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确定目标与方向
本文告别同感共情,进入洞察分析技术部分,岳晓东认为,心理征询没有洞察力,就没有了目标与方向。
洞察力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判断能力。具有洞察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精确深入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结构与性质。
在这点上,洞察力与直觉、预见有某些类似的地方,但也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直觉、预见偏重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判断,而洞察力则是直逼事物的本质结构。
因而,洞察力的智力层次和适用范围,要比直觉、预见更深入,更广泛。很多洞察力事例,实际上更像是在提出科学假说。
所谓心理征询洞察力,是指征询师能够对来访者的认知、情感、行为之动机,与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总结、透彻分析、深入探讨的能力。
突出点说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弗洛伊德的话讲,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无意识。从这层意义上来讲,洞察力就是“开心眼”,需要用心理学的原理和视野来归纳总结人的行为表现。
我很喜欢看小说,其中有一个门类叫悬疑类的,有一部分是鬼怪类,其中有一种现象叫做阴阳眼。
心理征询的洞察力,就像小说中的阴阳眼,能看见阴间的事情,也能看见阳间的事情,就相当于多了一个维度和层次,看到更全面更深刻的东西。
我是什么时候体会到,洞察力的深刻与重要呢?是前几天,同事问我一个问题,关于孩子的问题。
我就把最近一次上课的内容,复述下来说给她听。孩子问题80%是家庭问题,所以给青少年做心理征询,一定是要给父母做征询的。
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上是什么缘由?从认知行为的角度上,是什么缘由?从人本主义的角度上是什么缘由?
在我滔滔不绝的时候,她在用心用笔把我说的记下来,我就感觉:我好受注重啊,我说的好重要。
然后她夸奖我说:你说的好对,一针见血。看着她的记录,我深深地感觉,心理学很厉害,这种洞察力是经验的积累,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忽略表面上那些繁杂,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洞察力的特点与类型
心理征询中的洞察力,源自精神分析理论,泛指征询师对来访者主诉问题的潜意识或无意识之缘由、关联、构成过程的心理分析。
由此洞察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对来访者行为表现的潜在动机,做深入剖析。在此要强调的是:
精神分析中的洞察力与认知心理学中的顿悟,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由客体也就是征询师完成,后者往往有主体,也就是来访者完成。
在精神理论中,当事人很少具有对自我行为的洞察力,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洞察力是心理征询师应具备的一个基本功。
可以说心理征询的技能成长历程,就是一个洞察力不断提高的历程。依照哈佛大学征询心理学教授佩里的观点,心理征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洞察力类和行为矫正类。
前者靠启发领悟来处理征询问题,后者靠行为矫正来解决征询问题。由此,洞察力也是征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自我人格和行为表现上的种种问题与盲点,从而加深对自我的了解。
在这当中,征询师要善于对来访者陈述的问题加以心理学的概念化处理,如谈某种情结,人格形态,防御功能,为征询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并不断积累本人的心理学知识,逐步构成本人的征询套路和风格。
在最后,我以为洞察力是一种很高深的技能,现在才晓得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技能,是都需要练习且具备的基本功。
它决定征询的方向和目标。有一段时间就是在学习个案概念化的内容。个案概念化,是在来访者描述问题时,问题可能是乱七八糟的,复杂的,需要把这些问题笼统成一个概念,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核心问题。
把一个现象,一种形态,笼统成一个理论,这让我觉得很困扰,因为我这种能力很欠缺。所以在老师说其他征询师存在这个问题时,我感觉好像在说我。
现在学习洞察力分析的基本功,就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跟着情绪,跟着本人的洞察力走,好像前路也没有那么迷茫,是比较清晰的。
学习有一种关键的能力,就是消除模糊的能力,把本来不清楚的东西弄清楚,没无方向的东西,找到方向和路径。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你的欣赏。
上一篇:人类的特殊感官—先知预见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