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
齐永明年间(485年—493年),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四周,最著名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八人,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现实上萧子良的西邸聚集的文士规模很大,多达八十余人。这个集团促进了南齐文学与佛学的发展,推动了"永明体"的产生,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竟陵八友"之一的萧衍诗赋文采过人,他的很多诗歌都是写于这一时期。建梁称帝后,素性不减,经常招聚文人学士,以赋诗为乐。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
萧衍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
其言情诗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驻守襄阳时非常喜好当地民歌,如《芳树》、《有所思》、《临高台》等作于此时。称帝后对乐府诗的兴味仍然不减当年。天监十一年(512年),亲身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
萧衍的乐府拟作和乐府民歌一样是情歌,次要以女性为咏唱对象。大多数诗作都是描摹女子对爱情的殷盼,为离别相思所苦的情态,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言语平易,具有浓郁的江南民歌风味。郑振铎认为:"萧衍新乐府辞最为鲜艳可爱"。
杨慎《词品卷一》:"梁武帝江南弄云:众花正色满上林。舒芳耀彩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此词绝妙。填词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滥觞矣。其馀若美人联锦、江南稚女诸篇皆是。"
江南弄词境图
这个"而六朝已滥觞矣"应该是指"竟陵八友"中部分作品,我们陆续欣赏这些作品,现在先看看江南弄。
《江南弄·江南曲》:众花正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xiè dié)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正文:连手:手拉手。
躞蹀(xiè dié),指小步行走的样子。
岁腴:腴有丰满美好之意,与"岁"构成词组,当指岁月的美好。
江南曲
"众花正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时丘迟《与陈伯之书》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写江南春景的名句。萧衍则变赋为诗句,呈现五彩绚丽、百花争艳的上林景色。"舒芳耀绿垂轻阴"谓树上新叶在阳光映照下闪烁着绿油油的光泽,"垂轻阴"则描写花树之浓密。"轻"说明仍是春日景象,有别于"绿叶成阴"的夏季。宋人言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有富贵气象。这两句同样透显露一股富贵气象。
"连手蹀躞舞春心"以下,则由景转入抒情。歌女们手拉着手,踏着碎步,轻歌曼舞,其欢乐愉快的情致,完全见于"舞春心"三字。春光明丽,人情感物而动,自不免春心荡漾,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语甚新,它把舞女们的感情融入动作,浓缩为一个简短的词组,这在民歌中是难以做到的。
据《南史•循吏传》载,此时江南"凡百户之乡,士女昌逸,歌谣舞蹈,触处成群"。民间尚且如此,宫廷中歌舞之盛,自可想见了。
后半连用了四个三言短句,字少而意丰,含蕴较为深远。面对大好春光,歌女们翩跹起舞,兴致盎然;深居宫中的妃子们望见如此欢乐场面,不由搔首踟蹰。为欢乐的气氛中点缀着一些小小的难过,使诗的感情有所跌宕崎岖。
就诗的方式而言,吴声、西曲基本上是五言四句,一韵到底。而此诗则由齐言变为杂言,三个七言句,句句押韵。后面便转韵,是四个三言句。第三个七言句为单句,独枝摇曳,似立足未稳,所以马上以顶真格接上一个三字句"舞春心",把上句顶住,并领起下文。四个三言句,蝉联而下,一气呵成,节拍逐步加快,似与"连手蹀躞"的舞蹈动作密切配合。
《江南弄·龙笛曲》:美人绵眇在云堂。雕金镂竹眠玉床。婉爱寥亮绕红梁。绕红梁。流月台。驻狂风。郁徘徊。
舞蹈《水印江南弄》,如诗如画,似真似幻
正文:绵眇:遥远;悠远。近视貌。
云堂:云中的殿堂。华美的殿堂。
雕金:刻镂的金饰。指竹笛上的金饰。
镂竹:镂空的竹器。指竹笛。
玉床:玉制或饰玉的床。
婉爱:委婉的爱意。
寥亮:清越响亮。后多作"嘹亮"。
绕红梁:围绕着红色的房梁。笛声绕梁也。
流月台:流动的音响在月台。月台,赏月的露天平台。正房、正殿突出连着前阶的平台。
驻狂风:驻止了狂风。
郁徘徊:忧郁地徘徊。徘徊,往前往旋;来回走动。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流连;留恋。
承接江南曲,少女在繁华的,在能够阻挠狂风的露天平台跳舞唱歌。用清越响亮歌曲表达委婉的爱意,"绕红梁"化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江南弄·采莲曲》: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采莲曲
采莲曲
正文:游戏:游历戏耍。
五湖:太湖附近的五个湖。
发花:花朵荣发。开花。
田叶:茂密的荷叶。《江南》,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芳袭衣:芳香袭扰衣服。芳香了外衣。。
侬:<吴方言>我。你。人。
有如玉:好比玉石。好比金玉之声。有如,犹如,好像。
化用《江南》"莲叶何田田"及"东南西北中"。五方游戏的鱼儿虽被游戏于"五湖"的采莲女所取代,而寓意仍在。第三行的"侬歌"用吴语表述方式加强地方特色。全诗不只是在咏唱江南,更是咏唱了歌颂江南的歌曲。
