八拐组成,顾不着细看风景,一口气走到金龙长廊,时间为9:30。
举头,只见山中的雾气似游龙在飞舞,山峰之巅的圣峰亭若隐若现,旁边另有两座峭壁孤立的山峰,山体橙色,林木墨绿,云雾乳白。回顾山脚底下的湖水、溪流,时而烟雾蒙蒙,时而清晰明亮,而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影影绰绰。眼前所见的远山含黛、近水含烟,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何等的绚丽、妙哉!
每个人都惊叹于眼前的景色,顾不上喝一口水,就举起了手机抓景留影,一番轮番合影,并稍作休憩,向更高的红色亭子出发。再起步时,已然一身轻快,沿着犹如一条长龙游戏于青绿间的台阶,进入云雾深处,山中,因鸟鸣而多了一分灵动,因云雾而多了一分灵秀,因禅寺而多了一分悟境,更因游人而多了一分和谐。
圣峰山游步道全程约4500余级台阶,由五亭、一长廊、一天梯组成,经过圣峰寺大门前的古道往右拐,就进入了南雁东西洞景区的核心位置。
据相关材料简介:“南雁荡山位于浙江省平阳县西部,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风景区,分东西洞景区、顺溪景区、明王峰景区、碧海天城景区、赤岩山景区五大景区。东西洞景区景点最为密集,景色雄奇,蔚为壮观。在半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始建于宋代儒教会文书院、仙姑洞道观和唐代的观音洞寺院,三教荟萃,文物胜迹众多,民俗风情独特。”
我们走条石的古道下到步云亭,坐看山对面的仙姑洞和怡心院,喝口水,歇个脚,然后拐个小弯,于上午10时进入“一线天”。眼前是一条仿佛被利斧劈成两半的狭窄通道,由两座高大悬崖夹峙而成,光线暗淡,叮嘱大家小心脚下,扶着把手往下走了约160步台阶,开口处视野开阔,山下的秀溪农舍,对面的层峦叠嶂,尽收眼底。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带领队伍继续向更多的景点行去。
观音洞,位于凌霞峰悬崖下,开发于五代。洞中慈云古刹是始建于同治年间,入口处有赵朴初书的“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对联。经过观音洞下面的茂林修竹,一条道走到雁翅岩再左拐,可至会文书院,此段路程约半个小时。
会文书院初建于北宋,曾是北宋末期理学家程颐的学生陈经邦、经正兄弟的读书处。程颐(1033-1107.10.5),汉族,字正叔,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南宋学者朱熹曾于此讲学,成为美谈,古称“会邱书院”。
光绪九年(1883),陈少文响应县令汤肇熙的倡议,拆产捐金重建会文书院,于次年竣工。取“以文会友”的古训,仍沿用“会文书院”旧名。宣统元年(1909),陈少文等人又在会文书院门台外、东西华表峰间重建三间楼房,取名为“棣萼世辉楼”。棣萼乃兄弟之代称,以留念经邦、经正兄弟。顺溪陈氏家谱中有《棣萼世辉楼记》详叙其事。晚清太仆孙衣言和翰林孙锵鸣兄弟也曾应陈少文之邀到此旅游。
二楼的楼梯口供奉着孔子像,上面匾额为:高山仰止,是平阳县令汤肇熙题的;二楼的廊道是美人靠,屋檐低垂,探首往外望,左手是华表峰,上题“华表擎天”。
重建后的书院依洞而筑,建有古色古香的五间楼房,院内还有不少名人楹联和题咏,近旁有听诗叟、洗砚池、摩崖石刻“雁荡第一泉”等景色。现在一楼为展览馆,引见一些与书院有关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清末的孙锵鸣(1817—1901),字韶甫,号蕖田,晚号止庵。孙衣言弟,浙江瑞安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工书。是李鸿章的房师。孙衣言(1815~1894),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字绍闻,号琴西, 浙江瑞安陶山潘岱人 。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光绪间,官至太仆寺卿。生平努力搜辑乡邦文献,刻《永嘉丛书》,筑“玉海楼”以藏书。陈少文(1857—1934),名承绂,字维黼,平阳顺溪镇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慈善事业家。民间谚语:“青街的竹,顺溪的屋”,顺溪木构古屋建筑群是浙江省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它始建于清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年间,系陈氏聚居之处。他的一生因开发南雁而精彩绝伦,南雁更因他的诸多善举而婀娜多姿。
出书院大门,只见门上的题额“会文书院”与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皆系孙衣言(孙诒让之父)手笔,落款为"孙衣言七十有八"(1892年)。上联中“伊洛”原系伊河、洛河,这里是指该流域所孕育的以程颐、程颢、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学派。
“洛河”是华夏文明发祥地,河洛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后来,我们在狄仁杰的电视剧里,看到了袁天罡,此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机关术算无所不精,制造了洛河惊现八卦碑的一幕,让我们的视野里再次出现了洛河。
书院门口的右侧石壁间的棣萼世辉楼,门楣“棣萼世辉楼”青石横额是郑孝胥(宣统的老师)手迹,楹联“不分新旧唯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是晚清“东瓯三先生”的宋衡(孙锵鸣的女婿)撰书。
出东洞下山,沿碧溪过碇步,进入杜鹃林上山,不远处玉带飘飞,即是梅雨瀑了,瀑高30余米,瀑底有梅雨潭。近些天雨水充沛,瀑布的水量较可观,站在潭边有阵阵雨丝飞来,不一会儿衣服就湿漉漉的,大家再次集合拍了第三张团圆照,然后从梅雨亭边新修的栈道下山,栈道靠溪流而建,听着泉水的叮咚声,信步而行,七拐八弯,出了林深处,回到了钓矶。
午餐后,上九曲岭,十几分钟可到仙姑洞又名西洞,唐时称石室,宋时称仙姑洞,位于云关百米之南,是南雁荡山东西洞景区的著名景点。相传,1106年(北宋崇宁五年)七月十五夜闹村妇女朱婵媛遁居石室,常采草药为百姓治病,相传成仙,所以此石室改称仙姑洞。过仙姑洞可上文昌阁。
云关位于东南屏障南500多米,又称“天门”、“西天门”。云关由两座崖岩夹峙而成,顶端有大石梁覆盖,构成天门。洞门高30多米,宽4米,其下构成比东南屏障更为高深的拱门。石壁上两行题句为:“云锁天窗隐,关开月牖明。”如遇山雨欲来,狂风满谷,云雾穿过关口,如海涛汹涌,云关时隐时现,时浮时沉,变幻莫测。
从东南屏障远眺观音洞
下山走得轻快,过观山亭走古道,没一会儿就是景区的出口了。背阴的古道有点湿滑,时辰提示大家小心路滑,13:30安全到达南雁村,从南雁荡山大桥上走到对岸,再沿溪边而建的绿道往出发点走,于午后14:15分回到起点。全程徒步10公里,用时5个半小时。
徒步路线:
南雁镇埭头村马仙宫—八景亭—观赏亭—富贵亭—金龙长廊—圣峰亭—圣峰禅寺—步云亭—一线天—观音洞—雁翅岩—会文书院—东洞—碧溪—杜鹃林—梅雨瀑—观瀑亭—钓矶(午餐)—仙姑洞—文昌阁—云关—观山亭—出口—南雁村—南雁荡山大桥—绿道—埭头村
来源:月影陈义静 平阳旅游
上一篇:张高寨:巴盐古道上的“避世桃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