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宋朝时期的宰相,有关他的历史,可谓是妇孺皆知。他与宋高宗赵构合谋排挤岳飞一事,使得他成为后世人臣的负面教材。整个宋朝三百年,特别是南宋初期,秦桧是最为活跃的历史人物,他主张与金朝议和,朝堂之上极力反对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名将。虽然秦桧的历史声誉很低,但此人的文学艺术造诣极高。
秦桧的书法,胡雪岩很喜欢
他的书法效仿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笔势挺拔,格局宽大,颇有高士之风。秦桧的书法以中规中矩闻名,整体观看,四平八稳,特别是他的篆体书法,历史上有评价说“颇有可观”。此外,秦桧书法以黄庭坚为基础之上,还杂取米芾的洒脱、苏轼的刚毅等特点,构成属于本人的“秦体”风格,清朝大商人胡雪岩“庆余堂”匾额,则是用“秦体”书写而成。
很可惜的是,秦桧由于名声不好的缘故,他的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基本散佚历史。所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诗词方面,也仅仅保留一首半诗词。不要小看这残留的一首半诗词,他正好完整地反映出秦桧前后半生“由好变坏”的心路历程。
青年秦桧满腔热血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天生是好人,也没有一个人生来情愿做坏人,秦桧也是如此。他生活的年代极其复杂,正好赶上靖康之变,秦桧跟着徽钦二帝来到金朝北国。关押金朝期间,秦桧表现出忠于华夏,忠心报国的决心。面对女真金人的严刑拷打,秦桧一直不屈服,做好以身殉国的打算。
没想到秦桧的忠义感动金国大臣完颜昌。完颜昌觉得秦桧青年不错,便将他带回到本人的将军府,成为一名汉臣幕僚。后来,秦桧日夜思念故国,一再肯定完颜昌放本人回中原,最初他的诚意终于感动完颜昌,成功地带领一家老小前往南宋临安。
秦桧早年的心路历程,从他那首《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的诗词中便可以看出:
高贤邈已远,凛凛生气存。
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
青年时期的秦桧最敬慕两位人,一个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另一个是唐朝大诗人韩愈。所以,诗名中的范文正公指的正是“范仲淹”。有一次,秦桧夜读范仲淹的《伯夷颂》,被范仲淹的才情和时令所感动。有感而发,本人该当效仿范仲淹和韩愈,做一个忠心报国的名臣。不得不说,此时的秦桧还是值得可圈可点,是一个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
中年的蜕变
有时候,人心很难揣摩。秦桧,少年慷慨激昂,中年胆怯如鼠。这种天壤之别的变化,与他在“靖康之变”中那趟北方之行有着巨大关系。秦桧在南宋是主和派,在靖康之变前的北宋,他是一名激进的主战派,已经上书朝廷主张与女真人开战,结果遭到宋徽宗君臣的怒斥。
被女真人俘获到北方草原后,秦桧看到女真金国的强大,他从内心中深深地感觉到来自游牧民族的恐惧。秦桧认为,文恬武嬉的宋朝,绝对没有打败野蛮游牧民族的把握,只要采取议和的方式,才能保存华夏文明的火种。
秦桧的改变,不只仅是对待宋金两国的态度,包括他个人的志向也在发生骤然改变。这从他晚年残存的半首诗里,便可以看出一二。这首名叫《句》的诗,是这样写的:
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猴孙王。
多么志得意满,小人得志的容貌。此时的秦桧,已经彻底在虚幻的名利中迷失本人。一副洋洋自得的容貌,觉得本人能够得到三百亩的良田,便不再做屈居人下的猴孙。
有关秦桧是好是坏,历史基本构成共识。次要是觉得秦桧主张议和,排挤主战派的岳飞有些不厚道。但是,秦桧若没有宋高宗授意,他又哪来的勇气敢对级别相同的同僚下手。
何况,秦桧主张议和未必是错误的观点。或许,秦桧看到暂时避开新兴的女真游牧民族,等他们走向汉化时,再采取武力的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对低很多。
千古文章事,留给后人论。以秦桧的才情,他的一生肯定留下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只是他没有好好做人,本分做事,以至于后人都以他为羞耻。而他仅存的一首半词,前一首看似道貌岸然,后半首却原形毕露。
上一篇:四处挖坑又填坑, 笑完哭又哭完笑,秦桧激昂背诵《满江红》真是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