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浣洋诀4.5.7长孙晟•下——东西突厥的分裂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4.5.7长孙晟•下---东西突厥的分裂

小武长吐了一口气,狐疑道:“这么说来,隋军的反攻只是为了加剧突厥的内部矛盾?”

八角点头呵呵一笑道:“猜对了!开皇三年(583年)隋军虽多路北上,但其它方向都不是次要战场;只要凉州一路出动了大军---由窦荣定率领9个总管、步骑兵3万精锐而去,长孙晟为军中偏将,务必要击败对手---阿波可汗。”

“前次沙钵略北撤之后,便去找阿波麻烦;阿波没想到大军北返如此之快,加上本人的确有纵容铁勒人的嫌疑,但也只能极力辩解。”

“沙钵略本想负荆请罪、但却扑了个空,没抓到对方的真凭实据。故心里十分恼火,便又生一计:既然达头可汗不肯攻打关中,已撤回西方去了,那就让阿波可汗去打。”

小武眼珠一转,笑道:“原来是沙钵略可汗要求阿波单独去攻打凉州(武威)一路的?”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沙钵略嘴上是这么说的:‘各路突厥兵马同隋军对战,全都取得了一定胜果---唯独你阿波可汗没去;所以你现在就去,要打出威风来---其它突厥人马会策应你’。”

“见沙钵略大可汗不肯轻易放过本人,阿波没有办法,便答应全军南下凉州,从甘肃一路进攻关中。探知这些情况以后,长孙晟建议将最强的隋军置于这一路,外表却假装人数不多---阿波的军队从漠北远来,刚刚抵达凉州附近,就被先发制人的隋军击败于高越原。”

小武似有所悟,讶道:“原来长孙晟是存心要必败阿波可汗呀!其它各路攻战都是幌子?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八角道:“当然是扩大突厥的内部矛盾咯。阿波可汗本来还想找回场子,但隋军根本不给机会,连续击败他数次---于是阿波只能北逃。”

“随后长孙晟派人追上阿波可汗,劝他说:沙钵略南下总是获得大胜、战果丰盛;而你刚刚南下就遇到大败,乃是突厥的耻辱!回去以后,大可汗必然以此理由给你定罪。况且你和沙钵略本来实力可以互相抗衡,但现在沙钵略已得到大多数突厥势力的支持,又图谋灭你的北大营已久---你能够抵抗吗?”

“阿波一想不错,为了维护本人,或许只能联合隋朝为外援了。而当阿波派使者来到隋营时,长孙晟又对使者说:‘阿波可汗为何不依附隋朝皇帝,同时结连达头可汗---这样可策万全;不然的话,难道还回沙钵略那里去送死吗’?”

小武叹道:“长孙晟的攻心之术果然厉害!乃是‘以打促谈’呀!”

《长孙晟对阿波可汗》节选

八角哂笑道:“于是一切进入了长孙晟算计之中:沙钵略闻听阿波同隋朝往来,自以为得计。遂以通敌为由,扫荡了北大营,吞并了阿波的部众,还杀了他的老母亲。阿波可汗已无家可归,只得西去投奔达头可汗,向其哭诉、并借兵十余万,掉过头来攻打沙钵略。”

“在阿波、达头联军的全力攻打之下,沙钵略刚刚收服的北方部众又投向故主而去。于是大可汗连战连败,反而由强转弱。”

“此时,长孙晟闻听沙钵略已一蹶不振,又担心达头-阿波联盟会一统大漠,于是派人联络沙钵略,劝他依附隋朝。沙钵略早已知长孙晟不会心向突厥,但也很难怪他---突厥贵族本人尔虞我诈的多了,又何必苛责一个外人呢?而且落得这步田地,次要还得怪本人贪图兼并阿波的北方势力、不免操之过急。”

小武大笑道:“沙钵略可汗只要经此大败,才会明白过味儿来。不过情势比人强啊,他也只能向隋朝称臣了吧?”

