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在我国古籍上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敬讳、憎讳、忌讳。
一、敬讳:
“敬讳”:出于敬重而不敢直呼尊长名字。例如:
1 秦始皇姓嬴名政,为避名讳,故谓正月为端月。始皇之父,秦庄襄王之名曰子楚,秦人讳言楚,谓楚为荆。按:《吕氏春秋·因初》:“周昭王亲将征荆。”高诱注:“荆,楚也。秦庄襄王讳楚,避之曰荆。”《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之“端月”注,司马贞索引曰:“秦讳正,谓之端。”
2 《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前儒将第二个“丘”字之音,读作“某”,乃是不敢直呼至圣先师名讳。按:《至耿直记》:“子孙读经史,凡云孔丘者,则读作某。”而雍正三年,清廷且令天下“丘”姓易字为“邱”。
3 《汉书·艺文志》:“孙卿子三十三篇。名况,赵人。”颜师古注:“本曰荀卿,避宣帝(刘询)讳,故曰孙。”显然,《荀子》一书作者是荀况,而非孙卿。
4 汉武帝姓刘名彻,为避名讳,史记、汉书具称“蒯彻”为“蒯通”。
5 西晋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昭陵郡为邵陵(今湖南省邵阳市)。改称汉代的王昭君为明君或明妃。所以,宋代王安石写的〈明妃曲〉,实际上是〈昭君曲〉。
6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有句曰:“怨不在大,
7 柳宗元所撰之〈段太尉逸事状〉,其文中有“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句。“人”字本当写作“民”,为避唐太宗之讳,改之;而“理”本当写作“治”,为避唐高宗李治名讳,也一并改字。此外,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句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实际上是指“民风”,同出一理。
8 因为父亲名“晋肃”,音近进士,唐代诗人李贺必须避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致使终身不得志。导致韩愈激于公愤,作〈讳辩〉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二、憎讳:
“憎讳”:出于厌恶、憎恶心理而不愿以其名或姓称物。例如:
一、唐肃宗憎恶安禄山,讳言“安”字,见“安”字则改易之。按:《郡县名》:“至德元年,改安化郡为顺化。”又,《旧唐书·肃宗纪》:“至德二载十一月云:『公省门带“安”字者改之』。”
二、沈德符《野获编》:“南宋渡后,人主书金字具作今,盖与完颜世仇,不欲称其国号也。”
三、《二十二史札记》:“王莽以单于囊之牙斯不顺,故名匈奴单于为降奴单于。…隋杨元感反,伏诛,隋炀帝改其姓为枭氏。…契丹首领李尽忠及孙万荣反,武则天遣兵讨伐,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突厥默啜入寇,武后改其名曰斩啜。骨咄禄入寇,武后亦改其名为不卒禄。”
四、清儒钱林《文献征存录》:“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五、《天启实录》所收袁崇焕奏折,其文称“努尔哈赤”(清太祖)为“奴儿哈赤”。
六、杨英《从征实录》于永历十五年四月初一日条下曰:“赤崁城(※崁为嵌之误书)夷长猫难实叮发炮击我营盘。”猫难实叮系当日普罗民遮城(※今台南市赤嵌楼)荷兰守将Valentyn,猫难实叮之译名甚为不雅,为憎讳之笔;如前述例五。
七、明进士黄道周抗清入狱,二臣洪承畴前往探监。黄氏撰联云:“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此嵌名联耻呼叛臣之名,以洪成仇称之。
八、《清史稿·世宗本纪》:“四年正月丁酉,宣诏罪行皇九弟胤禟。戊戌,集廷臣宣诏罪行皇八弟胤禩,拘禁宗人府,敕令易名名曰阿其那。…五月乙巳,改胤禟名为塞思黑。”:按:在满州话,“阿其那”语意为“狗”,“塞思黑”则为“猪”。
三、忌讳:
“忌讳”:出于迷信、畏忌心理,讳言善良不吉的字眼或音节。例如:
一、《元典章》:“称贺表章,元禁字样太繁,今拟除全用御名庙讳不考外,显然善良字样,理宜回避。”据上述条陈可知,元代奏章须避免善良字眼。
二、《明开创历记》:“明太祖生性多疑,每虑人侮己。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作贺表,其词有云:『光天之下』;又云:『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上览之大怒曰:『腐儒敢如此侮我耶!光者,僧也;以我从释也。光则摩髪之谓也,则字声近贼字。』…罪生不敬,命收斩之。”
三、明人陆容《寂园杂记》中说:“舟行讳住、讳翻,吴中以筯为筷,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
