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与变异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在遗传学建立与发展领域起到严重作用的人物与代表作、年代
达尔文 《物种起源》 1859
孟德尔 《植物杂交论文》 1866
摩尔根 《基因论》 1910
Watson和crick 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
第二章 遗传物质的基础
1.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2)噬菌体的侵染实验
(3)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实验(RNA为遗传物质的证据)
2.作为遗传物质的几个条件
l 精确复制,确保遗传的世代遗传
l 储备,传递信息的潜在能力
l 时间,空间的稳定性
l 能够变异
3.DNA的一级结构:4种核苷酸的陈列顺序
二级结构:双螺旋 直径是2nm 螺距3.4nm
4.基因:是有功能的DNA片段,含有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5.外显子:把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叫为外显子
6.内含子:把断裂基因中的非编码区叫为内含子
7.启动子:精确而无效的起始基因转录所特需的核苷酸序列
8.C值矛盾:C值得大小与物种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的现象。
9.基因组:一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所携带的一整套基因。
10.染色质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或者为DNA RNA 和蛋白质)
11.染色质的分类与区别
常染色质
螺旋度低
染色浅
位于核地方
有活性
异染色质
螺旋度高
染色深
位于核周边
无活性
12.端粒:染色体末端的特化结构。
功能:防止染色体末端被酶酶切;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粘连;防止染色体在DNA复制时保持完整。
13.染色体的几个参数:
l 臂比
l 着丝粒指数
l 相对长度
14着丝点位置: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15.同源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染色体中有一对来自父方一对来自母方,大小相同、结构外形功能类似的一对染色体。
16联会:同源染色体彼此靠拢并精确配对的过程。
14.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长度、大小、着丝粒位置,随体有无等因素把他们陈列起来研究的过程。
15.
l
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疾病
l 动物育种,鉴定远缘杂交
l 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物种进化机制
l 追踪鉴别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18.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有丝分裂
发生在体细胞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一次
子母细胞具有同样的质量与数量的染色体和遗传物质
减数分裂
发生在性细胞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子细胞染色体减半
遗传物质减半
19.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五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第三章 遗传物质的基础
1.DNA的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一个新的与亲代相同的子代DNA的过程
2.半保留复制:一个双链DNA分子合成一个双链子代DNA分子,一条是新和成的一条是原来的。
3.冈崎片段:以5-3合成的不连续的片段
4.DNA合成所要的几种物质
DNA聚合酶
次要为酶三
DNA连接酶
连接冈崎片段
拓扑异构酶
消除正超螺旋
解旋酶
解开双链
单链结合蛋白
防止单练水解
引发酶
引物合成
5.环状DNA复制的方式:8型;滚环形;D型
6.原核与真核复制的区别
原核
真核
DNA合成时期
整个过程
间期的S期
起点数目
一个
多个
引物长度
10-16个
10个
冈崎片段长度
长
短
前导链、后随链的合成
酶三
聚合酶υ。聚合酶α
7.真核生物DNA复制依靠端粒与端粒酶。
8.DNA复制与转录的异同
l 两者均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的准绳,沿5-3方向合成与模板互补的新链
l
转录时只要一条链为模板;复制两条链作为模板;
l 转录起始不需要引物参与;复制需引物;
l 转录时DNA与RNA杂合双链是不稳定的;复制时,复制叉不断打开,不断向两侧延伸;
l 转录的底物是4种核糖核苷酸,配对关系是A-U,C-G;复制的底物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配对关系是A-T,C-G;
l 两种酶系不同:转录为RNA聚合酶;复制为DNA聚合酶;
l 复制时整条链进行,转录只发生在一部分区域
l 真核生物转录生成的初级产物需要加工
9.RNA聚合酶有核心酶与全酶组成:后者包括核心酶与亚基
10.终止子分为强终止子与弱终止子
11.
