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周克庸“闲读‘幼学’”卷一之:岁 时(18)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岁歉曰饥馑之岁,

年丰曰大有之年。

歉年叫作“饥馑之岁”,丰年叫作“大有之年”。

岁歉,歉收。岁,收成。《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饥馑之岁,歉收之年(此处之“岁”,字义为“年”)。饥馑,荒年。无粮可食曰“饥”,无菜可吃曰“馑”。《左传•昭公元年》:“虽有饥馑,必有丰年。”

年丰,年景丰盛。年,此处指收获(“荒年”、“年成”之“年”即用此义)。“大有之年”,义为丰收之年。“大有”,《易经》的卦名,为盛大丰有之象。

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

梁惠王之凶岁野莩堪怜。

唐德宗时饥荒之年以见到醉酒之人为祥瑞,梁惠王时灾荒之年野外的死人实在可怜。

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在位27年。醉人为瑞,据《唐书》载,唐德宗时遇到饥年,偶尔见到个醉酒之人,也被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瑞,吉祥,吉兆。

梁惠王,战国时魏国的君主。凶岁,灾荒之年。野莩(piǎo),荒野里饿死的尸体。野,野外,荒野;莩,《说文》:莩,“艸也。从艸孚声。”假借为“殍”(《康熙字典》:“饿死曰‘殍’”“又通作‘莩’”)。留意:莩,用其本义时字音为“fú”;但在用作“殍”这一假借字时,字音为“piǎo”。有些新出版的古籍将“野莩”之“莩”注音标作“fú”是完全错误的!上古时汉语本无轻唇音,故无声母“f—”,声母“f—”是后来才从重唇音“b—”“p—”演变来的。上古时“莩”、“殍”通假属同音假借,后来二字才有了不同的语音。堪怜,可怜,值得怜悯。

丰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

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腾贵。

丰年玉、荒年谷是说人品可贵,桂如薪、食如玉是说柴米价昂。

“丰年玉、荒年谷”,喻堪用之人才。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庾文康,即庾亮,东晋时名士;稚恭,即庾亮之弟庾翼)。

“薪如桂、食如玉”,描述物价昂贵。典出《战国策》:“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春祈秋报农夫之常规,

夜寐夙兴吾人之勤事。

春祈丰年秋酬土地乃农夫祭社之常规,夜睡晨起是我辈应勤勉之事。

春祈秋报,春耕时祭祀土地神祈祷风调雨顺,秋收时祭祀土地神报答神灵护佑。常规,通常奉行的规矩。

夜寐夙兴,成语,又作“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兴,起;寐,躺下休息。语出《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又《诗经·大雅·抑》:“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勤事,尽心尽力于职事。《国语·鲁语上》:“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

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

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大好年华不会再来我辈须当爱惜光阴,日月流逝不已志士正该待旦。

韶华,美好年华。韶,《集韵》:“美也。”须当,该当。惜阴,珍惜光阴。

日月其除,日月流逝。日月,指时光;除,去,逝去。《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孔颖达疏:“日月其将过去。”

宜,应该,该当。待旦,等待天亮。唐李贺诗《送沈亚之歌》有句云:“请君待旦事长鞭”。

寒暑代迁,

居诸迭运。

寒来暑往季节替代更迁,白天黑夜日月交相运转

寒暑,冬夏二季,泛指时光、岁月。代迁,更替。明宋濂《水北山居记》:“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

居诸迭运,指日月交替运转。居、诸,本为语助,虚词,后指代日月。《诗经·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孔颖达疏云:“‘居’、‘诸’者,语助也。”迭运,更迭运转。《北史·魏长贤传》:“寒暑迭运,五稔(rěn)于兹。”

九秋授御寒之服自古已然,

三月上踏青之鞋于今不改

九月授予寒衣自古已是如此,三月上踏青之鞋至今不曾改变。

九秋,九月深秋。唐陆畅诗《催妆五首》有句云:“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授御寒之衣,给予寒衣。《诗经•豳(bīn)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已然,已经这样。

上踏青之鞋,给与春鞋,上,给予;踏青,春日野外郊游。于今不改,至今未改。

双柑斗酒雅称春游,

对影三人仅供夜饮。

带上两只柑子一斗酒雅称为春游,连月带影与己共三人不过是夜间独饮。

双柑斗酒,指春游。典出唐冯贽《云仙杂记•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戴颙(yóng)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对影三人,抒写孤单寂寞中思念亲朋之情景。典出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020.4 (待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