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分享/编
在隋唐盛世,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发展。隋末与晚唐,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曾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的大动荡。政治越黑暗,社会弊端暴露得越充分,社会政治批判思想也就越深刻。反思和批判是为了铲除社会弊端的救世之道,所以又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构思。
步辇图:松赞干布向唐太宗请婚
《无能子》是晚唐无名氏的著作,据考证,大约成书于887年前后。作者曾入仕为官,后来避乱遁世,湮姓埋名,是一个淡泊名利、愤世嫉俗的老庄传人。
晚唐遗风
《无能子》的核心是: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为基础,抨击等级名分、伦礼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的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除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臣无君;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走向了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的极端。
无能子认为圣人是人类社会的罪人。
【1】圣人罪过之一:
以“强名”(出自“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转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区别万物,把不平等强加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圣人硬性区别人与虫,“强名之曰人”,将万物置于人的主宰之下,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圣人又强行分辨“夫妇之别,父子兄弟之序”,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圣人强行破坏“无尊无卑”的社会关系,区分人类的贵贱等差,“强建之,乃君乃臣。”“名一为君,名众为臣”,这就建立了“一可役众,众不得凌一”的君主制度。“于是有君臣之分,尊卑之节”,进而有了“贵贱之等”、“贫富之差”。
【2】圣人罪过之二:
宣扬纲常名教,捉弄人心,离间世人。圣人强调血亲关系和父慈子孝,使人们有亲疏之别,不能平等对待一切人。这不只会离间父子,还会使得人变得虚伪。
【3】圣人罪过之三:
倡议乱世,开启了人类的物欲和争心。圣人区别贵贱上下,“既而贱慕贵,贫慕富,而人之争心生焉”。“争则夺,夺则乱”。圣人为了抑制抢夺,“立仁义忠信之教、礼乐之章以拘之”,这又开启了荣辱是非之心,使“人情繁而怠,怠而诈,诈而益乱”。
孟子
【4】圣人罪过之四:
以严酷的通知形成了广大民众的疾苦。圣人为了治乱世,弭纷争,“不得已乃设刑法与兵以制之”,从而导致“覆灭亡国之祸,绵绵不绝,生民困贫夭折之苦,漫漫不止”。总之,圣人“强分贵贱尊卑以激其争,强为仁义礼乐以倾其真,强行刑法征伐以残其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合理和无限的痛苦。圣人创制度,立纲常,行教化,施刑政,开启祸端,摧残人性,使人类社会离万类天然平等的理想越来越远。
韩非子(明刊本)
无能子的社会批判思想是相当深刻的。人们歌颂制礼作乐的圣人,艳羡穷奢极欲的帝王,敬畏不可侵犯的王权,企盼圣明仁慈的君主。无能子却独排众议,斥之以罪过,投之以轻蔑,将圣人和帝王列为人类社会的罪人。人们纷纷把君臣父子名分、忠孝节义观念、贵贱尊卑之别奉为天经地义,视人类纪纲,从尊君王、明等分、立纲常中去寻求解救乱世的灵丹妙药。无能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君主制度、等级名分、伦理纲常斥为智者愚民、强者凌弱的产物、方术,是人类种种不平等的根源。它从万类天然平等观点出发,否定了宗法制、等级制和君主制的合理性,把汉魏以来道家流派中的社会批判思想向前发展了一步。
【注】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 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