mRNA加工的方式
5端加帽
有助于mRNA穿过核膜进入胞质;
保护5端不被酶降解
翻译时供IF3和核糖体结合
3端加尾
添加mRNA的稳定性
有助于成熟的mRNA进入胞质
加强翻译效率
mRNA的剪接
12.翻译:从DNA到mRNA的核苷酸到多肽链上的氨基酸最初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13.遗传密码的特性
l 三联子密码
l 无逗号
l 不堆叠
l 通用性
l 兼并性
l 摆动
14.简并性: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
15.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起始
(2)延伸:分为三个阶段:进位,肽键合成,移位
(3)终止
16.TU-TS循环:EF-TU-GTP---氨基酰tRNA三元复合物进入核糖体,GTP被水解为GDP,EF-TU-GDP无活性从核糖体解离下来,在另一延伸因子EF-TS的作用下构成EF-TU-TS复合物,释放GDP,EF-TS被GTP取代构成EF-TU-GTP复合物,复合物再次被利用,协助下一个氨基酰进入A位。
17.中心法则的内容 (也可以文字表达)
DNA 复制
反转录
转录 蛋白质
翻译
RNA
复制
18.基因表达: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
19.操纵子:由调理基因、操纵基因、和有关生物活性的结构基因组成,结构基因陈列成簇,协同履行精巧的生命活动。
20.负调控:当调理蛋白缺乏时基因表达,反之关闭的过程
21.正调控:当调理蛋白存在时基因关闭,加入后基因表达开启的过程
第四章
1.染色体畸变:在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的条件下使染色体的某区段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基因的数目、位置与顺序
2.类型:缺失;反复;倒位;易位
3.缺失的类型:两头缺失;末端缺失;
4.缺失的表型与遗传效应:a.致死或出现异常
B.假显性或拟显性
5.反复:染色体多了本人的一段,构成反复环。
6.位置效应:一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它与邻近基因的位置关系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的现象
7.剂量效应:因基因数目的不同,表现出的不同表型差异现象
8.倒位类型:臂内倒位,臂间倒位;并且构成倒位圈。
9.缺失环、反复环与倒位圈的区别
缺失环发生在正常链上;反复环发生在异常链上;倒位圈是在区段合适的位置构成
10.易位的类型:相互易位;单向易位。
11.罗伯逊易位:两条非同源的端着丝点发生着丝点融合,从而构成一条中或者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12.易位的遗传与表型效应
l 改变正常的连锁群
l 位置效应
l 假连锁现象:(1)交互分离 配子可育
(2)相邻分离 配子不可育
1.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指染色体数目发生发生不正常的改变。
2. 整倍体:含有一个或若干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
3. 整倍体变异:整套染色体组的添加或减少。
4. 整倍体变异(符号表示):单倍体 n;二倍体 2n;三倍体 3n;四倍体 4n;
5. 非整倍体:细胞中含有不完整的染色体组的生物。
6. 非整倍体变异(符号表示):单体 (2n-1);双单体 (2n-1—1);缺体 2n-2;三体 2n+1;
双三体 2n+1+1;四体 2n+2;
7. 基因突变:基因水平上遗传物质可检测、能遗传的改变,不包括遗传重组(由理化因素引起的DNA分子的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8. 类型:(1)自发与诱发突变
(2)显性与隐形突变
(3) 正向与回复突变
9. 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l 多向性
l 可逆性
l 重演与平行性
l 突变的有利与无害性
10.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不同个体中位于同一座位的多个基因 基因型的品种
11. N(n+1)/2
12.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座位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13. 突变为何害大于利?
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们的遗传物质及基因调控下的代谢过程与环境都达到了相对平衡和高度的协调统一,一旦基因发生突变,往往便不可避免地形成整个代谢的过程破坏,从而变现为生活力降低,生育反常,极端的会形成当代致死。
14. 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代;移码突变
15. 转换:在碱基替代中,一个嘌呤被另一嘌呤替代的现象
16. 颠换:在碱基替代中,一个碱基被一个嘧啶或者一个嘧啶被一个碱基取代的现象
17. 碱基替代的遗传效应:(1)错义突变
(2)无义突变 构成终止密码子 UAA UAG UGA
(3)同义突变
17.突变抑制的途径:1.密码子的兼并性
2.基因内突变的抑制
3.基因间突变的抑制
18.DNA的修复方式 :(复制的修复) 1.DNA聚合酶的修复
2.错配修复系统
3.尿嘧啶糖基酶修复系统
(损伤的修复) 1.sos修复系统
2.二聚体糖基酶修复
3.光修复 4.暗修复 5.重组修复
19.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位点专注性重组;转座重组;
20.溶菌形态:ƛ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独立存在的形态
21.熔源形态:ƛ噬菌体通过重组作用整合进入宿主细菌染色体的特异位点
22.转座子的特点:(1)其末端有20-30bp的反向反复序列;
(2)转座子编码转座酶
23.转座的遗传效应:1转座引起插入效应
2引起插入位置产生新基因
3引起插入位置少数碱基对反复
4引起染色体畸变
5导致生物进化
第五章
1.性状: 生物表现出来的形状特征和生理特征得总称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基因型: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
4.表现型: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性状
5.基因座: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
6.测交:F1代杂合子与隐性纯合体亲本杂交,验证F1的遗传组成的方法
7.孟德尔自在组合遗传定律的意义
