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四个檐角上,通常各有一个武士抽象。由于它们处于檐角的前端,再向前“走”一步,就会掉下去,所以被称为 “穷途末路”或“四短人”。那么,它们究竟代表谁呢?
山西芮城县永乐宫重阳殿的四个檐角的前端,各立着一个身披盔甲、呈蹲坐状的武士抽象。它们被称为“四短人”,分别代表韩信、周瑜、罗成和庞涓四位将军。
永乐宫重阳殿檐角上的武士抽象
韩信:狂妄自卑,招致祸端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望风披靡、攻无不克,被后世誉为“兵仙”“神帅”。他早年先投项羽,不受重用,后投刘邦。有一次,韩信犯了法,按律当斩。临行前,他大呼:“既然要夺天下,为何还要杀勇士?”监斩官夏侯婴为之感动,向刘邦举荐了他。刘邦不只没杀他,反而给他升了官。
谁料韩信却不知足,私自逃跑,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后来,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韩信被封为大将,立功无数。
萧何月下追韩信(绘画)
当刘邦和项羽对峙于荥阳时,韩信成为双方成败的关键。没想到,韩信自恃功高,和刘邦谈起了条件:立我为王,否则决不出兵。无法之下,刘邦立韩信为齐王,韩信才出兵相助。
刘邦夺得天下后,韩信居功自傲,不知收敛。公元前196年,他被好友萧何诱骗到宫中,死于吕后之手,年仅35岁。
周瑜:心胸狭窄,英年早逝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东吴名将。他通晓军事,英勇善战,在诸侯割据时期,助孙策打下江东基业。孙策死后,他又辅佐孙权,联刘抗曹,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为后来的三分天下奠定基础。遗憾的是,天妒英才,周瑜于公元210年在西进川蜀的途中不幸病逝,年仅36岁。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却被刻画成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抽象。他忌妒诸葛亮的才智胜过本人,便多次设计谋害,欲除之而后快。可是,这些计谋被诸葛亮逐个识破,并将计就计。结果反而是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无法长叹后,吐血身亡。
罗成:锋芒毕露,遭人陷害
罗成是《隋唐演义》《说唐》等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抽象。他通晓枪法,战场无敌,指挥瓦岗军两次大败隋军,后投靠李世民,担任元帅之职,并率唐军力擒五路反王。
罗成的骁勇招致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恨。当刘黑闼反唐时,李建成故意让罗成担任先锋,致使罗成陷入敌军的包围圈,被乱箭射死。
古建檐角前端的罗成抽象
其实,罗成的历史原型是隋末唐初的猛将罗士信。公元622年,李世民征讨刘黑闼。罗士信奉命驻守洺水城,后城破被俘,惨遭杀害,年仅23岁。
庞涓:不仁不义,害人害己
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他师从鬼谷子,练兵无方,指挥得力,先后率军打败卫、宋、齐等诸侯国,被魏王拜为大将军。可庞涓心里明白,师兄孙膑的军事才能远胜于本人,不除掉此人后患无穷。
于是,庞涓向魏王举荐孙膑,又暗地里诬陷他私通齐国,致使他蒙受膑足刺面的刑罚。最初,孙膑靠装聋作哑才逃到了齐国。
孙膑到了齐国,遭到齐威王重用,拜为军师。在孙膑的指挥下,齐国军队先后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大败魏军,庞涓自刎而死。
庞涓自刎马陵道(绘画)
这四位短命将军要么居功自傲、不知收敛;要么嫉贤妒能、害人害己,就像高居檐角前端的“四短人”,要是不顾一切往前冲,只会落得“粉身碎骨”的凄惨下场。
上一篇:三国历史上真实的武功高手:典韦膂力过人,文鸯单挑之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