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同为苏南的南京与镇江,为何方言同苏锡常差距如此之大?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苏南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总面积27872平方公里,占江苏省土地总面积27.17%。

众所周知,苏南地区苏锡常大部讲的都是吴语,可同为苏南的镇江与南京,为什么会操着一口江淮官话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关于南京、镇江的方言归属,先上两张方言地图:

下面这张是江浙沪皖方言地图,可以看见方言分布线和省界基本不重合。

何为吴语?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万。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言语,中国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吴语无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言语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北部吴语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讲诵多吴语,勾提学佐书”,“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吴语为江南本土陈旧言语,见证诗画江南言语文化。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吴语还是吴歌吴歈、越吟越剧、苏白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醉里吴音相媚好”。

南京:

有一些专家认为:六朝以前的南京“属于纯粹的吴语区”,当时流行“吴声歌曲”。至西晋永嘉之乱之前,建康(今南京)一带还是纯粹的吴语区,南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就是用吴语传唱的歌谣,其中保存著一个典型的吴语词汇“侬”。《晋书·乐志》称“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东晋的首都在建业。南渡的中原大世家明显感觉到当地言语和北方不同。北人宰相王导当时为了和建康(今南京)的吴人搞好关系,特意学讲吴语。这一事迹还被记录在了《世说新语》中,有人谈到王导说:“无他,唯闻作吴语耳”。这说明当时南京本地人还是讲吴语的。

在《洛阳伽蓝记》曾记载北魏杨元慎对江南人的奚落:“吴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侬”。“阿侬”,即吴语里“三侬”的“我侬”,表示自称。至今在南部吴语的金华方言里,仍然保留了把“我”称作“阿侬”的习惯。

有专家认为,南京逐步脱离吴语是在六朝之后开始。朱元璋建明后,又有大批淮河(特别是其老家凤阳)一带的人士迁居南京,南京话愈加和北方官话靠拢。

但是要说明的是,南京下辖的高淳,溧水一部分地区,还是讲吴语的。次要是吴语太湖片的毗陵小片,以及吴语宣州片的太高小片。

镇江:

镇江,可能是最晚脱离吴语的。从唐到宋时期,润州府仍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两浙”地区。清朝的镇江府,包括了今天的镇江、丹徒、丹阳、金坛、溧阳。在今天,这个范围内80%以上在吴语区。

直到今天,镇江话还是有很多和周边太湖片吴语一样的词汇。如:不作兴、高头(上面)、结棍、霍显(闪电)、夯不浪当(全部)、过(传染)等和一些北部吴语相通性非常高的词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