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偷梁换柱”的本意你晓得吗?到底偷哪根梁、换哪根柱?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偷梁换柱”一词的释义为: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关于这个成语的由来,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本来就是指对建筑产生破坏,偷换建筑用材的贬义词。但其实,现实并非如此。

中建筑术语中的“偷梁换柱”其实是古代匠人在对建筑进行大修时,在不触动全体结构的情况下,更换大梁或柱子的一种施工方法。

古代工匠“偷梁换柱”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用牮杆支顶与柱子有连接的各种构件,以卸掉柱子的荷载,再将柱子四周挖槽取出柱基石,然后将新柱子安上。

另一种是不移动柱础石,用牮杆将柱头四周的构件抬起,以减少柱子底部的压力,显露管脚榫,撤除残柱更换新柱。更换梁枋一般不需要动柱子。

但对于一些构造方式可谓鬼斧神工的古建筑,其柱子与梁枋构件连接的榫卯构造的精密复杂程度,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情况下,“偷梁换柱”的修缮方法也只能凉凉了。

虽然“偷梁换柱”是源于古建筑中的专业名词,但在它在被使用于古建筑营建的伊始,可能也只是工匠口中的一句笑谈,之后便伴随着古建筑的发展而商定俗成。

除了“偷梁换柱”,古建筑用词中还有哪些词义容易让人迷惑的呢?

两滴水:两滴水是中国古建筑屋檐层数俗称,也就是两重檐。因为下雨天,雨水会经由两层屋檐滴落,构成两串雨滴而得名。另外,根据出檐层数的不同,不断可以延伸到“N滴水”!

两滴水

三滴水

叉手:其下端分别交于平梁的两头,上端交于脊檩,为斜向承重构件,所以又称之为“斜柱”。叉手在汉代已经有迹可循,宋朝以前“叉手”断面非常大,到了元代之后开始改良变小,而到了明清时期却逐步消失了,这也说明在古建筑营建中,由于技法升级,“叉手”的功能性越来越低。

盘头:即古建筑墙体墀头组成部分,也称“稍子”,墀头上身至连檐部分叫做“盘头”。传统建筑中的“盘头”有5层也有6层,包括:荷叶墩、半混、炉口、枭、头层盘头、二层盘头和戗檐。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有任何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或需求,欢迎联系我们征询

易盖房诚邀全国家居、建材商、施工队、装修队加盟入驻,详情请致电:400-011-2014;

点击下方“查看更多”即可进入易盖房官网,轻松获取数百套免费别墅设计图纸!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