l 提示了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间的相互关系
l 不同对基因自在组合产生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生物出现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缘由
l 在杂交育种中,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组合两个亲本的优秀性状,培育新品种
l 预测测交后代中出现优秀性状组合的大致比例
8.实现自在组合的条件
² 二倍体完全显性
²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² 不同对基因无互作,一种基因,一种效应
² F1产生的配子比例相等,生活力相同,F2代个体成活率相同
² 实验群体足够大
9.不完全显性:介于亲本之间的表型
10.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后代的同一个体表现出来的显性
11.致死基因可发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12.基因互作的类型及其比例
ü 互补作用 9:7
ü 积加作用 9:6:1
ü 堆叠作用 15:1
ü 上位作用 显性上位 12:3:1 隐性上位 9:3:4
13.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在一起的倾向
14.交换率(重组率):重组型配字数占总数的百分比。 范围是0-50%
1
15.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的集合
16.基因定位:把染色体上的多种基因间的相互之间的陈列顺序确定下来又称染色体作图
17.作图的方法:两点测交 三点测交
三点测交的计算步骤:找出亲本性与双交换性;
确定两头位置基因
计算双单交换率
18. 干涉:染色体上某两个基因座的单交换减少,邻近基因座位单交换发生的可能性的现象
19. 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率除以理论双交换率
20. 干涉率=1-并发系数
1.性染色体的构型有哪些?
XY XO ZW ZO
21. 性反转:生物个体在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性别转变成另一个性别的现象
22.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23. 伴性遗传的特点:1正反交结果不同
2性状的分离比数在两性比例不一致
3有交叉遗传与个贷遗传
4出现假显性现象
24. 从性遗传:性状的表现受个体性别的影响,颠倒了性状的显隐性性状,控制从性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5. 限性性状:只在一个性别表现的性状。
26. 三种遗传的区别:(1)伴性遗传 正反交结果不同;从性遗传 正交结果相同;限性遗传 无固定的遗传模式;(2)伴性遗传 有交叉遗传与隔代遗传现象;从性遗传 基因一般位于常染色体上;限性遗传 有遗传基础无性状表现;(3)伴性遗传 出现假显性现象;限性遗传 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限性性状只在雄性个体表达;
第七章:数量遗传学基础
v 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
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如产蛋量、产奶量。
v 数量性状的特点:
v 变异的连续性
v 对环境的敏感性
v 分布正态性
v 多基因控制(无显隐性、效应可加性、微效性)
2.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区别
数量性状
多基因
正态分布
连续
大
群体
质量性状
单基因
二项分布
分散
小
个体和群体
3.数量性状表型值的剖分
v 表型值 P—个体表型值,G—基因型值,E—环境效应值,则:P=G+E。
v 群体均值 在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的表型值应以群体均值来表示,即:P=G
4.基因型值剖分 G=A+D+I
A—加性效应;D—显性效应;I—上位效应
5.通径系数:表示相关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个统计量
6.决定系数:表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决定程度
7.一自变量到依变量的通径系数的平方称为该自变量对依变量的决定系数。
8. 两自变量间相关系数与它们各自到依变量的通径系数乘积的2倍称为该两自变量共同对依变量的决定系数。决定系数的符号用d来表示,
9.通径系数的定理:(本人看书在178页,五个定理)
10. 通径链的追溯规则
A、进退准绳。一条通径链必需要“先退后进”。
B、换向准绳。
C、相关线准绳。
D.避免反复
11. 随机交配下亲属间的通径与相关
v 父子或母子,父女或母女 rxy=1/2
v 祖孙关系 与叔侄关系一样 rxy=1/4
v 半同胞关系 rxy=1/2×1/2=1/4
v 全同胞关系 rxy=1/2
12.反复力的概念 反复力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就是同一个体同一性状不同次生产记录的组内相关系数,它是以个体间方差为组间方差,以个体内方差为组内方差的组内相关系数
13.反复的用处:1.作为判断遗传力估计能否正确的参考。
2.确定性状需要度量的次数。反复力愈小,精确度随度量次数增长愈快,接近最大精确度所需的度量次数也愈多。
14.遗传力:广义:数量性状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狭义:数量性状基因型占育种值方差的比例
15. 遗传力的使用:(一)预估选择进展。子代群体均值与亲代群体均值之差称为遗传进展或选择反应,用△R表示:R=SH2
(二)确定繁育方法。遗传率高的性状宜采用本品种选育,对遗传率低的性状则宜采用杂交育种。
(三)确定选择方法。h2高者,采用个体表型选择效果好。h2低者采用家系或家系内选择。
(四)估计个体育种值。∵ h2=VA/VP
(五)制定选择指数。选种时往往需要同时选择多个性状,就需要制定一个综合选择指数,h2是选择指数制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遗传参数。
16.遗传相关(genetic correlation):指生物个体或性状育种值之间的相关程度。
17.遗传相关的类型:
亲属间的遗传相关:指有亲缘关系的两个体同一性状育种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用相关系数rA表示。
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指同一个体两个不同性状育种值之间的相关程度,也用相关系数(RA(XY)) 表示.
