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旧址寻踪,长宁这所高校的建筑幢幢有历史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11月15日落成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史馆,也成了一个历史建筑博览会。

沿着华政校门一路行至“韬奋楼”:由初创时的梵皇渡路,到如今的万航渡路。这幢楼,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讲;那幢楼,陈毅在此领军宿营;还有一幢楼,以邹韬奋校友命名。由远及近,从过去到现在,从黑白到彩色,展开尘封记忆、穿越历史长河…

韬奋楼

三落两起

顺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杰出

走进模仿华政长宁老校区40号楼而设计的序厅长廊,右侧墙面以时间轴的方式直观展示华政创立和发展历程:

华东政法学院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上创建,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上海学院、东吴大学法学院6校的法律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4校的政治系,以及沪江大学的社会系合并组建而成。此外,厦门大学法律系也于1953年并入。

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长宁校区,是圣约翰大学旧址所在

而校址上的老校——圣约翰大学也归并各校:

约大文学院的外文系、旧事系并入复旦大学;

教育系和理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土木系科及建筑系并入同济大学;

财经系科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取消农学院,部分学生转入岭南大学;

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

圣约翰大学老校门

圣约翰大学留念

作为华政首任院长、时任地方人民政府司法部副部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为《祝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写了一首诗,印在校史馆内:

你,宛如初升的太阳,闪耀着绮丽的光芒;你,宛如春到人间,东风和畅……在这美好的园地上,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园工……

首任院长魏文伯所写《祝华东政法学院成立》

现实上,伴随着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兴衰,华政经历了“两落三起”的艰难历程:

1958年由于法律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而停办。

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

由于“文革”的破坏,1972年又停办,

直到1979年再获新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民主和法制建设带来了春天,也为法学教育带来了希望。

张珍贵照片展现地方领导圈阅“复校”文件。

华政的历史正是对“顺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杰出”的华政精神完满诠释。

40号楼、六三楼、韬奋楼、交谊楼

幢幢有历史

材料

华东政法大学校园的“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被上海市文物局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校史馆展现的正是华政旧址圣约翰大学的5幢建筑模型。

原圣约翰大学一群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系1939年之前的60年内建造,在建造时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人们称其为约翰式的中国高等学校建筑群。

老建筑背后藏着多少历史?

↓↓↓

40号楼

比如多媒体区域用“幻影成像”方式,以长宁校区40号楼、韬奋楼为背景,记录了在这两幢楼里曾发生过的两大革命历史事件:

孙中山先生在40号楼内演讲,以及邹韬奋先生塑像揭牌。

1903年,圣约翰大学用庚子赔款基金兴修“思颜堂”,以留念中国籍牧师颜永京,这一建筑现因楼群序号被称为“40号楼”。

孙中山先生就在这里发表过“民主国家,教育为本”的著名演讲,它目前是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韬奋楼

韬奋楼的前身,是1894年圣约翰大学建造的中国式教育楼,为留念其创始人施约瑟主教而取名“怀施堂”。

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留念1921届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并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更改楼名。

韬奋楼,已成华东政法标志性建筑之一,现为上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材料

交谊楼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交谊楼”。

交谊楼原名交谊室,1929年12月落成,现为学校会议中心。

全楼为两层钢筋水泥和砖木混合结构,大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整幢建筑富丽堂皇,是当时学校著名建筑之一。

1948年,圣约翰大学学生曾在

令员陈毅选择此处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这与圣约翰在沪西的地理位置和地下党组织力量较强不无关系。

1952年11月15日,华政首届开学仪式也在二楼的大交谊厅举行。

六三楼

百余年来,不少老楼发生历史性的故事,在校史馆“路演”。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6月2日,约大为阻止学生参加爱国声援和反帝斗争宣布停学,与学生发生强烈冲突。

以孟宪承为首的17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愤然决定脱离母校,于当年8月另组光华大学(今延安西路东华大学校址)。

这一离校事件就是历史上的“六三”事件 ,华政校园内的“六三楼”也因而得名。此楼现在也是长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媒体互动区内,馆方用VR方式展现华政长宁、松江两校区360度全景校园,点击任意区域加以放大,可以细心观赏新老校区独特筑风格和优美校园环境。

在这里,戴上头戴式VR,在虚拟情境里身临其境地走进历史,漫步华政1979年复校时的老校园,进入那时大草坪上的帐篷看看办公条件……

松江新校区一景

有意思的是,这里还有一块特别屏幕,上有7张精心挑选的校园美景图,观众可以自主选择一张最喜欢的作为背景,站在此处由摄像头采集本人的头像,再通过数码合成技术,生成一张专属的“校友版留念明信片”,留下电子邮箱就可收到这张明信片。

来源丨解放日报·上观旧事

作者丨徐瑞哲

图片来源:华东政法大学提供

编辑丨长宁区旧事宣传中心 高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