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好的营商环境,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杭州是6个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之一,今年初推出153项改革事项,以期率先建成便利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浙江旧事客户端联合杭州市发改委推出《浙里优商 杭州有招》栏目,聚焦营商环境创新试点阶段性成果,及其带来的营商环境提升。敬请关注。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杭州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助推市场主体持续参与竞争、积极创新创造。
为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健全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体系等各项举措,正在杭州不断推进。
建立“云平台”
知识产权纠纷按下调解“快捷键”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但在实践中,知识产权侵权存在取证难、诉讼时间长等难题。
构成纷流程,按下了纠纷化解的“快捷键”。
在杭州开办玩具厂的李先生发现,本人设计的玩具在未经授权情况下在网上售卖。联系不上网店店主的情况下,李先生通过“云平台”在线提交了调解申请。
“云平台”受理后,通过“智能分案”功能,为李先生分配了一名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调解员。该调解员了解情况后,在线联系网店店主,并推荐法律专家向该店主释法说理。最终,经过多次视频和电话调解,当事双方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并在线签署调解协议,赔偿金额及时履行到位。
互联网调解只是该“云平台”的一项功能。它能提供互联网调解、电子送达、失联修复、电子签章签名、文书自动生成、在线司法确认申请等全流程线上服务。
截至今年7月底,“云平台”已接收调解案件17072件,涉案金额近22.5亿元人民币,案件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调解完结14380件。
升级“共享法庭”
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基层
除了知识产权和国际商事纠纷外,更多的涉企矛盾纠纷如何化解?
杭州的关键一招是迭代升级“共享法庭”。这也是杭州健全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的重要举措。
“共享法庭”发端于杭州临安上田的“微法庭”,不增编、不建房,以“一根网线、一块屏”为标准配置,将调解指点、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管理等司法服务的载体和触角延伸至最基层。
比如,黄先生向杭州某小区业委会租赁了一处小区运营性物业用房,用于企业运营,但运营情况不佳,无力领取租金;业委会就将场地租给了第三方,黄先生得知后,不同意第三方进场装修,三方为此闹得不可开交。
该小区所在社区的“共享法庭”邀请联络法官、社区党委书记和社区意愿者一起对三方进行调解。联络法官对各方存在的法律风险释明法理,社区党委书记和意愿者则向业委会和黄先生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不当之处,最终促使三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据引见逐渐实现村(居)民自治、社会调解、司法管理良性互动,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管理共同体。
截至今年7月底,杭州地区共迭代升级“共享法庭”3495个,指点调解3.5万余件次,化解矛盾纠纷2.7万余件,开展网上立案、在线诉讼、协助执行等2.7万余件,组织普法宣讲、调解培训、法律征询服务185万余人次。
与此同时,今年1至7月,杭州一审民商事收案数7.7万余件,同比下降10.48%,降幅居浙江省前列。
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为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杭州正加快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水平,构建营商环境建设“1+N”执法规范体系,持续优化地区营商环境。
这个“1”,就是紧扣杭州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契机,制定出台《杭州市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成立全市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小组,统筹推进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工作。
这个“N”,涵盖了加强行政指点、编制“企业合规指点清单”、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柔性执法”新模式等多项举措。
据引见,为便于企业快速、简明、精确地排查行政处罚风险点,熟悉与企业生产运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杭州市司法局牵头召开“企业合规指点清单”编制工作座谈会,组织行政机关针对监管中的“高频”违法行为编制企业合规指点清单,协助企业强化行为合规意识,减少生产运营活动中的投机和侥幸心理,无效预防和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近期,杭州市司法局联合市场监管局等五部门出台了杭州市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强制清单(第一批),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
这是全省首份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强制清单,明确对食品外包装、广告发布、互联网运营服务等方面存在的14种轻微违法行为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此外,杭州还探索“观察期”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等市场主体设置“观察期”,实行首违从轻、轻微免罚,以行政提示、行政建议、行政约谈等柔性监管方式为主,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诚信守法运营。
杭州市司法局有关担任人表示,行政执法水平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成本和市场主体的决心,按照善治的思想来端正行政执法理念,运用良法善治提高行政执法效能,通过依法行政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将会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