l 性状间相关缘由的剖分:
Ax rA RX AY RY
rE
hx ex hy ey
PX PY
r =hxhyrA+exeyrE
h2+e2=1 e=√1-h2
遗传相关的估计方法
(一)亲子协方差法
18.
性状
遗传相关
牛 产奶量与乳脂率(%)
-0.07~-0.67
产奶量与非脂干物质(%)
-0.02~-0.2
产奶量与泌乳速度
0.20~0.30
产奶量与前乳房泌乳率(%)
-0.20~0.90
产奶量与提高
0.30~0.70
产奶量与胸围
0~0.40
乳脂量与非脂干物质量
0.30~0.70
乳脂量与总蛋白质
0.40~0.70
绵羊 污毛量与净毛量
0.65~0.76
污毛量与毛从长度
-0.02~0.17
污毛量与体重
-0.10~-0.03
第九章 动物基因组学基础
1.遗传标记:指能够用以区分生物个体或群体极其特定基因并能稳定遗传的物质标记。
2.传统遗传标记(形状遗传标记、细胞遗传标记、生化遗传标记和免疫遗传标记)
分子遗传标记(RFLP、RAPD、AFLP、VNTR、SNP)。
3.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
4.串联反复序列标记(tandem repeated sequence,TRS)或可变串联反复序列(variable mumber trandem repeated sequence ,VNTR)
5.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 随机扩增多态DNA)
6.AFLP(am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
7.SNP(single nucleoide polymorphisms,单核苷酸多态)
8. 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育种中的使用
v 个体及亲缘关系的鉴定
v 种质资源的遗传评估、检测、保护和利用
v 基因定位与遗传图谱的构建:如猪的兰尼定受体基因(RYR1),酸肉基因(PRKAG3),影响产仔数的ESR和FSH基因,绵羊高繁衍率FecB位点等.
v 标记辅助选择
9. 动物的标记辅助选择使用
1 猪的应激基因检测;
2 猪的ESR基因与多仔 性状;
3 鸡的羽速、鹌鹑羽色 自别雌雄
4 矮小基因与矮小鸡
5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与肉牛生产
10.基因图谱描述了基因位点在染色体上的线性陈列及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
广义:包括物理图谱、遗传图谱、表达图谱和转录图谱。
狭义:物理图谱和遗传图谱
11.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在一个遗传位点上具有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出现频率皆高于1%)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在减数分裂事件中两个位点之间进行交换、重组的百分率,1%的重组率称为1cM)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物理图谱:物理图谱是指有关构成基因组的全部基因的陈列和间距的信息,它是通过原位杂交和体细胞杂交对构成基因组的DNA分子进行测定而绘制的。绘制物理图谱的目的是把有关基因的遗传信息及其在每条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线性而系统地陈列出来。1cM大致相当于1×106~3×106bp的DNA.
