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曾点之简约得到孔子的认可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语散谈: 曾点之简约得到孔子的认可

(第二十一篇)曾点停止鼓瑟,沟通本人的志趣想法,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曾点的想法与三位师兄弟不同,他的志向不是在管理邦国方面,那么孔子有点感兴味,继续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不妨碍的,都是各自说本人的志向而已,有不同的不要紧。这里很引起我们的注重,大家汇报工作,说的都是带兵打仗、攻城拔寨、或者是外联外交方面的大事,而曾点的出发点与他们都不同。

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的回答确实很不同于三子,他说,我想在一个春末的时节,换上春天的服饰,与五六位好友,以及六七个孩儿童,在沂水沐浴,“浴乎沂”也可引申为“浴德”,不定是沐浴,在雩坛各处旅游,雩是古时祈雨的祭坛,兴尽,然后咏歌而归,根据李炳南教授《论语讲要》的解释,曾点是“隐居教书的志趣”,那么孔子如何态度呢?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发出感慨,还是赞同曾点的观点!

这次随机的问答还未结束,下面还有个总结,三子出,曾晳在最初面,又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曾点还是想问孔子,三子的回答到底怎样样,因为孔子对于三子的回答,并未表态。孔子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你看,孔子着实不简单,并不通过这一次的沟通,就作什么结论,而是说,只是各自说一下本人的观点看法而已,其他的也没什么了。

曾点对这个回答不甘心,继续问:夫子何由哂也?那您为何笑子路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说,管理邦国应该用礼义,而子路的言辞不够温和,但是子路这则话的本身,孔子应该是认可的,所以孔子“哂之”的是子路的“直白”。唯,求则非邦也与?曾点继续问,按照李炳南教授的解释,“唯”后面要断句,是“唯诺”的意思,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说“哦”,冉求管理邦国的策略也不妥吗?

孔子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圆六七十、五六十的地方,难道就不是邦国了吗,冉求的志趣也是说的治理邦国的方法。现在世界上,面积不大的国家也有啊,比如欧洲的一些小国,卢森堡、列支敦士登,还有更小的梵蒂冈,亚洲则有新加坡。

曾点又说:唯,赤则非邦也与?意思同上,“赤”是公西华的名,赤说本人愿为傧相,公西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仪表堂堂,堪为外交方面的人才,那么赤的志趣,就不是管理国家的方法吗?孔子对三子的说法未置可否,实际上就是大教育家的行止所在了。

孔子说,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会见国宾、祭祀、朝聘之事,难道不是诸侯间的大事吗,赤作为国君的傧相,这还是小事,那么哪里还有大事?你看,孔子对本人

那么接下来我们假想一下,师徒会谈结束后,孔子给曾点开了小灶,曾点出来,师兄弟们一定会问,老师对本人的志趣,有什么评判,曾点一定会说,老师对你们的志趣,还是都很欣赏的,只是要留意要注重本身的修养,“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如果一定要施展你们的“抱负”,那么首先要做到“心斎”(详见《庄子·人间世》篇)。

你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多选
子路的勇武
0
冉求的签退
0
公西华的温恭
0
曾点的简约
1
1 人参与 投票已结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