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南洋中学课堂。
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中学,是中国人在上海自主创办的首个现代教育学堂。百年风雨的南洋中学,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是近代上海教育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一笔。
翻开南洋中学的档案,实可谓星光熠熠——文学泰斗巴金、国际摄影大师朗静山、中国杰出外交家顾维钧、辛亥革命元老抗日烈士朱少屏、中国近代植物学开辟者之一的钱崇澍等均曾就读于南洋中学。南洋中学的声名鹊起,与创办人王培孙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分不开。
从旧式义学到新式学堂
王培孙(1871—1952),嘉定南翔人,自幼接受旧式教育,1893年,中上海县秀才。后家道中落,进入江南制造局任事。1897年,考入刚开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班。师范班的同学有吴稚晖、林康侯、章宗祥、沈叔逵、金邦平等。
1895年,王培孙之叔王维泰在松江的秀野桥畔开办了“中西学堂”。一年后,学堂迁至上海大东门王氏家祠隙地(省园),改名“育材书塾”,是为南洋中学的前身。1897年,王维泰在《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自序中称:“余家自先大夫资政公创建家祠,就祠后隙地筑省园,为族子弟稽古论文之所。复捐置义庄,以赡族党。议再积不足款,添设家塾。”
从办学渊源来看,这种以家祠之基而创办的学塾,最早导源于北宋范仲淹以来开创的赡族意义上的“义学”。当时,书塾有学生60余人,分正馆、备馆两派,正馆课程为经史、词章、算学、化学、英文等科,备馆专重国文,旁及英文、算学。备馆都为小学程度学生,学生有顾维钧、朱葆康等。
1900年,王培孙接办育材书塾。次年,王培孙将校名改为育材学堂,订立中学课程,采用英语教授,4年毕业。1904年,经两江学务处立案,又改名南洋中学堂,逐渐健全学制,发展为完全中学。由此,实现旧式义学向新式学堂的转变。
王培孙每与人谈起他和南洋公学(后来的上海交通大学)的关系,总要说:“我是南洋公学的第一个学生。”他在办叔父王维泰的育材书塾后,改校名为南洋中学。人问其意图何在,他说:“君子不忘其本,因为我是南洋公学的学生嘛!”
南洋中学的化学实验室。
“为办学而办学”
王培孙接办育材书塾的1900年,正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国难深重的时辰。学校也因为学生减少而非常窘困,教员薪水每月只要三四十元,王培孙本人仅支10元,王夫人沈竹书女士经常去兑首饰以接济办学。但是,学校所聘教师均是当时颇具才华的名人,如留美化学博士邵家麟、南社诗人许苏民、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个中国留学生邱元清,还有诗词名家谢玉岑(书画家谢稚柳之长兄)等,王培孙本人也兼任国文课。
1906年,南洋中学与民立中学、三林中学、强恕学堂等5所民办学堂,由清政府商约事务大臣吕海寰奏请光绪帝传旨嘉奖。为了发展学校,有人劝王先生试请官方赞助。王培孙送了谒帖给两江总督端方,坦言“我是为办学而办学,不图名利,不求做官”。当时,有人借办学之名,请求拨款,钱拿到手,学校关了门。而王培孙说“我只需分次拨款”。以示长久办学的决心。端方听了很满意,同意以后每年拨4600两银子补助南洋中学办学。
1908年,王培孙将王氏宗祠在日晖桥地4亩捐赠给南洋中学,又在旁边购买18亩地,化银11400多两建造新校舍。新校舍建成后,学额为260人。后来,学生人数添加,又添租日晖桥畔织呢厂房屋为宿舍,学生常达350人以上。
辛亥革命后,学校经济常遇困难,于是除校董会外,再成立校友会,协助母校筹措经费,添置教学设备。
当时,南洋中学图书馆藏书逾100000册,仅次于上海最大的东方图书馆与教会的徐家汇藏书楼。其中颇多珍本,特别是全国方志收集颇丰,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珍贵材料。王培孙为此花了几十年的精力。这些书,一部分在抗日和平时散失,绝大部分在1952年王校长病逝前捐献给政府,现由上海图书馆保存。
1937年淞沪抗战迸发后,学校也不能幸免于难,图书、仪器损失惨重,学校被迫停课。到1938年2月,学校租北京路盐业大楼五楼开学。日军侵占上海时期,学校拒向伪组织登记,不挂校牌,但未中辍教学。战后,学校将高中部迁回原日晖桥校址,初中部仍暂留在盐业大楼里。不久,上海解放,初中部与高中部分为两地。
1952年,王培孙病重,辞去校长职务。王培孙从1900年开始掌管育材书塾校务,前后长达52年之久,为南洋中学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新中国成立后,南洋中学成为第一批公立学校,1962年被定为重点中学。
倡导“自主、求实”学风
北伐前后,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劝王培孙“办个南洋大学”,王培孙回答说:“我才疏学浅,办一所好的中学还有把握,办一所好的大学没有把握。我宁可当一个办得较好的中学校长,不愿当一个办得不好的大学校长。”王培孙从一开始就认定方向,坚持不懈地搞中等教育,打造了“南洋中学”的品牌。
王培孙在学制设定上经过多方研究,结合亲身赴日本调查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无效的制度,确定南洋中学本部设5年制,联属高小行3年制。当时的教育当局,正推行中学4年制,形成大中学课程脱节,中学毕业后还要读大学预科,才能升入大学。王培孙认为4年制不合适,顶住了江苏教育当局的“封校”要挟,坚决执行5年制。在教育上,王培孙倡导“自主、求实”的学风,自订章程,自编教材,不设学监、舍监,鼓励学生自治、自爱;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各门学科平衡发展。
依靠教师,是南洋中学的另一特色。王培孙对学生十分爱护,对教育工作矢志不渝。他以身作则,全心全意要把南洋中学办好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一批有不学无术而又热心教育事业的好教师。著名学者钱端升曾回忆说:“培孙先生把大力放在招致优秀的教师上,学校的功课是繁重的,但教师是循循善诱的,各科作业的卷子,老师都细心看过改过,包括长篇的中、英文作文在内。”南洋中学的教师中,有著名学者丁文江;有当时上海独一无二英文版《大陆报》的主笔,还有大学校长、教授、系主任等。
王培孙还是一位爱国者,南洋中学也一直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五四运动时期,学生就参加了5月9日在上海召开的国耻留念国民大会。“五卅”惨案发生,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反帝宣传活动。1930年济南惨案,南洋中学组成反日委员会,外出宣传。从“一·二八”事变到“八一三”淞沪抗战,南洋中学的学生有不少人为抗日而捐躯。抗战时期,学生两头的团契、抗日协会等组织,被看作是敌后的新四军。
南洋中学自开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晚期校友中,顾维钧、朗静山、巴金被誉为南洋三杰。南洋中学的校友中还出过10位烈士、22位院士等。
1926年,南洋中学建校30周年留念之时,著名教育家吴稚晖撰文赞道:“近年来我切劝国人勿做大学狂,应知英伦之伊顿,其人之注重同驾牛津剑桥而上也。……惟培孙先生卓然有特识,南洋之名一直与中学连接,尽有改大之可能而不屑改,其足可以称中国之伊顿也。”所谓“伊顿”,即英国伊顿公学,它是世界公认的一所最优秀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