八角点头微笑道:“沙钵略别无选择,只要依附隋朝,才能阻止阿波、达头的追杀。只是还有一个难题---宇文千金夫人本来是沙钵略讨伐隋朝的理由,如今却成为与隋朝和好的障碍。”

“不过,‘善于为别人着想’的长孙晟又提出了建议:沙钵略可自称愿向南朝称臣,同时公主也‘自愿’回归南人、由北周公主转为隋朝公主;那么隋朝就可名正言顺地庇护他们了。”

“如此,宇文千金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自愿’改姓为杨,并且拜灭门的隋文帝杨坚为父---杨坚先前屠灭了北周王族及赵王宇文招(宇文千金之父)一家。但沙钵略终于摇身转为隋朝的女婿,一切妨碍就都不存在了。”

小武惊诧道:“这么一来,‘宇文千金’之名就被变成‘杨千金’了?”

八角捋须笑道:“正是。于是沙钵略全盘照做---只顾本人眼前利益,哪管公主恨杨坚入骨。当隋文帝的册封诏书回返草原之时(584年),东突厥臣属隋朝的关系便成定局,只是沙钵略仍死撑大可汗的面子,不肯下跪接诏。”

“但这次亲来颁诏的隋朝使臣正是长孙晟,他马上就‘体贴’地为沙钵略想出了借口:突厥大可汗与隋朝皇帝是平等的,但杨坚已经是您的老丈人了---女婿给老丈人跪一次总没有问题吧?于是沙钵略可汗向手下人笑称:我只是拜一次老丈人而已,没什么其它意思!”

小武点头思索道:“估计当时的突厥人很有骄傲感;一旦大可汗向隋朝称臣,沙钵略很可能会得到部将的支持!”

八角笑道:“你说的很对。然而生存要紧,沙钵略也顾不得那许多了---此后他最多也只能统属东突厥之地,勉强同西突厥抗衡。”

“但即便是东突厥,沙钵略也逐步有心无力---其弟处罗侯不服,自立为莫何可汗---见突厥汗国在本人手中四分五裂,一副好牌打得稀烂,三年后沙钵略大可汗郁闷而死(587年)。”

小武大笑道:“有野心但是玩脱了的可汗,都该当以沙钵略为诫!”

八角笑道:“另外,长孙晟传达了杨坚旨意,封‘杨千金’为隋‘大义公主’---请她记取民族大义,忘记自家的仇恨。然而公主并没有心里预备,也不肯接受封号,并且痛骂长孙晟出卖北周!”

“但是长孙晟以沙钵略可汗已经接受了册封为由,请公主看在丈夫面子上勉为其难---她不可能破坏大可汗的政治决策,故只能妥协!不过此后‘杨千金’便背叛了沙钵略,跟一个叫安遂迦的随从出轨。”

小武叹息道:“国破家亡、亲属全无,宇文千金的愁闷是可想而知的哟!沙钵略可能也风闻一些夫人出轨之事,但本人也没面目去管,所以郁闷而死了……”

八角浅笑道:“此后几年完全进入了有利于隋朝的步调。隋朝册封莫何可汗接掌东突厥,同时续娶了嫂子‘大义公主’。莫何颇有智计,即位后立即攻打阿波---还利用隋朝赏赐的旗鼓,制造东突厥与隋朝联军的假象---致使对方军队丧失斗志而崩溃,阿波遂被莫何生擒。”

“然而,就在莫何可汗意图更进一步、并吞西突厥的时候,却中了达头可汗的部下一箭,当场阵亡。于是长孙晟又前去突厥悼念,顺便册封沙钵略之子都蓝可汗接掌了东突厥,并且续娶后母兼婶娘杨千金。”

“不过,长孙晟每次去突厥公干,都会花钱贿赂下人、打探各种消息,所以知晓了杨千金私通安遂迦一事。”

小武想了想,却道:“莫何之子染干,不是跟长孙晟很熟吗?为何隋朝不立他呢?”

