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晓得你发现没?
在所有的关系中,只要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而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中国的亲子关系是最没有“边界感”的。
这里的“边界感”,并不单单指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养育过程中的溺爱、忽视、责备、纵容,都是没有边界感的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既不越界又能让孩子感遭到关爱的亲子关系呢?
作者张丽珊在《慢慢爱最幸福》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核心方案:站在半步之外,既不“嵌入”孩子成长,又不相隔太远,用温和管教“助推”孩子成长。
“助推理论”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泰勒提出,即促进行为决策改变的干涉方式。张丽珊将此理论使用于亲子互动中,在多年的教学和心理教育中收获了良好效果。
不只如此,对于困扰中国家长多年的难题,张丽珊也给予了处理方案。
比如,当父母照搬别人的管教方式,用在本人孩子身上时,为何会适得其反?
人人都有负面情绪,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情绪管理高手?
父母和孩子都应该做到的一件事
有这样一家三口,母亲坐在沙发上逛淘宝,父亲在卧室打游戏,孩子也拿着手机刷短视频。
看到孩子不断玩手机,母亲大吼着让他赶紧写作业。父亲为免引火上身,在一旁帮腔。
“凭什么你们可以玩,我不能玩?”聪明的孩子反驳道。
“因为我是大人,你是学生,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
相信很多家长都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搪塞过孩子,得到的结果却是孩子越来越叛逆,越来越敷衍了事。
其实,很多孩子厌学的根本缘由,就是因为父母没无为孩子提供“有意义的支持”。
所谓有意义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协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每个人对本身价值高低的判断,是每个人的生根立命之本,也是决定人生能否幸福重要目标。
自我价值感高的孩子,自信、阳光;
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自大、阴霾,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现实上,用各种鸡汤已经忽悠不住现在的孩子了,孩子对父母提出的建议得到了信任后,自然对学习得到兴味,进而怀疑人生。
那么,这时候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做呢?
答案是:终生学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几十年前,你对孩子说“因为我是爸爸/妈妈,所以我不用学习”可能还有用。可是,如果现在你还这样对孩子,就别说孩子不爱学习,更别说帮孩子找到自我价值了。
有句话说,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学习。
父母希望孩子热爱学习,本人就要热爱学习。
而学习分为4个层次:
1、能够讲给别人听,也就是知情(What)和知理(Why);
2、能够做给别人看,就是知行(How);
3、能够教给别人学,即更高层次的知行(How+);
4、能够创造新知识,就是知变。
学习不止是在学校才可以进行的行为,而父母只要保持终生学习的形态,像个向导一样,先于孩子半步之外,让孩子看到努力的意义和学习的价值,孩子才能激发内在动机,重新找到方向。
有人可能会说,谁谁家的孩子出身寒门,父母是农民,不照样考上名牌大学?什么终生学习的形态,只是养育失败的说辞而已。
当然,成绩好除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智力也是一方面。不过,这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与以往教育的不同,也就是“教养中的代沟问题”。
作者指出,这种“代沟”问题,是由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的。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又称为“老年文化”,其代表的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这个阶段是在1993-2003年之间。
作为孩子,不能反驳父母,否则就是忤逆;
学习好就继续读书,毕了业就结婚,结完婚就赶紧生孩子,不生孩子就是不孝。