12.杂合度(H):表示该群体中杂合子个体比例
13.多态信息含量(PIC):值给出在平衡群体及随机交配的情况下,根据后代遗传标记,判断出来自父亲遗传标记的交配类型占所有交配类型的比例。
14.摩尔根图距函数 X=θ( θ 为重组率)
Haldane图距函数(当基因位点间有多重交换时)
Kosambi图距函数(边际干扰)
Karlin图距函数(两位点间有N次交换)
15.似然的概念:指特定观测表型出现的可能性。假定有A和a一对等位基因,A对a为显性,人群中有3种基因型AA、Aa和aa,2种表型A_和aa(如白化),一对夫妇基因型为Aa,则其后代表型正常的概率为3/4,白化的概率为1/4。如果这对夫妇有3个孩子,前两个孩子表型正常,第三个孩子为白化,出现这种表型的总概率(即似然率)为(3/4)(3/4)(1/4)=9/64
16.物理图谱:用细胞核遗传分子学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细胞杂交与基因标记的方法来构建的图谱。
17.选择定位:是通过特定的培养基选择杂种细胞来进行定位的方法。
易位定位和缺失定位的原理基本相同,当杂种细胞丢失了易位染色体和缺失染色体后,分析杂种细胞能够表达的基因及不能表达的情况来判断该基因可能位于的染色体。
第六章 群体遗传学基础
1.群体:一个亚种,一个变种,一个品种或一个其他同种生物类群的所有成员的总和。
2.孟德尔群体: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并由有性交配个体所组成的繁衍群体
3.基因库:一个孟德尔群体所包含的所有个体拥有的基因的总数
4.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
1) 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世代不变
2) 任何一个大群体中,无论基因频率如何,只需经过一代交配,一对常染色体基因型不变
3) 在平衡群体中,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关系有:D=P2 H=2Pq R=q2
5.遗传平衡群体成立的条件
1) 必须为大群体
2) 随机交配
3) 无迁移现象
4) 无突变
5) 无选择包括人工和自然选择
6.使用:育种上 通过选择改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从根本上打破旧平衡建立新平衡,以达到提高畜群质量的目的;
家畜保种上 克服突变、迁移及遗传漂变的影响,保持现有品种或品系的基因一直处于平衡形态
7.影响遗传平衡定律的因素
1) 突变
2) 选择 淘汰率:某一基因型个体在下一代淘汰的个体数占后代总数的比率
顺应度:在选择中某一基因型个体在下一代平均保留后代的比率
3) 遗传漂变:由于样本机误形成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可发生于任何群体中。
4) 迁移
8.同质交配:表型类似或相同的个体间的交配
9.异质交配:不同表型个体间的交配
第十章 非孟德尔遗传
2.非孟德尔遗传包括:母体效应,剂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迹,核外遗传
3.母体效应:子体的遗传物质来自母方,但其表型不受本身基因型作用,与母体基因型相同,表型不同
4.母体效应的特点:本人的基因型推迟一代表达;子一代表型受母体基因型的影响,表型不与母体相同,不按本人的基因型发育,而按母本的基因型。
5.巴氏小体:将XX个体中失活的那条染色体命名为巴氏小体
6.剂量补偿效应:在哺乳动物中,只要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雌雄动物之间虽然X染色体的数量不同,但X染色体上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
7.莱昂假说的要点
① 巴氏小体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失活的过程称为莱昂化
② 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③ 在哺乳动物中,雌雄个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中有一个在受精后失活
④ 在失活后,失活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断失活
⑤ 在生殖细胞构成后,失活的染色体复活
7.X染色体失活的三步:起始;扩散;维持
8.基因组印迹:源自双亲的两个等位基因,在遗传后代时一方不表达或很少表达,依靠单亲的性状传递某种遗传性状的现象
8.印迹的特点
1) 正反交结果不一致
2) 印迹即为抑制,母本印迹父本表达;父本印迹母本表达
3) 印迹可发生在一个基因上,一条染色体区段上,整条染色体上甚至全部来源的单条染色体
10.印迹的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重建阶段
11.核外遗传的特点:子代获得母体基因,表现与母体相同的性状
12.核外遗传:研究的是细胞核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及遗传信息传递的知识体系
13.核外基因遗传的特征:a.无组织特异性
B.为多拷贝基因组
C.结构一般为共价,闭合,环状分子,分子量小
D.呈现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
第十一章
1.基因工程是指在分子水平上采取工程建设方式,按照事后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实验室技术
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后者获得新遗传性状的一门技术。