八角呵呵笑道:“当沙钵略一系强的时候,隋朝就会倾向于莫何一系;而当莫何一系强的时候,隋朝又会倾向于沙钵略一系。故长孙晟如何建议、杨坚如何决策,都是可想而知的。”

“当东突厥内部纷纷扰扰之时,隋朝抓住了时机大举伐陈,并于开皇九年(589年)消灭了陈朝,统一了长城以内领土。”

小武这才明白,佩服道:“隋文帝与长孙晟的合作天衣无缝,如此才能抓住最好时机!”

八角捋须浅笑道:“于是隋文帝得意洋洋地向突厥使者展现本人的强大。还赏赐了不少来自陈朝的缴获,送去大草原,分赠给可汗、可敦等贵人。”

“大义公主‘杨千金’时年27岁,来到突厥已经十年了,嫁了三个老公;此时见到了一座十分精美的南朝屏风,不由自伤身世、在上面题诗一首,尽显家国怀抱。”

《题陈朝屏风》

宇文千金

盛衰等朝暮,

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

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

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

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

飘流入虏庭。

一朝睹成败,

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

非我独申名。

唯有明君曲,

偏伤远嫁情。

小武听了八角的吟唱,不由赞道:“好诗、好诗!没想到,宇文千金还是一个才女啊!”

八角捋须道:“但当隋文帝听闻此诗之后,却觉得这位‘大义公主’的‘大义’恐怕是靠不住的,便打算另行赐婚突厥,换掉这个和亲的公主。一事不烦二主,赐婚使当然还是长孙晟。不过在了解了杨坚的意图之后,根据对都蓝可汗的了解,他登时又想出了一系列经典连环计!”

“长孙晟的计策分两部分。第一步是要除去宇文千金,于是使用了‘反间计’:一个举动。”

“因杨钦所携带的信物以及言语毫无破绽,又通过大义公主的地下情人安遂迦为两头联络人,双方完全取得了互信,此后数年不断沟通反隋的密谋(并且联络西突厥的达头可汗)。”

小武思索道:“这么说来,长孙晟早已发现都蓝可汗的内心是反隋的?”

八角点头道:“不错。随着不断掌握‘谋反’的证据,隋文帝终于派遣长孙晟正式来突厥---索要谋反关键人物杨钦!”

“不过都蓝可汗矢口否认有这么一个人。但这怎能难倒长孙晟?他就来个‘敲山震虎’,迫使大义公主让安遂迦通知杨钦快逃---于是当场人赃并获,杨钦和安遂迦一起被捕---长孙晟不但破获了‘谋反’案,还顺带揭发了公主的‘通奸’案!”

小武紧皱眉头,道:“这好像是‘计中计’呀?长孙晟想打击的对象,完全不止杨千金一人!”

八角呵呵一笑道:“都蓝可汗也有点糊涂---长孙晟的打击对象到底是谁?但是当此之际,只得声称本人被夫人蒙在鼓里,什么也不晓得---既不晓得杨钦、也不晓得安遂迦之事。”

“于是长孙晟‘体贴’地安慰道:既然可汗都不知情,那不如将当事人全都处死,免得他们的口供牵连他人。而安遂迦和公主的丑事已公之于众,我也只能奏请皇上定夺(下旨赐死)。”

“见‘谋反大案’转化为‘通奸小案’,而且本人不必牵连其中,都蓝可汗也就默认了。不过他和长孙晟商议之时,仍希望能够保住夫人。”

“然而长孙晟悄然对都蓝道:即便大义公主被皇上赐死,你也不必担心本人不再是隋朝女婿了---还可以再度和亲呀!我认识一个安义公主挺不错的,也愈加年轻漂亮;一旦可汗上表求婚,皇上必无推辞。”

小武没好气地摇了摇头,道:“长孙晟真是善能钻别人空子。他想出的计策全都是带毒的---可别人总是吃他这一套。”

八角捋须嘿嘿道:“后来,隋文帝果然降旨赐死了宇文千金。但是当都蓝可汗满怀希望地上表提亲之时---隋文帝本来已经批准了,不想却被长孙晟制止。”

“随后,长孙晟使出了连环毒计的第二步:将莫何可汗的儿子染干册封为启民可汗,然后将安义公主许配给他。”

小武大惊道:“这是让安义公主化为钓饵形成东突厥二虎相争啊!好毒!”

