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不是分水
有些人认为东漖那条小河流到这里一分为二,一是东漖河,一是茶滘河,据以叫它分水。分与汾这两字的意思形义都各有不同。汾水之得名应从这里的居民简姓谈起。简姓是从中原迁来南粤,是广东的一个大族,他分布于广东省的35个县及省城,在芳村就有居于芙蓉岗边乡的“芙蓉堂”(原属南海县简氏二十一房),居住于汾水的“思敬堂”(属番禺县简氏二十房)。南汉时期,简文会还中了状元,使简氏一族名声更广,按简姓族谱,他的始祖简师父(简师甫),为春秋时期周襄王十周大夫,出于姬氏,与周同姓。后奉命出使晋国,距洛阳西北20里。于是简姓定居于汾水流域。汾水又称汾河,汾水是黄河主流,源出山西宁武县。汾水简姓一支始祖名瑞源于明洪武年间,由屏山派(今番禺市屏山)迁来芳村。为了不忘出处,故以汾水为村名。
龙珠围的传说
龙珠围是石围塘塞坝口的一条小街巷,但它却出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听说很久之前,珠江是一条主流,从白鹅潭流入这里构成一个大水塘,深而且宽。年代久了,塘中生长了不少大蚌,其中一个大蚌大如磨盘,还结了珍珠。每当月夜它就浮出水面,打开蚌壳,吸收月亮之精华,放出了光彩。人们认为这是龙珠,就称这水塘为龙珠塘。后来有一个贪婪的有钱人晓得了,想把龙珠据为已有,于是请了几位熟识水性的人,用尽方法,亲身督阵,乘夜前去捕捉。一连几夜捉了不少大蚌,但一直找不到龙蚌。经过这次骚扰,人们在月夜再没有见珠蚌浮出水面,再也看不到珠光,水塘也渐渐淤浅。后来这里成了花果场,主人仍名之为“龙珠围”。岁月沧桑,后来又发展成为居民点,并逐步构成街道。但人们还依旧沿用这美好的名字,称这条街叫“龙珠围”。
桃 湾
东漖河畔百花香料厂附近,有一片地方名曰“桃湾”。听说是历史上种植桃花最集中之地,满山遍野均是桃花。花地不少桃花皆出于此,故而得名。《番禺河南小志》(清代花地属河南一部分)卷五云:“绯桃,广州河南花地多种之。专重于花,而不重于果。花重瓣至卅三片,作深红色,阴历十二月上旬到正月上旬开花。人争购之插于花瓶,以为贺正之品。每株价值数毫到十数元。”又云:“寿大桃,绶带桃,俗名寿大桃,广州河南地及花埭多产之。花重瓣廿余片,作宫粉色,开期略迟绯桃数天。岁晚共争购之,作贺正之品。”近有一种“白璧桃,广州河南地及花埭多产之。花重瓣到廿余片。雪白色,开期在寿大桃之后。约迟三四天。亦作新春玩赏之用。”据上述记载,花地桃湾的桃花品种至多有三个,颜色则有红、宫粉、白,而且都重于花不重于果。现在桃湾桃花已不多见,但仍是香花盆景满地。
陆居路
陆居路,由芳村长堤白鹅潭畔至芳村大道,全长250米。历史上这里是一片冲积的沙滩,故名大沙地,二沙地。过去这块沙地多为渔民用来晒网罾渔具。大革命时期市郊农军模范队和市郊一区农民协会的农军,都利用这一沙地作军事训练场所。
芳村是广州水上居民集中地之一,解放前统计有渔民人口6555人,占当时芳村人口17.5%。他们过着风头浪尖以艇为家的飘浮生活,一般只能在基围边搭一高脚水棚以避风雨,各方面都遭到歧视。解放后根据周总理指示,逐渐协助水上居民上陆定居。1956年起在这片大沙地上建起了多栋四层高的楼房,首批芳村水上居民迁入新居,结束了祖祖辈辈无地立足的水上生活,因而这条路也按水上居民陆上定居之义,取名“陆居路”。
虾 庙
虾庙在龙溪沙溪埗头附近,由于虾庙的影响,虾庙四周一带地方也商定俗成称之为虾庙,解放后在虾庙附近建起的排灌站也名为“虾庙排灌站”。
虾庙并非为虾兵蟹将而建,而是龙溪民间为留念一位义士而建。事情发生在本世纪初,一位自称吴虾的青年来到沙溪找工作做。当年他只要二十多岁,身体强壮,略通文墨。据他说是由佛山来的,村中父老将他留下来当杂工。他与乡亲相处很好,待人和气也肯协助人,而且还会武艺,闲来教当地青年几道散手,舞刀弄棍,故老人都叫他阿虾,青年叫他虾哥,儿童尊称他虾叔。当时沙溪有一支运输船队,有十多艘大船,经常从广州运煤到佛山、谢边,供当地烧窑之用,也接运其他货物运到梧州。村中人见他老实可靠,又会功夫,闯江湖的见识也广,就派他管理这支船队,当时广东土匪如毛,拦江劫船已是常见,但吴虾凭着他的机警与某种武林关系,竟然船队数年无事。一次,在西江途中遇到一群土匪,拦江截劫,这班土匪不知是从那里窜来的,不买吴虾的帐。为了保护船上货物,吴虾带领船上青年与土匪搏斗,打死打伤土匪多人,虽然保住船上货物不受损失,但本人也轻伤而死。沙溪乡民认为他是为大家而死的,又无家属,为使他不致孤魂无依,于是凑钱为他起了一座九坑瓦的小庙,名之谓“虾庙”,过年过节给予拜祭。这个神是沙溪村民本人封赠的神,是地道的神圣,也可以说是龙溪的保护神。
(来源:由荔湾区政协提供)
上一篇:8号线串起魔都著名公园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