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经世必读《冰鉴》——中国识人第一书(七)(1/2)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不断被称为认人、识人高手,晚清朝廷大半人才都是他举荐出来的。他曾说:盖成大事者,唯以得人才为第一要义, 制胜之道,在人而不在器。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本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自创性而遭到各界人士的注重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气色篇是《冰鉴》中的第七篇。

中国识人第一书《冰鉴》,图源:网络,侵删。

第七篇 气色 

【原文】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划一,小运亦当享泰。是故光焰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绘未扬,明光与布葛齐价。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译文】

如果说面部意味并体现着人的大命,那么气色则意味并体现着人的小运。大命是由先天生成的,但仍应该与后天遭遇保持均衡,小运也应该不断保持顺利。

所以如果光辉不能焕发出来,即便是珍珠和宝玉,也和碎砖烂瓦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色彩不能呈现出来,即便是统罗和绵绣,也和粗布糙葛没有什么二致。

大命能够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祸福,小运也能够决定一个人几个月的吉凶。

【评鉴】

在这一节,曾国藩谈到气色反映对运势趋向的反映。

图源:网络,侵删。

“命”是一种行天禀赋,或曰一种先天获得的体现宇宙运动变化的生命力。这种力量不可抗拒,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然而,由于它的物质的、机械的特性,便是可以推度、预测。

运,又称“气数”,即阴阳运转之变数。又称“时会”,即在运动变化着的宇宙形态中不同的机遇或遭际,所以别称“运气”。

虽然“运”常常与“命”并称为“命运”,然而细究起来,并非一回事。命是先天禀赋,无法改变;运是后天造化,可以选择和变化,但力量不全来自人的客观意志。

命固然重要,可“主一生之祸福”,但运同样也不容忽视,可以影响一个短时期内的际遇。正如曾国藩所说,如果没有运,“珠玉与瓦砾同观”“明光与布葛齐价”。所以说,有佳命又有吉运,这才是最完满的吉相。而反映“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气色,即《冰鉴》所说的,“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大命固宜划一,小运亦当亨泰

在历史上,有很多命与运没有很好契合的人。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霍去病,虽然他是早夭之命,但他的运势的确很好。能得到汉武帝的垂青,并且屡建奇功,他短暂的一生也因而而得以大放异彩。这样的例子在文人中也有很多。“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年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府文学。但他的命相和运势都不好,在他的传世名篇《滕王阁序》里,他感慨到“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他也确实是27岁就去世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曹冲,生于显赫之家,皆富才华,是天生富贵命,曹操也对他们寄予了厚望。但可惜这两个儿子都时运不济,曹冲重病早夭;曹植性情不羁,终被曹操猜忌,没有成为承继人,后又被曹丕“相煎何急”,也是英年早逝,令人叹惋。

王勃(649年—676年),字子安,唐朝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图源:网络,侵删

一般情况下,运势对大的命格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如果能有一个好的运势,再加上努力发挥后天的客观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改变运势进而改变命运,正像曾国藩所说“大命固宜划一,小运亦当亨泰”。所以说,人一定要学会趋吉避凶的本领,为本人创造好的运势,以保护本人,追求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

要为本人创造好的运势,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古人说,“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这都是强调安全的经典哲言,而现在的中国人却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比如,有很多人开车很少注重系安全带,这就是个非常不良的习惯。

任何凶祸,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人类要面对的不测灾祸防不胜防,但我们在平时可以学习各种避险逃生技能,做到有备无患。这是保持好的运势的根本点。

无论是谁,其一生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关键在于知天命,顺应自然,做出调整,保障良好的发展运势,并创造好的机遇。遇上好的时机,就不要让好运白白溜走。生活、工作都是一样。

