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倪瓒《秋亭嘉树图》:半江烟雨隔远山,空亭无人断凡尘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呼唤。当身边的微风悄悄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30年前,费翔的一首《故乡的云》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传唱,连同费翔那张俊朗的面容,深深印入了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对于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一直是内心中最温柔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出生的一拨人来说,更是如此。时间回到至正十三年(1353),倪云林开始了他20年的晚年漂泊生涯。这一时期的云林,绘画艺术渐入臻境,创作了包含《秋亭嘉树图》、《松林亭子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怪石丛篁图》、《汀树遥岑图》、《江上秋色图》等众多影响明清文人画的作品。

世人读云林,常常会觉得有一种孤寂感跃上心头。余读云林,除了孤寂,还有一份思乡之情。在彼时的农耕社会结构之中,人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宗族,依附于朋友乡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一生心存高洁的老头,长子早亡,次子不孝,又逢妻亡,孤苦无依,四处漂泊流浪,他的心境是何其悲凉,何其孤单,何其寂寞。

《清閟阁遗稿》中有一首云林晚年作的诗,“野棠花落过清明,春事匆匆梦里惊。依棹幽吟沙际路,半江烟雨暮潮生。”云林不只是伟大的画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这首清明诗,情感充沛,用字考究,一个“惊”字,恰好表达了他对远方故乡刻骨铭心的四年和期盼。然而,这种思念终归是思念。在他漂泊的二十年中,除了偶尔回到故乡无锡,其他大多时间都是在太湖一带四处流浪,偶尔也会寄宿朋友家。《秋亭嘉树图》从题诗以及用笔上看,可以确信是云林晚年漂泊旅途中的作品。

倪瓒《秋亭嘉树图》

一、《秋亭嘉树图》:人生等寄客,漫认他乡是故乡

“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风雨萧条晚作凉,两株嘉树近当窗。结庐人境无来辙,寓迹醉乡真乐邦。南渚残云宿虚牖,西山青影落秋江。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冲烟白鹤双。瓒。”通过题诗来看,确信是云林寄宿朋友处所做的赠作。云林的赠作很多,对于身无一物的云林而言,晚年漂泊,偶尔寄宿朋友家,也唯有诗画可作赠礼了。

题诗部分的墨色很淡,看得出来是就着作画时所用的淡墨来题诗。云林的“淡”可以说是一种“云林模式”。“淡墨”营建了一种迷蒙感,山是淡的,也是迷蒙的;水是淡的,也是迷蒙的,树是淡的,也是迷蒙的。远方同样是淡到只是一种墨色的感觉。古人常常将“淡”和“雅”连在一起,云林的“淡”不是空无一物,而是须弥山顶上的众香界。

作品依旧采用了云林最具代表性的“一河两岸式”构图。就图像本身而言,这幅《秋亭嘉树图》与创作于1372年的一幅代表性作品《容膝斋图》极为类似。我们可以说,云林的绘画逸趣从来就不在于内容较为“单一”的图像本身,而在于他通过绘画来呈现的生命思考。在许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遭到云林所蒙受的生命窘境,以及他通过这种幽寂的图像言语追求窘境的解脱。

倪瓒《秋亭嘉树图》局部1

近景处,几株挺拔却又显得十分“消瘦”的树,树叶稀疏,有些枝头叶已落尽。这正好点出了正是秋季。这几株树高大得已是比例严重失调。这种失调的树在云林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也许云林对林木本身就有一种特别的偏好,好像其号“云林”中所带有“林”字一般,已经成为了本人的独特符号。云林笔下的树鲜有浓荫盖天,多数时候,在宽阔的河岸,显得有些萧寂,隔江望山,一林一山,似在彼此呼唤。这几株树,就好像晚年的云林。在旷野中,在江波之畔,在空亭之侧,守望着一个无法企及的远山。但是,云林的树却一直是挺拔的,是倔强的,是清高的,是有精神气的。纵然在天地之间无所依靠,也依旧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云林,一个在精神上有洁癖的云林。

江畔平地上,一间空亭孤零零地“摆”在树石左侧。“空亭”俨然已经成为了云林绘画的一种独特言语现实上,晚期的云林作品中并没有固化的空亭。其晚期的一幅《水竹居图》中,尚有房舍几间,而另一幅今已失传的《东冈草亭图》中,据张丑记载,“右画草亭,中作人物二”,在云林的作品中出现人物,这是其后期作品中不存在的。1345年创作完成的《六君子图》可看作是云林作品成熟的标志,但是,这幅作品中并没有亭子。直到1354年《松林亭子图》中亭子才基本固化下来了。

