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摸鱼代王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前两天“预定”书店后就有了悔意,毕竟大过年的、为了我再专门营业、实在不应该,虽然一再告知、年前年后都可以,他还是表示不打烊。除夕上午早早就过去了,到了之后发现还没有开门,决定先到附近的书城看看,之前没来过这个书城,进去上二楼,就被入口处的艺术类的书所吸引,其中几本是关于浮世绘的,站着看了一会,店里人不多,灯光、气味、音乐,营建的氛围挺好的。
转了一圈回到书店,店老板正坐在电脑前,他告诉我预留的书已经装好放在门口,可以、我先看看别的,除了我、店里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正在里面翻找。简单翻看后、从那一摞中拿起一本《回家》,店老板不只卖书,本人也写书,“闪小说”这个文学体裁之前我是没有听说过的,里面的文章篇幅都不长,短的几十个字,长的几百字,没无情节的铺垫、像似岁月的剪影。这次来、也是想让他顺便帮我签一下,他接过书、赶紧表示、哎呀这本书封面上面破了一点、换一本带塑封的,我说没关系,他执意拆了本全新的,一边拆一边问我姓名,立刻表示不用写我、您签一下就可以。
之前也提到过,签名不想让著者写我名字,因为一般都会写请我指正、雅属之类的敬语,我只是一个“小学生”,又怎能让对方请我指正呢?再者这类敬语应该完全出自著者本身的意愿,而不是读者的“要求”。至于拿的样本书,从书品看可能有点小缺陷,但对此是不介意的,甚至是故意的。书店很多书会提供一个“样本”,有的会在样本书上套一个通明书衣加以保护,买书当然是翻翻样本先了解一下再决定、然后从旁边拿一个带塑封的付款走人,样本书被翻久了,难免会有折痕、卷边、破口、指纹印…,人们通过样本书得以对其中的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店家也通过它提高了销量,那些带塑封的新书可能只被读者读一次就束之高阁了,而样本书被无数人读,这样看、它的贡献最大,但最初往往因为脏了、旧了,留给它的命运就是被打折处理掉,我觉得这对它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只需不是缺页散掉之类影响阅读,一般都会选择样本书,虽然本人对品相并不太介意、还是感激店老板在售出之前告知品相问题。
旧书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品相,比如几个月前在孔网买的贺雪峰先生的《新乡土中国》,里面全是“前任读者”的划线、批注,除了写有姓名和购书时间,还签写了地点“于田间”,大概可以猜测她正在乡村做社会调查,真的是在田间地头签收了这本书,白天做调查访谈现实中的农民,晚上翻看这本书、并对一些内容做了圈点和补充说明(这些补充说明很多来自她白天的调查),当然也有很多感性的批注,有的地方她就直接在旁边写个“没看懂”,可以说是真性格了,但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么一段批注:“希望往后二十年我也日日能够真正的关切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民的女儿”,真诚祝福她在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也感激平台和店家,一本书的价格、让我收获了两个人的思想。
样本书、旧书被更多人所经历,留下了痕迹,也是它诱人的地方,划线、批注、折叠以及书中夹杂的小物件,都是对书的二次创作。
从店里出来,回到书城,带上两本书、离去,这本《自在与毁灭:法国大革命1789-1799》其实就是样本书,至于书的内容,18世纪启蒙运动是比较关注的一个阅读主题,大革命可以说是对启蒙运动中“主权在民”思想的实践,某种程度上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世界的基础。
离开书城、也要回去过除夕了,回顾过去一年,说来惭愧,真正认真看完的书几乎没有,因为总是同时看N本书,再加上天性懒散、有的书几年了都没看完。
书没看完、影视倒是看了些,印象比较深的是赖声川导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话剧《暗恋桃花源》,金士杰和萧艾主演,内容次要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上演。上半年一个叫“阿鸦AyaZ”UP主对这部话剧做了很深入的分析解读,看过解读后就决定看一下这部话剧、前些天又重温了一遍,人生不是一天一天过完的,是一下子过完了,许多事、错过了也就永远错过了……
过去一年、也没想到会追完一部老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的插曲就成了现在耳机里的单曲循环…这一年动漫也看了些,感受最深的还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没有看完,就决定把孔网头像换了!
还有纯情唯美的《四月物语》和《森崎书店的日常》,都与书店相关,《四月物语》是破站上“suelence”提到的一部片子,影片没有头也没有尾、像一阵春风;《日常》是半年前孔网动态里一位书友推送的,前天晚上才找来看,次要讲述贵子小姐失恋后、叔叔邀请她来书店帮忙,在这里遇到各种各样的顾客,也逐步喜爱上了阅读、喜爱上了神保町上的旧书店,也和过去那不愉快的回忆做了告别。片子中的小细节比如夹在旧书中的标本、价格标签、图书捆扎方式、开面包车收书、不喜欢书的贵子小姐闭眼盲选、喋喋不休的二十年的书店老顾客……挺有意思的。
上一篇:浅谈书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