武曌(624年-705年),即武则天,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独一的正统女皇帝。图源:网络,侵删。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的女皇帝,很多人都认为是她天生已具备九五之尊的命格。然而,纵观她一生,凶险与机遇也是不断交替出现的。武则天最出色的就是能够不断把握机遇,使本人的运势越来越好。刚进宫的武媚娘是肯定没想过本人能当皇上的,但她善于在危机四伏的宫中把握住眼前每一小步的机运。甚至在她被送到感业寺为尼时,她手上还握着李治这一张牌。在立后的过程中,她更是抢占先机,扫清了反对势力,从而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而后来想效仿她的韦后却政变失败,就是因为她还没无为本人形成熟的条件。再看看历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的大人物,大多都懂得顺天应命,把握时机,又懂得在时机不到时退让冬眠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图源:网络,侵删

另一方面,如果本身的命格不太好,比如生于贫穷之家或者本身的才智不高,那就更需要通过努力奋斗来改观运势,以借后天的运势来影响先天的命格。曾国藩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在前文就说过他小的时候资质并不好,而是通过努力学习才有了日后的成就。而从命相上说,曾国藩也不算好,从传下来的记载和其本人照片来看,他的面相是属于比较凶的。经学大师王闿运就曾对曾国藩面相作了很直接的评价:“其相法当刑死,而竟封侯,亦以此心耿耿可对君父也。”“其相法当刑死”的曾国藩不但没有遇祸,反而成为清廷的中兴功臣,名垂后世。这与曾国藩对本身德行的严谨要求是离不开的。曾国藩的改运方式是坚守儒家道德,努力地修身养德、“涵养心性”。曾国藩经常表示,本人才识浅薄却身居高位,为了避免灾难所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贪图安逸。他不只本人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是如此,平时根本就不敢随便往家里多寄银钱。这种廉洁不只是为官的质量,也是他明哲保身、载福保运的方式。长期的修养,使曾国藩身上构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运势。在功成名就后,他没有权欲膨胀,不被权力和名望所引诱,而是坚持进德修业,这才功成身退,得以善终,成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图源:网络,侵删。

【原文】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育、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译文】

气是一个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次要之神,在人体内部表现为人的精神,在人体表面表现为人的气色。

气色有多种形状:其中有贯穿人的一生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少年时期气色为淡,所谓的淡,就是气稚色薄;青年时期气色为明,所谓的明,就是气勃色明;壮年时期气色为艳,所谓的艳,就是气丰色艳;老年时期气色为素,所谓的素,就是气实色朴”,就是这种气色。

有贯穿一年四季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春季的气色为青色——即木色、春色 ;夏季气色为红色——火色、夏色;秋季气色为黄色——土色、秋色;冬季气色为白色——金色、冬色,”就是这种气色。

有贯穿一月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每月初一日之后如枝叶抽发生长,十五日之后则若隐若现”,就是这种气色。有贯穿一天的气色,这就是俗话说的“晚上开始复苏,白天充盈饱满,傍晚时渐趋隐伏,夜间时安宁平静”。

【评鉴】

“人以气为主”,《冰鉴》明确指出“气”对人的重要性。将其放在主宰、根本的地位;“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是说“气”有内外两种存在方式,内在方式是“精神”,外在方式就是“气色”。换句话说,看一个人的“气”,既要观察其内在的“精神”,又要观察其外在的“气色”。

人生四时之变

每个人的一生都大致上会经历四个时期,即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表现在气色上也就有不同的表现。这就好像颗树,初生的时候,气雅色薄,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稚气;成长的时候,气勃色明,有一种蓬勃成长之气;到枝叶茂盛的时候,气丰色艳,更多的则是精力旺盛之气;等到树木枯黄的时候,色朴而实。草木与人一样,俱为天地之物,而相对来说,人更钟天地之灵气,少年的时候,色纯而雅;青年的时候,色光而洁;壮年的时候,色丰而盛;老年的时候,色朴而实,这就是人一生四个次要阶段气色变化的大致规律。

人的一生,气色不可能没有变化,以上面的规律为标准,就能辩证地看待人气色的不同变化,以《冰鉴》所说的“少淡、长明、壮艳、老素”为参考,就可以避免陷入机械判断的误区。