坡岸向远处的水面延伸,如果只看这一部分,延伸的部分也可以构成远山的效果。这是云林后期作品中一种非常奇怪的视觉效果。两头部分则是宽阔的江面,一无所物,没有常见的渔父、舟楫、旅人。两头左侧部分只用淡墨轻扫出来的沙洲。沙洲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衡了画面两头大片的空白区域。在云林的某些作品中,这种平衡,往往采用题诗的方式

倪瓒《秋亭嘉树图》局部2

画面上方,是云林的“远山”。远山以折带皴画之,山体的外形轮廓还不够“圆满”,这与《容膝斋图》中的圆融远山不同。《秋亭嘉树图》的远山显得更高,更险绝,也愈加硬朗。而《容膝斋图》的远山则安稳得多,也秀润得多。而这似乎是云林在表达某种情绪使然。我们看到代表着其风格成熟标志的《六君子图》中的远山,和后期的远山风格较为统一。故而,可以判断的是《秋亭嘉树图》中的远山,并非是在于风格的实验,而是表达本人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云林,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对于家乡却仍旧有着羁绊。他何尝不想回到故乡,何尝不想回到本人的清閟阁。只是,他回去不去了。那些山体上的棱角,正预示着故乡所蒙受的动荡。彼时的江南地区成为了朝廷征收赋税的重点区域,江南贡献了全部赋税的95%,许多地主苦不堪言。也正因而,云林才变卖了本人的家产土地。

整幅作品,用墨极淡。从而也让整幅作品有了一种格外的清冷孤寂之感。脱去色相之后的云林,只以淡墨来思考。这也是晚年的云林思考生命的基本方式。

倪瓒《秋亭嘉树图》局部3

二、空亭无人境,不作人间梦

对于云林作品中的空亭,以及为什么没有人,历来说法很多。一种普遍 观点认为是云林在向统治者表达不满,就好像后来的八大山人笔下翻着白眼的鱼一样。显然,空亭对于云林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什么是“亭”?“亭”同“停”。我们在登山的时候,常常会在山腰看到亭子,亭子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们记得停下脚步看看旅途中的风景。对于行旅之人来说,旅途中遇到一座亭子内心中会有一股莫名的安定之感。

晚年漂泊的云林,对于“行旅”的理解或许愈加深刻。正因为他就是一位漂泊者,所以,他愈加懂得停下来的意义。他也希望通过“停”能够让本人更好的“行”。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过客,最终生命都将归于尘土,归于风雨,归于草木。既是过客,又何必执着于“行”呢。我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在匆匆地路上,匆匆地悲喜,匆匆地苦笑。匆匆的生命,最终只徒留一个匆匆的背影,最初匆匆地消失在云天江水之中。

于是,我们何不停下来,何不坐下来,何不静静地看一眼我们身边的,或者我们身后的风景。此刻,夕阳无限好。远山的风声,呼唤着此岸的嘉树。寂寞的空亭,等待着和我们一样的旅人。对于一生有着洁癖的云林来说,一个无人之境也是一个纯洁干净的世界。他不希望本人的画面中出现诸如品茗、焚香、读书、吟月这样的内容,这对于云林这样的精神洁癖者来说,便是俗气得不行的。他所要的,正是一个无人的空亭世界。《秋亭嘉树图》中的空亭,同样表达了这样的生命思考。

倪瓒《秋亭嘉树图》局部4

三、故乡,心底温柔的一抹山水

漂泊中的云林,何尝不思念着本人的故乡。他的远山便是故乡。在河水的彼岸,远山是朦胧的。而宽阔的江面上,竟无摆渡人,此岸人,又如何能过得去?看着这苍茫孤寂的世界,空无一人,一座空亭,几株孤寂的树,冷冷清清。漂泊的生命,总会寻觅一处空亭,正好与“远山”相对,既渡不了河,便隔江望乡。选择了漂泊的云林,并未放弃对永久的追求。生命的原乡,一直是云林漂泊生涯中的羁绊。

倪瓒《秋亭嘉树图》局部5

故乡的山和水,时常在我的梦中。近二十年里,我每年只在清明回乡一次。每次回乡,总是感觉到陌生。有时,会特地去一些儿时常常玩耍的地方,那些是我们梦中故乡。学校后面的小草地,村子后面的小树林,小树林后面的大片的农田以及横穿农田的一条小港。沿着小港走上二十来分钟,便是一条河面十来米宽的河流。河岸两旁,是缓坡草地,成排的柳树一眼看不到尽头,还有每年秋季空气中桂花的芬芳。而今,回乡看到的确是另一番容貌。但是,无论时间如何流转,我的远山,依旧是那片分发着桂花香的土地。

故乡,对于倪云林来说,是他心底最温柔的一抹山水;故乡,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那温柔的一抹山水。

倪瓒《六君子图》

倪瓒《容膝斋图》

倪瓒《梧竹秀石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