《江南弄·采菱曲》: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zhào)容与歌采菱。歌采菱。心未怡。翳(yì)罗袖。望所思。
采菱曲
正文:稚女:幼女;少女。稚,幼小,老练。
珠腕绳:穿缀着珍珠的手腕彩绳。
金翠: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首饰。金黄、翠绿之色。
红颜:年轻人的苍白脸色。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
兴:兴盛。高兴。兴奋。
桂棹:桂木的船桨。桂木制的划船工具。泛指船。
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外形和桨差不多。
容与:容许参与。
歌采菱:歌唱采菱曲。
心未怡:心情没有愉快。怡,和悦。
翳罗袖:用袖子遮挡光亮。翳(yì):用羽毛做的华盖。遮盖,障蔽:荫翳。翳蔽。翳障。翳然。罗袖。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制造的衣袖。
望所思:遥望所思念之人。
采菱女泛舟水上,红颜金饰,兴致颇高,然而一曲采菱曲却拨动了心中的相思之弦。遥望所思念之人,心情变得不愉快了。
江南稚女容貌、服饰、举止、歌声的描绘,抽象地再现了春日宫苑莲池中妙龄少女荡舟采菱的情景,生动地映现了采菱舟中那红颜翠腕的江南少女绰约风姿。尤其是翳罗怅望之美,颇为传神。作者选取的是全局式俯瞰的视角,为读者描绘其眼中所见及耳中所闻。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倾注,创作主题与审美对象共同体验着泛舟采莲以及思念情人的愁绪。
《江南弄·凤笙曲》:绿耀克碧雕管笙。朱唇玉指学凤鸣。流速参差飞且停。飞且停。在凤楼。弄娇响。间清讴。
凤笙曲
绿耀:绿色闪耀。应指碧瑶笙。
克碧:打败碧玉。胜似碧玉。克,打败,打败。胜任,克制。
琯:玉琯,古代管乐器,用玉制成,像笛,六孔。
流速:气体流动的速度。
参差:不齐貌。不同。古代乐器名。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舜造,象凤翼参差不齐。
飞且停:(气体)飞出尚且停留。
凤楼:凤凰栖止的楼阁。指妇女的居处。泛指华美的楼台。
弄娇响:演奏出娇媚的音响。弄:弹奏,拨弄。
间:间杂。相间。夹杂,参杂。间隔。
清讴:清唱。无伴奏演唱。《汉典》清美的歌唱。指清亮的歌声。
龙笛曲的又一次推演,但是这首次要表现乐器演奏。
《江南弄·游女曲》:氛氲兰麝体芳滑。容色玉耀眉如月。珠佩婐㛂(wǒ nuǒ)戏金阙。戏金阙。游紫庭。舞飞阁。歌长生。
正文:婐㛂(wǒ nuǒ):娇媚优美。
这首次要写舞蹈。
《江南弄·朝云曲》:张乐阳台歌上谒(yè)。如寝如兴芳晻暧(ǎn ài)。容光既艳复还没。复还没。望不来。巫山高。心徘徊。
正文:谒(yè):拜见:谒见。拜谒。进谒。说明,陈述,告发:请谒其故。
晻暧(ǎn ài):昏暗、盛、掩映。
写宴会结束了,娇媚优美、光艳照人的少女们依次离开了上林苑,望着她们在树林里时隐时现的身影,想着她们什么时候还会回来。最初化用巫山神女难寻的典故,表达这想法只能在心里徘徊。
《江南弄》七曲属清商曲辞。之所以为世所重次要是牵涉到了词体起源。
在文学史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首诗能够成为诗体转变的一种标志。《江南弄》便如此。在此以前,南方民间盛行吴声、西曲。西曲产生于长江中部、汉水流域,带有现今湖北一带的地方特色。如《子夜歌》从文字上看,与吴声歌类似,"文辞清丽,婉娈(wǎn luán)而多情。"
到了梁武帝时代,吴声、西曲迎来了一次"改革",据《乐府杂录》:"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共有七支曲子,依次叫《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君王倡导于前,群臣响应于后,沈约也跟着作了四曲。于是民歌脱尽了泥土气而典雅化了。随着思想内容的改变,音乐节拍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划一的五言四句,变成"句读不葺"的杂言诗。以致后来研究词的人,把《江南弄》当作词的起源,杨慎说"此词绝妙。填词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滥觞矣。"从音乐方面来看然此说不精确,因为多数人认为词是依燕乐而产生的一种歌词,梁时为清乐。但是我支持《江南弄》是诗体转变的标志这种看法。
吴声、西曲多为描写男女欢爱的恋歌,分发着泥土的芳香,而粱武帝通过《江南弄》把它从民间的田埂上、荷塘里移植到宫廷中来,表现宫廷的享乐生活。
《江南弄》七曲不是单纯地描绘女性的艳歌,其深层的目的是歌仙道,咏长生。之所以体现出了诸多词性方面的特征,是因为作者为顺应某一种新的音乐方式的要求而刻意求变的结果。因而,《江南弄》是可以定性为词的。《江南弄》产生于梁代制礼定乐的大背景之下,具体说来,它是梁武帝为天监十二年元会间庆祝其生日而精心制造的乐歌。
另外,萧衍对七言诗的律化也值得留意。其十余首乐府诗是用七言歌行的体裁写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东飞伯劳歌》等。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七言体诗歌的创作始于魏文帝曹丕,《燕歌行》是现存最陈旧、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此后,刘宋、齐时鲍照、汤惠林、释宝月等人也间有此类作品问世,但影响不大。到了萧衍,七言诗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萧衍的七言体诗平、仄韵互换,抑扬崎岖,颇具独创性。其后,仿效者四起,其子萧纲、萧绎,大臣沈约、吴均等,都有七言诗的创作。到陈朝时,七言诗的句式、结构更趋完满,韵律也愈加和谐多姿。后来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创造性地运用这一诗体写出了许多气势澎湃的诗篇。七言体诗的发展,萧衍等人有不容抹煞的开辟之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