在老年文化中,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对前辈留下的文化,无论是糟粕还是精华,他们无一不从,从不质疑。这也导致了他们极度缺乏自我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前喻文化开始面临崩溃,全社会进入了一种过渡性质的“并喻文化”。
“并喻文化”出现在2003-2015年之间。在此期间,互联网悄然进入千家万户,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新一代的经历和体验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父辈祖辈留下的教养方式自然无法顺应孩子成长的需要。
甚至有的父母也开始沉浸网络交友,疏于陪伴孩子,婚姻关系遭到挑战。
而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会最大程度地影响孩子。
“重要他人”,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在一个人的人格构成以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人。
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重要他人不只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当你在乎一个人对你的评价或是他的言行改变了你的想法和行为时,他就成了你的“重要他人”。
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一生影响也最深。这不只仅是从行为、性情上来说的,在遗传学中,有犯罪前科的父母,生出的孩子犯罪几率也会大大添加。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
就像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也能养出幸福感超强的孩子一样,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后喻文化”也随之而来。
这个阶段的从2015年开始的。在全新的时代面前,父母辈的经验也丧失了传喻的价值。
父母惊恐地发现,他们承袭父辈的教养方式,根本管不住孩子,甚至还会遭到孩子的逆反,比如,以前我们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而现在打孩子,会被孩子反驳,孩子会离家出走,会愈加叛逆。
那么,处于新时代的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爱
亲戚家的有两个孩子,姐姐和弟弟。有一次,姐姐看母亲上班太辛苦,便自作主张要为家里做一顿晚饭。
因为是第一次做饭,姐姐把饭烧糊了,锅也煮坏了。母亲回到家一看,登时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姐姐一通责备。
此事在姐姐心里留下了阴影,直到长大后结了婚,姐姐仍然记得那个晚上,她坐在房间里捂着嘴巴无声哭泣的难过,房间外是母亲一声声的批评和责怪。
所以,姐姐直到现在对做饭也没有任何兴味,有了孩子后,母亲去照料外孙,对不会做饭的姐姐又是一顿责备。
积压了多年的怨气终于在那一刻迸发:“要不是我小时候你那样叱骂我,我现在也不会这么讨厌做饭。”
“明明就是你懒,偏偏为本人找借口。小时候,只需我不做饭,你姥姥就打我,我现在不还是学会做饭了。”
因为做饭这件事,母女俩最终闹得不欢而散。
为什么对母亲来说,完全没影响的事,对女儿却影响至深呢?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本人独特的气质类型,有人天生开朗,就有人天生敏感。
除了性情,兴味、爱好、气质、价值观都是一个人的人格。而气质类型就是人格重要的组成部分。
气质类型总有四个类型:胆汁质、抑郁质、多血质和粘液质。
考过教师资历证的人都晓得,这是在成为老师前必须了解的知识。
胆汁质的人耐受性很高,但性情脾气很暴躁,属于点火就着的个性;
抑郁质的人耐受性很低,而且非常敏感,也很容易疲劳、抑制;
留意力,不够专注;
粘液质的人既能忍耐
上述母亲就是多血质,孩子确是抑郁质,母亲不了解更不理解孩子心中“苦”,自然体会不到带给孩子的创伤有多大。
所以,针对不同的孩子,除了要耐心、温和对待,更要选对方法,把不同的爱给不同的孩子。
这也是当家长照搬别人的管教方式时,在本人孩子身上却适得其反的重要缘由所在。
第二,成为情绪管理高手的父母才最高级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说没生孩子之前,非常笃定地相信,等本人有了孩子绝对不会像父母一样打孩子。
可有了孩子之后呢?根本控制不住啊!
而大多数父母,在对孩子发过脾气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作为补偿,他们会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
渐渐地,父母会在孩子心中丧失权威感。他们觉得,只需惹怒父母,父母就会按照本人的需求有所补偿。
可怕的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影响公共次序的人。
要想改变这种恶性循环式的教养方式,首先得弄清楚负面情绪是怎样来的?
