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法国的Capucine,工作室就设立在北京“艺术8”小院深处,一条狭长小路的尽头。微信公众号:ACG艺咖俱乐部
喜欢穿着简约T恤,蓝色牛仔裤,很难从她舒服自由的日常里,看出半点异乡人的容貌。
走进她的工作室,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老旧门板,以及画在门板上的各种中国面孔。
跟油画布面材料不同,Capucine说,每扇门板都有不同的纹理、痕迹、味道,有人们生活过的岁月在上面,这常常会赋予她很多灵感,把本人在中国胡同中生活的所思所见画在上面。
已经被我们在快速变化中抛却脑后的记忆,就这样在一个法国人的画笔下,猝不及防又温情脉脉地被拾起。
创作灵感可以源自多年的艺术敏锐观察,但想把这些画在门板上实现,Capucine还需要一位好搭档,一位专门为她留意回收废旧门板的中国妇女,Capucine亲切地称她为Madame Porte,“门女士”。
用门板作画有一种局限,它的大小、颜色,门上本来镶嵌的物件,凹凸不平的瑕疵,都使得Capucine要去反复想象与对话。与每一扇门板相逢,Capucine都会用心倾听门板要告诉她怎样一个故事。
有时候,她会把门板上原有的一些贴纸、布帘、小广告保留下来,经过清洗和表面处理,再用油彩涂抹上本人的理解。
渐渐的,Capucine的创作材料不只仅是门板,还多了床板、路牌等日常事物。
在她的画笔下,生活都充满着朴实、自然的热忱,又不失法国艺术里多见的浪漫、抒情。
随着Capucine在中国呆的时间越长,她越能用一种跨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中法两国不同的文化,她说,“作为艺术家更喜欢跳出敏感的政治经济领域,而在局外去看待事物。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偏见,真心地体会一个国度的历史、人文。”
中国茶盏,法式咖啡香,在午后的四合院,一扇扇镌刻着岁月印记的门板,变成了Capucine笔下有温度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