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闹市净土,免费参拜,断凡尘!香客:这是寺庙最本真的风骨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如今,各类世间艰苦,将你我压的毫无出头之日。心中渴求世间多一处净土,可令极苦之人生出一丝丝希望与信心

无论有什么样的人间苦难,我们总希望外在有一方神佛能够来此相助,以此寄托心中的那一盏明灯。我们随即出入清净寺庙,烧香拜佛,无论是出于信仰,还是想要求佛菩萨帮我们处理什么。至多,寺庙还能令我们本来混乱不堪的内心,稍稍安定,有了安置之处。

却没想到,横亘在佛菩萨与众生间的那最初一步之遥,竟是那一根根天价香火。人们焦头烂额,耗费财力,只为与佛菩萨能走的更近一步。香火就这样成了与佛菩萨链接的契机。

好似香火越旺,心中的渴求才能令佛祖听的更清楚吧。

而没有财力的,或许,唯有心中那一句句阿弥陀佛,成了最初的善缘,或许隐隐间能够中转佛国。

如此一来,人们有了评判:寺庙或许不再是净土,成了香火买卖的人世间。世俗精神需求的新天地。

我们不去评判如此的部分乱象,寺庙需要运营修缮,购买香火,无可厚非。你情我愿,接受即可。

然而,世间却有这么一间寺院,地处闹市,人来人往,如此地段,更是香火旺盛。人们都说:“这寺庙挣的香火钱,定是盆满钵满了。”

殊不知,踏入寺庙之时,一番戒律规则,竟令所有人不敢相信,心生赞赏。寥寥一言,道尽风骨:“寺庙香火,参拜,一律免费,自行取用,阿弥陀佛。”

它本可在这闹市中得万千香火,却选择一分不收,实为不解。

寺庙往后一系列修行之举,更引得芸芸众生顶礼赞赏

“这才是寺庙最本真的样子,是为最清净之庙。”

而我想说,它更示现了最本真的修行之道,可谓万般殊胜。

这间寺庙即是成都文殊院。

它地处成都中心区域,地处喧嚣之境。一门之隔,一边是无尽凡尘,一边是庄严清净。

话不多说,接下来,让我们走入这闹市中的清净寺庙,了悟它向众生示现的铮铮风骨。

千余年之前,隋大业年间,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圣尼”信相修建寺院,称信相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又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在此期间,千余百年,历经朝代变迁,灭佛运动。最终保存至今,秉承千百余年佛性风骨。

自此,文殊院也成了中国佛教中保存最完整的寺院之一。

历经千余年洗礼,如今在这人世繁华之处普度众生。在我看来,它早已不是一间寺庙,却如一位穿越千年的高僧,乍现千年累积的柔和佛性,在此继续修行,将清净之心带给每一位前来参拜的香客。

或许,这千年历练,令它看尽了人生疾苦,无常之苦。才得以秉承这最本真的祖训。就如寺中禅僧所言。

“佛本度众生离苦得乐,哪有令众生散钱财,为求离苦的道理。”

或许这也是这一方禅僧最本真的修行之道吧。

寺中禅僧,铮铮风骨,一番修行之法,也令众生顶礼赞赏

每日参禅礼佛,讲经说法,喃喃佛音,在寺中缭绕,不绝于耳,袅袅佛香,令人心旷神怡,心生清净。

寺院占地20余万平方米,寺中各庭院,庙堂层次分明,承载古代佛教规制,犹如戒律,整洁庄严。

而禅僧们更是秉持戒律,以度众生为独一己任,度众生免去无常之苦为冀望。不曾懒惰

好似这寺庙早已与寺中禅僧融为一体。难怪,连完全不信佛的游客来此,竟皆会被眼前之境,心生溢美。

“走出寺庙,万千繁杂来困扰,走入寺庙,竟能立刻心生安宁,实在奇妙。”

这一门之隔,恍如天地变换。这身处喧嚣之庙,却犹如超然之境,将人世困苦隔绝。

或许,这也示现了最本真的修行之道。不再清净中安心,需在繁华尘世间悟道,这即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不只如此,每一段时间,寺庙更会免费向众生施与粥饭。秉承弘法利生的道愿。度天下极苦之人心生温良。

这即是文殊院的不凡风貌。

当我们走出文殊院,远远望去,看着这庄严的庙堂。难免心生联想。

这庙宇,就如一位高僧老和尚,在此入定,以清净之法,创一方净土。或许,它还会坐上下一个千百年,继续度化众生吧。

对此寺庙,您又有什么看法呢?您又去过哪些令你心生安宁的寺庙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