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未曾断绝的中国历史,在浩瀚的人类史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点亮世界的东方,她引领时代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从华夏神州的考纪出发,探寻这陈旧国度地理称谓中既熟悉又奥秘的时代变迁。
1.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2.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3.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指今河南一带,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4. 赤县神州:简称神州或赤县。战国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说,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州内有九州。
5. 九州:州名说法一,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如天下、四海之名。亦称九域、九有、九原、九土等。
6. 八荒:也叫八方,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7. 八表:八方以外,指极远的地方。
8. 八极:指最边远的地方。
9. 东海:所指因时而异。先秦时大致为今黄海;至战国时已兼指今东海北部;秦汉后指今东海、黄海;至明时指今之东海。
10. 南海:所指因时而异。先秦时或为南方各族居住地泛称,或指某具体海域;西汉时则已专指今南海。
11. 西海:所指不一。多因远
12. 北海:所指因时而异。初为北方远僻之地;春秋战国时指今渤海;秦汉后统称塞北大泽。
13. 东洋:元、明时指今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为东洋。清以来称日本为东洋。
14. 南洋:清未民初统称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为南洋。亦称东南亚为南洋。
15. 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16. 北洋:旧称今渤海、黄海一带。清未民初统称今江苏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等沿海各省为“北洋”。
17. 河东: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西南部;唐后泛指今山西全境。因黄河流经此处转为南北向,此地位于黄河以东而名。
18. 河南:指黄河以南地区。战国指今河南洛阳一带;秦汉时则指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南北朝时今青海黄河以南、甘肃西南部黄河以南都称为河南。
19. 河西: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汉朝时指今青海、甘肃黄河以西;北朝时泛指今山西吕梁山以西的黄河两岸。河西也称河右。
20.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多指今山东、河南古黄河以北地区,大致包括今北京、天津、河北及辽宁部分。
21. 河内:春秋战国时指黄河以北。因古代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称黄河以北为河内
22. 河外:春秋时指黄河以南;战国时称河南、河西为河外;而战国时秦也称河东为河外
23. 河曲:指今山西永济至芮城风陵渡一带,因黄河在此折向东流而名;也指今青海东南黄河弯曲处。
24.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25. 江东:秦汉以后多指南京、芜湖之间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因长江在此为西南东北流向。三国时也泛指孙吴统治的全境。
26.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春秋、战国、秦汉时指今湖北长江以南地区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苏南和浙江一带。
27. 江西:隋唐前称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又泛称长江以北包括中原地区。
28. 江北:泛指长江以北地区。古代多指唐准南道、宋准南路之地,范图广。近代多专指江苏长江以北地区。
29.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中原人以此为长江之外,故称表。
30. 江右:泛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后亦称江西省为江右。
31. 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称江东。
32. 山东:战国、秦、汉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一般指黄河流域,有时泛指战国时秦以外之地。春秋晋、北魏、五代晋因地处太行山东,故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
33. 山西:战国、秦、汉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其后则通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
34. 山前:五代至宋、金以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燕山及军都山以南地区为山前;北宋则指前朝山南全部失地,相当于今河北省大清河以北、内长城以南地区。
35. 山后:五代指今河北太行山北端、军都山以北地区;北宋则指前朝后及代北全部失地,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
36. 国:古代初指侯王的封地,也多指都城。同时亦指一个地域,如红豆生南国。
37. 省:元以来的行政区划名。元在京师附近地区设直属中书省,以外地设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清复置,后沿袭。
38. 州:古代行政区划名。秦、汉前的州多为传说。汉武帝在京师附近地区以外设13监察区;东汉改13州,比郡高一级;隋废郡存州,又改外为郡;唐复改郡为州;宋隶属路;元隶属路、府;明清隶属府。
39. 府:指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依唐制,大州称“府”。唐代府隶属道,宋代府隶属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路,有的直辖地方。明清改州为府,隶属省,一府辖几县。
40. 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唐贞观年间依山河情势分全国为10道,后增为15道。置采访处置使。元在中书省、行中书省和路府之间设置道,一为肃政廉访使道,一为宣慰司道;至明清则为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
41. 路:宋、金、元行政区划名。宋仿唐制分全境为21路,其后分合不定;金分19路;元时则隶属省。
42.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始于五代,分两种:一为与府、州同级,隶属路;二为与县同级,隶属府、州。
43. 郡:古代的行政区名。秦统一天下设36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44. 县: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初置于边地,春秋后期内地置县,边地设郡;战国、秦隶属郡;隋唐隶属府、州、军、监、路、厅等;民国隶属省、特别区。
45. 西域:狭义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
46. 西垂:殷、周时泛指今甘肃东南部一带地区。
47. 西蕃:一特指吐蕃;二亦作“西藩”、“西番”,我国古代对西域一带及西部边境地区的泛称;三指印度。
48. 陕东:后人多以陕指陕陌,因称陕陌以东地区为陕东。
49. 陕西:指陕陌以西地区。
50.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51. 秦川: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52.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也称关中。
53. 灞上:也作霸上。因处灞水以西高原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蓝田以西一带。
54. 三楚: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将之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颜师古注引孟康《音义》,以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55. 三吴:所指不一。依《三国志》、《晋书》,当从《水经注》的吴郡、吴兴、吴会为三吴,《通典》、《元和郡县志》以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
56. 东吴:三国时孙吴因地处江东,故积“东吴”。古代亦泛指太湖流域全境,或专指旧苏州府。
57. 淮左:指淮水以东地区。
58.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59.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60. 关中:古人习惯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61. 东阳:指春秋晋之地,战国卫之地,后属赵。相当于现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
62. 南阳:一指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地区;一指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因在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而名;一指今河南西南部一带,因在伏牛山南、汉水之北而名。
63. 东原:指汉代东平郡属地,相当于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
64. 华阳: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因在华山之阳得名。
65. 南中:一泛指南部地区,即南方;二指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
66. 北向户:简称北户,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当地居民往往向北开门户,故名。
67. 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68. 北港:亦作笨港。指今台湾北港溪下游一带。
69.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称明,泛指北方。
70.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江浙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参考文献:
[1]中国地理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20.01
上一篇:如何在宦官中逆袭?安南太监:不只需照顾好龙子龙孙,还得会站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