八角道:“正是如此。于是都蓝可汗暴怒,声称与隋朝绝交,又联合达头一起攻打启民。长孙晟引隋军协助启民,却被击败;于是启民的亲属都被都蓝可汗所杀,只得跟随长孙晟一起败入长城。”

“启民可汗不断犹疑---他认为本人同达头无仇、也许可以和谈,但念头被长孙晟打消。结果启民只得觐见了隋文帝,从此依附隋朝而住在突厥南方---效仿汉朝南匈奴之故事。”

“隋文帝热情款待了南投的突厥部众、召开了盛大的联欢会;宴上又兴致勃勃地要求双方的懦夫比赛射猎,分为突厥队和隋朝队比赛。”

“这让启民可汗很头痛---赢了也不好,输了也不愿。好在长孙晟自请加入突厥队,结果是突厥队打败了隋朝队,同时射猎最多的人就是长孙晟---这样就是双赢!宾主得以尽欢。”

小武哈哈笑道:“长孙晟是最会做人的了,何况射箭是他的强项啊!”

八角捋须道:“不久后隋军大举反击,都蓝可汗战胜,并且被部下所杀。长孙晟又以启民的名义,北上招降都蓝的余部,从此阿尔泰山以东的突厥区域均以启民可汗为首。”

“达头可汗见势不妙,仍想独霸整个突厥,故自立为步迦可汗(大可汗)。但与隋朝交战数年、连战皆北,最终败入青海(吐谷浑),死在了那里。其部众也被启民兼并了大部分,回返西方的很少。”

“威震西方数十年、声名中转黑海沿岸的达头可汗突然死在了东方,西突厥一下出现了权力真空---阿波的子孙本已式微,得此天赐良机,立即攻占了阿尔泰山以西的全部突厥区域。”

“于是乎,继东突厥之后、西突厥也开始了内乱---阿波一系和达头一系的后裔此后不断互相仇杀,世代抢夺西突厥可汗之位。”

小武诧异道:“这么说起来,只要启民可汗(染干)才是突厥内斗的独一胜者呀,然则他其实是被隋朝捧起来的!”

八角含笑道:“正是如此。隋文帝过世后,隋炀帝杨广刚登位时很喜欢巡视四方……”

“就在大业三年(607年),北巡的圣驾停留在东突厥一带时,长孙晟暗示了前来接驾的启民可汗、亲身拔刀给隋炀帝帐前除草。”

“与启民同来的十余路酋长(包括契丹、奚、室韦)一见之下、无不骇然,纷纷拔刀同启民可汗一起为隋朝天子除草开道---此举大大地满足了杨广的虚荣心。”

小武身躯一震,惊道:“启民可汗深通韬晦之计!他或者是‘扮猪吃老虎’、或者是惧怕长孙晟,暂时不敢有出格之行。但是当他一统突厥以后,恐怕还是无人能制他!”

八角点头笑道:“此时启民可汗统辖的部族已经非常多了,恰好高句丽也派使者来勾搭他---考虑到长孙晟一向消息灵通,启民不敢隐瞒,遂引高句丽来人去拜见杨广。”

“此事也让隋炀帝发现---高句丽很不老实,故将征伐的矛头指向了高句丽,不久就拉开了百万大军征辽东的序幕。”

小武大悟道:“韬晦还是有好处的!启民可汗成功地引祸水东移了!不然的话,隋朝百万大军不征高句丽、说不定北征东突厥了!”

八角嘿嘿道:“不过此事也从侧面证明了,在启民可汗当政的十年里(599年-609年),东突厥是非常恭敬地臣服于隋朝的。若不是隋朝后来本人陷入了混乱,突厥已经不复为南朝的大敌了。”

“最终,58岁的长孙晟与启民可汗在同一年过世(609年)。可以说,文武双全、智慧无双的长孙晟立下了旷世奇功---以本人的千古奇谋、为中华降服了突厥民族。”

图表11东、西突厥汗国的鼎盛疆域

图表11东、西突厥汗国的鼎盛疆域

图片来自互联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