图源:网络,侵删。

气候四时之別

生活在这个大自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季节不同、气候变化,人的气色也不同。“春青、夏红、秋黄、冬白”,就是随着大自然一年四季气色变化而相对应的人的气色变化。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阳气升发,人类的生存愿望在这个季节最为强烈。按照五行之说,春属木,木色青,青色,生气勃勃之色,所以在这个季节,,应留意养阳气,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是人体的阳气最旺的时候,人的情绪在这个时候最易激动。在五行上,夏属火,火色红,于人则为心,心动则气发,所以在这个季节是不太适合做大事的,因为你的想法容易被情绪所左右。

秋季是万物成熟季节,阳气开始收敛,阴气逐步强盛。秋天是有萧杀之气的,所以古代常说:秋后问斩,古代人也常出现“悲秋”的现象,也就是一到秋天,心情就特别的慷慨激昂。在五行上,秋属金,金色白,“金”为兵器,“白”为凶色,虽然得正,却非所宜。所以,在秋季应保持乐观心情,不要太过悲愤。

冬季是万物珍藏的季节,阴寒最盛,阳气闭藏,人类的生活在这个季节趋于安逸。在五行上,冬属水,水色黑,于人则为肾,所以在冬季应该固肾以养元。

图源:网络,侵删。

“一月之气色”。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像,即在一个月之内,月亮会有四种月相的变化:晦、朔、弦、望。在每个月刚开始的时候,月亮开始显露月牙,叫“朔”。到初八左右则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圆,即“月望”,此后,月亮就开始渐渐变缺了,到下旬的二十三左右为下弦月,到三十的时候就是“晦”,月亮几乎快看不到了。《冰鉴》这一节所说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意思就是一个月的气色随月亮的隐现而发,在每个月刚开始的时候,气色如枝叶之生发,清盛可见,而在十五之后,气色就若隐若现,到月圆之后,就渐渐侵蚀消失。

“一日之气色”。一天之清早,人类经过一夜休息,蓄积饱满的元气,复由大地供给新鲜氧气,一般正常人的气色焕发,应好像草绿色珠儿挂在树叶上一样青翠;白天复苏一天活力,愈加上身心劳动,气色理应充盈饱满;傍晚时辰阴气洋溢,人之身心亦复疲惫,是以气色渐入沉稳;迨至夜晚,人之精神颓废,阴气大至,气色理应安静固守。所以《冰鉴》说“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

图源:网络,侵删。

通过气色的变化看人

《冰鉴》在这一节说在观察气色时应持变化的观念,不能作机械的判断。但是,如果能把握住一个人遇事时的气色变化,那么就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战国时期有一个故事,说明了观“气”的变化在识人心理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管仲与齐桓公,图源:网络,侵删。

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后回后宫。卫姬一望见国君,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一定是要讨伐卫国。”

第二天桓公上朝,谦让地引见管仲。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公怎样晓得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而晓得。”

还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桓公叹息说:“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

不久,东郭垂到来,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就命令傧从请他来晋见,分级站立。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东郭垂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东郭垂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臆测,所以小民私自猜测。”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东郭垂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虑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用兵的脸色。君王常指莒国的方位。小民猜测,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唯有莒国,所以说这种话。”

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图源:网络,侵删。

总之,沉得住气,临危不乱,这样的人可担当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脚的人,难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坚,做事往往知难而进、半途而废、底气足,干劲足,做事易集中精力,多能持久;底气虚,精神容易涣散,多半途而废。文静的人也能动若脱兔,活泼的人也能静若处子,而神浮气躁的人做什么事都精力涣散,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该粗心时粗心,该细心时也粗心,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而且遇事慌张,稍有风吹草动就气浮神惊起来。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识人。

图源:网络,侵删。

预告:《冰鉴》之《气色》篇将分2期与大家分享。

注:本文图文源自网络,尊重原创,侵权立删。

#每日箴言金文##冰鉴##人生##曾国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