2.基因操作中的工具酶: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缝纫机-连接酶;复印机- DNA聚合酶、逆转录酶
3.基因工程的内容:目的基因的获得;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成重组DNA分子;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筛选重组克隆 ;基因表达与产物分离
4.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具有专注切割位点的脱氧核糖核酸水解酶。
5.限制性内切酶分类
类别
反应必须因子
专注性
活性
I型
S-腺苷基蛋氨酸,ATP,Mg2+
识别部位和切点不同,无特定切割位点
内切
甲基化
II型
Mg2+
特定识别、特定切割、切点在识别序列内部
只要限制酶活性
III型
ATP,Mg2+
特定识别,切割随机,切点在识别序列一侧一定距离(3,端7-26bp)
内切
甲基化
6. II 型限制性内切酶的特性
1)II型限制酶的识别特异性
回文识别序列
II型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大多是具有双重对称结构,或称回文序列 (Palindromic Sequence)
2)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其长度一般为4-8个核苷酸。
3)具有特定的酶切位点和酶切末端。切割方式有两种:平头末端;粘性末端
7载体:.将外源 DNA 或基因携带入宿主细胞(host cell)的工具称为载体。
8.基因工程载体的分类:(1)质粒载体(2)噬菌体载体(3)病毒载体(4)人工构建 合载 体
9.理想质粒载体的基本要求:1)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复制。(2)具有一种或多种限制酶的单一切割位点,并在此位点插入外源DNA片段。(3)分子量尽量小。(4)应包含一个可供选择的标记基因,这个基因中间可插入一段外源DNA 而失活,导致表型改变。(5)还应包含一个标记基因(性状),以区别转化细胞和未转化细胞。
10.一般质粒的性质:质粒的复制;质粒的拷贝;质粒的不相容性;质粒的宿主范围;转移性;遗传标记;
11. 两个质粒在同一宿主中不能共存的现象称质粒的不相容性,它是指在第二个质粒导入后,在不涉及 DNA 限制系统时出现的现象。
12.质粒的类型:松驰型质粒: 分子量较小,不具传递能力,复制不需要质粒编码的功能蛋白,完全依赖于宿主提供的半衰期较长的酶(如DNA聚合酶Ⅰ、Ⅲ,依赖于DNA和RNA聚合酶等)来进行。
严紧型质粒: 复制要求同时表达一个由质粒编码的蛋白质。多半是一些具有本身传递能力的质粒,分子量较大,其DNA复制与宿主染色体复制相偶联。
13.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PCR法;分离;化学合成
14.PCR与大肠杆菌复制不同之处
类别
大肠杆菌复制
PCR
引物
RNA
单链DNA
聚合酶
DNA聚合酶3
TaqDNA聚合酶
解链方式
拓扑异构酶、解旋酶、SSBP共同完成
热变性
温度
37度
变性、退火、延伸
校对功能
DNA聚合酶3、DNA聚合酶1
无校对功能的酶,容易引入突变
循环
一个生命周期一次
循环进行,30个循环(2-3h)
15.克隆单个的目的基因或DNA序列,构成cDNA文库(cDNA library) 。
克隆某一生物体的所有基因,构成基因组文库(Genomic library) 。
克隆基因片段构成表达文库(expression library) 。
16.cDNA文库: cDNA片断的集合称为cDNA文库(cDNA library)。
17.从生物组织细胞提取出全部DNA ,用物理方法或酶法将DNA降解成预期大小的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与适当的载体连接,转入受体细菌或细胞,这样每一个细菌或细胞接受了含有一个基因组DNA片段与载体连接的重组DNA分子,而且可以繁衍扩增,许多细胞一起组成一个含有基因组各DNA片段克隆的集合体,就称为基因组DNA文库。
18.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的方法:粘性末端连接法;人工接头连接;平末端连接法;同聚物加尾连接
19.核酸分子鉴定法:(基于碱基互补配对) Southern杂交 DNA片段Northern杂交
RNA原位杂交
20.转基因: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动物:是指以实验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21.转基因的方法: 1、显微注射法:将DNA注射到胚胎的细胞核内,再把注射过DNA的胚胎移植到动物体内,使之发育成正常的幼仔。
2、体细胞核移植方法:先在体外培养的体细胞中进行基因导入并筛选。然后将带转基因体细胞移植到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生产重构胚胎。3.逆转录病毒感染法:最早用来得到转基因小鼠的方法,利用逆转录载体将遗传信息以RNA分子的方式,在逆转录整合酶和逆转录基因组末端的特异性核酸序列的作用下,反转录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去,最终得到转基因小鼠。
4.胚胎干细胞法:将转染的胚胎干细胞注射入受体囊胚腔,可参与嵌合体的构成,将来出生的动物的生殖系统就有可能整合上外源基因,通过杂交繁育得到纯合目的基因的个体,即为转基因动物。
22.细胞核移植得到的个体都叫做克隆。
23.动物克隆:不经过受精过程而获得动物新个体的方法
24.克隆动物:不经过生殖细胞而直接由体细胞获得新的动物个体
上一篇:浅谈爱情剧时代的文坛与戏曲的关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