精神分析流派中有个词叫“人的内在冰山”。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露在水平线以上的意识,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事情,但非常少,只是冰山一角。
而那些藏在冰山的主体在水平线以下,被称为“潜意识”的东西,却客观存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
影响情绪的痛点,一般会在母亲的子宫或是0-3岁的幼年时代。
孕妇在怀孕时期遭到惊吓,孩子出生后胆怯的几率会增大,遇到同类的事情也会像母亲一样表现出惊恐;
幼年时代,当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而是被父母忽视时,就会在潜意识构成痛点,有的甚至会发展成一生都难以走出的阴影。
而在所有事件中,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影响是最大的。
一对父母带孩子去自驾游,汽车的油不够了。
父亲的反应是,反正就剩这么多油了,不如好好享受。他带着孩子悠哉悠哉地开着车,欣赏着沿路风景,和孩子讲笑话;
母亲的反应是,得知油不够了,会马上变得非常焦虑,甚至会自责,为何没有提前检查一下油箱。
接下来,她急切的搜索着附近的加油站,对景色完全丧失了兴味。
如果孩子在此刻说想下车玩耍,母亲还会责怪孩子不懂事,把本人的负面情绪引到孩子身上。
假如孩子经常和母亲在一起,受母亲影响颇深,她会构成“习得性无助”的个性。
“习得性无助”,即当人类和动物意识到无法控制四周的环境或可能发生在本人身上的事时,就会以一种消极无助的方式去思考、感受或举动。
假如孩子受父亲影响较大,她又会构成“习惯性乐观”的个性。
“习惯性乐观”的人认为,顺境的出现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对顺境的解释却可以因人而异。
乐观的人,会有强烈的处理问题的意愿,他们会根据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并积极付诸举动。
每当处理掉一个困难,他们的信心都会得到加强,如此循环往复,他们越来越不怕困难,越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放弃努力就是习得性无助,英勇努力就是习惯性乐观。
有个词叫“吸引力法则”,你越相信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对“习得性无助”和“习惯性乐观”来说,你越无助就会越无助,越乐观就会越乐观。
原生家庭,就是孩子的生命底色。
最好的父母就是在孩子童年时代协助其建立对世界比较乐观的解释系统,不要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更不要让孩子被负面情绪影响。
当然,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
当面对负面情绪迸发,和孩子产生冲突时,作为家长又该如何用沟通代替冲突,成为孩子情愿沟通的父母呢?
第三,善于沟通的父母才能成功助推
“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你应该这样做”……
和孩子沟通时,首先要避免这类话,不要让孩子感觉到本人不被尊重或是被控制。
“不要狡辩”“我还不了解你”……
其次,不要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让孩子逐步养成“习得性无助”,从此不再解释,内心却不断积压着强烈的冤枉和不服。
进行无效沟通前,父母还应该明白,声音大、权势大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共识。
接下来,便是无效沟通。
第一步,请孩子详细叙说本人的想法。
此时,父母一定不要打断,细心倾听,保持安静。让孩子感遭到父母的注重和尊重,不再把父母视为“对手”或“敌人”。
第二步,父母把孩子观点中本人同意的部分列一个清单。然后说,我同意你的第一点,我同意你的第二点……
留意,这个清单一定要清楚,要有足够的量,让孩子感遭到父母换位思考的做法。
第三步,父母真诚地向孩子表示,他的阐述增进了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成为父母的认知增量。
留意,一定要有礼貌和技巧,比如可以这样说:“你说的某一内容是我之前完全没想到的,谢谢你添加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维度”,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以上三步既是情感的铺垫,又将亲子之间的不同观点缩小了一定范围。
接下来,便是无效沟通中的关键一步。
第四步,父母向孩子阐述与孩子的不同意见。
千万不要直接说你哪儿不对,最好可以这样说:“我细心思考了你的想法,遇到了点儿问题,咱们可以讨论一下”。
这样意见的分歧就变成了双方讨论、解释问题的一个过程,相当于带着孩子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反省和完善,进而达成一个新的选择。
这个选择不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而是助推孩子本人找到的对本人最有利的选择。
这个沟通方法被称为“拉波波特法则”,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兼博弈论专家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被誉为沟通出现不同意见时最好、最无效的处理方法。
结语: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当你责备孩子没礼貌、没出息时,不妨问问本人: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只是一张白纸,到底是谁把他画乱、画丑了呢?
上一篇:1494年前,贵州印江被传为“鬼县”,数名官员离奇死亡,真相如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