四、人忌言死,《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所谓“山陵崩”者,讳言赵太后死亡之词。高诱对此注曰:“崩喻死也。”
五、为讨口彩,《广州市志》记载:“粤人呼猪舌为猪利,以舌音近蚀;又称历书为通胜,干杯为饮胜。(“输”与“干”不吉利)”又,“四”音近“死”,故今茶楼饭馆店东见顾客四人登门,则言“三加一”位,此亦口讨吉利避凶之词。
六、台湾民俗中,送礼最忌馈赠梨、伞、鞋、草席、钟、扇、巾帕诸物。《瑞芳镇志》:“不可送钟,因与『送终』同音,不吉利。”又说:以巾、扇、刀剪赠人,有断根、分散、一刀两断之意,会与被赠者永诀,乃是民间禁忌。其实,梨代表“分离”、伞意谓“分散”、鞋意谓“远别”、草席意谓“裹尸”,也非吉祥讨喜之礼。
七、飞行员禁忌,不食用“醉鸡”,因为“醉鸡”谐音“坠机”;飞行前禁止拍照,返航后才能留影,以免变成拍“遗照”。
避讳之法,大体有改字、空字、缺笔、改读四种。
一、改字:
(1)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遂书榜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按:今传谚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源于此。
(2)李时珍《本草纲目》廿七卷:“薯蓣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
(3)顾炎武《日知录》:“崇正三年礼部奉旨颁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庙讳,正依唐人之式,唯今上御名亦须回避,盖唐宋亦皆如此,然只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与亲王所同则不讳。”
(4)正定县的前世今生
西汉第五位皇帝文帝刘恒于前179年登基时,因为避他的名讳,将“恒山郡”改为了“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和绵曼四县。这是真定之名初次出现。
在唐朝时,恒山郡改为恒州,治所先在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后又迁到真定,后又反复改为常山、恒州,安史之乱后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为河北三镇之一。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清初仍为真定府,直隶巡抚移驻真定近二十年,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皇帝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此名不断使用到今天。
按:明熹宗之名为朱由校,为避君讳,朝廷下令改“校”为“较”,各王府及文武职官有犯者悉改之。周广业说:初制尚不讳“由”字,后乃改“由”为“繇”。
二、空字:
(1)屈万里、昌彼得合着之《图书版本学要略》卷三:“宋版书避讳甚谨,…如遇当时在位或已逊位天子之名,亦有缺空其字,而于空处著作曰:『今上御名』或『太上御名』等字样者。”
(2)《宋史·地理志》:“大观四年,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此避圣人讳)
三、缺笔:
(1)清代避圣祖康熙名讳玄烨,“玄”字写成“元”,或缺末笔而作“玄”(※缺末笔ヽ)。
(2)赵匡胤之始祖名玄朗,宋初避其讳。《旧唐书·忠义传》之“成三郎”者,“郎”系“朗”缺笔之误。
(3)《新唐书·姚班传》,姚班之“班”误,当作“珽”(※“班”系“珽”缺末笔乀之误)。赵匡胤之曾祖名“珽”,宋初避其讳,缺末笔(乀),后亦讹为“班”。
四、改读:
(1)《至耿直记》:“丘字,圣人讳也,子孙读经史,凡云孔『丘』者,则读作『某』。”
(2)《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拍手笑道:『是极!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作“敏”字,亦减一二笔。』”按:黛玉之母名唤贾敏。
避讳的学问博大精深。2009年王彦坤教授《历史避讳字汇典》,是古籍中避讳的研究中的佼佼者,其功力颇令人折服;台湾学者陈垣《史讳举例》和周广业《经史避名汇考》,也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材料。
另外,台湾的一批奇人,号称“研究生,为研究而生”的【阿良人】,已经在知乎发布【20190605《歷代避諱字彙典》索引數位化完成】,他们为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与奉献令我由衷钦佩。这几位年轻人,能抵住各种引诱而钻进故纸堆中而自得其乐,在这个淫邪的世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