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秦始皇不可告人的食玉秘密,汉武帝为食玉交智商税?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人“食玉”求长生,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美好想象。今天,你再把玉石做的羹端上来,保守迷信的人未必敢吃,但餐桌上点一道“珍珠翡翠白玉汤”,年轻人也不会拒绝。我们要复活中国文化的传统,决不能简单地复制、模仿,而是根据大众需求改造和创新。

食玉的历史,为何止于唐朝?

在唐朝以前,食玉的记载非常多。

他们食玉的缘由很简单,就是想长命百岁,永享富贵。例如战国时期,位置处于东方的齐国齐威王、齐宣王,就常常派遣方士去蓬莱仙岛求长生之法;秦始皇和汉武帝也是孜孜不倦地派人出海求丹问道。那些方士带回国的方法里面,就有不少食玉之法。

可惜秦皇汉武,赫赫武功,晚年却身体虚弱,神志失常。秦始皇贬扶苏,以致赵高作乱,六国旧贵族势力反弹,强秦盛极而亡;汉武帝废太子、长期沉浸长生不老之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他犯下了不少会导致国破家亡的错误,但侥幸地在人生最初两年幡然悔悟,采取补救措施,才没有真正亡国。他们在晚年智商突然下线,既因为年纪大了,也跟长期食用玉石矿物(翡翠要到明朝才开始出现,当时的“真玉”次要是指和田玉,其余“石之美者”也可以称为玉,跟现代按照成分比例的鉴定标准不一样)炼制而成的丹药有关。

他们食玉还有另外一种缘由,就是为精神寻找一种寄托。在曹魏(三国里曹操建立的魏国)政府颁布“九品官人法”以后,他们世家大族的身份地位已经固化,一出生就注定了要当官,不当官也能被家族富养。

当时的门阀子弟,勤奋做实事,身份也不会大幅提升,碌碌无为虚度一生,身份也不会明显下降,不做官得到的仅仅是俸禄和品级,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经济水平和在家乡的影响力。如果门阀子弟认真做官造福一方,甚至还会被同伴看不起,因为他甘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相当于成年男子一个月的饭量,这里特指为了“有饭吃”而当官)。

但大富大贵同时也意味着枪打出头鸟。在战乱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自上而下人心惶惶,门阀贵族虽然凭仗身份可以享有有无边的富贵,成为了社会的寄生阶级,但也可能因为政敌的攻击而突然得到一切,乃至生命。擅长斗富的石崇,因为流言蜚语突然就丢了性命被抄家;当权的曹爽、何晏一次出游不谨慎就被司马懿父子推翻,蒙受灭族。无论你家境有多牛,都会突然被谋反牵连丢官,甚至没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求仙问道、清静无为就成了他们为人处世的首选。

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用紫石英、石钟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所制,方子出自“医圣”张仲景,本是一副医治胸闷和消化系统疾病的方子,却被豪门子弟滥用求乐,服用后不只全身发热、身体亢奋、皮肤敏感,还伴随着幻觉,长期服用还会上瘾。

魏晋人物常表现出的不拘礼法,既有他们经济上实力雄厚,不需要恪守社交规则的缘由,更是因为他们患有服食五石散的后遗症,控制不住本人而社交失态。

的食玉的好处和方法:服用玉石,寿命就变成玉石那样,经历千秋百世而不到尽头,吃上一两百斤后,福薄的身轻如燕,福厚的立地成仙。可以跟酒水一同服用,或做成丸子,或烧成粉末,吃上一年就见成效,刀枪水火不入,百毒不侵。但不能吃已经制造成玉器的玉,要用还没经过加工的全明料原石。食用者症状与服用五石散类似,身体发热。需要每隔十天吃一次雄黄丹砂,并沐浴冰水,顶风而行,才能减少症状。

最初葛洪也不得不感叹:虽然食玉可以延年益寿,但食玉的具体细已经失传了,很多禁忌不清楚,所以大多数食玉的人都出了事故,不只没有延年益寿,甚至性命不保。这是一种典型的崇古思想,就是传统的什么都好,现在不好是因为很多传统都失传了。

再往后,北魏时期的征西大将军长史(相当于秘书长)李预,终身食玉问道,但由于酒色不断又喜欢熬夜应付,才食玉了一年,就走向生命的尽头。死后身体被放置在酷热的长安城里,既然四日四夜不腐败,看来“防腐”才是食玉最大的作用。

直到隋唐时期,还有专门教人食玉的《服玉方法》和《服玉法及禁忌》。说明食玉虽然很危险,但为了长生,还是有很多人敢探索和尝试,并总结了一些方法。

到唐朝之后,大家都不怎样敢吃了。只把玉石作为炼丹的药引子,再到后来元明清的时候,关于食玉只剩下一些零星的记载,例如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称服用“玉屑”有润心肺、润五脏、延年益寿的功效。在《本草纲目》这本书里,李时珍只对药方的内容整理担任,对具体功效的检验,还要看患者本身敢不敢尝试。

人们一旦对美好的事物产生迷恋,认知就会变得十分可怕,食玉对长生无效,我们的祖先用了数千年,才学会了这个道理。到了清朝,康乾盛世让中国版图达到一个小高峰,在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乾隆晚期的翡翠价格远超和田玉,并取代和田玉成为中国玉石市场的次要品种,翡翠从普及到崛起,不过50-60年光景。从此翡翠雕刻、翡翠手镯的玉器,次要用于赏赐、装饰、鉴赏和珍藏,餐桌上的“翡翠”更多是一种菜名。

食玉长生的崇拜,是如何产生的?

在古人的认知里,世界是平的。

山河百川,皆有神灵,还有不少修道成仙的人和先祖的灵魂在守护着一切。古人尽一切方法跟神灵沟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请吃饭”,远古时期很多重要的官职名都跟饮食有关。

古代肉类稀缺,穷人们用肉来祭祀,典礼结束后还能饱餐一顿;色彩绚丽夺目,外型鬼斧神工,种水色浑然一体的玉器更稀缺,很快就成为古代贵族对神灵献礼的首选之物。在或古朴或奢靡的制形之下,它们寄托了古代贵族对神灵的敬畏。

根据班固《东都赋》的描述,在神圣的祭祀典礼里,常见的供奉给神灵的食物是“三牺”和“五牲”。一种说法是,“三牺”是指雁、鹜、雉三种珍稀的禽类,“五牲”是麏、鹿、熊、狼、野猪五种稀有的野兽。往后逐步简化为“牛、羊、猪”和“牛、羊、猪、犬、鸡”。

肉食在古代很稀罕,玉石则比肉食更稀罕,而玉石作为典礼中最重要的礼器,则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周公所在的时代。在《礼记·表记》甚至有“无礼,不相见”的规矩,这个“礼”如何去理解呢?“见”又该如何解释?

按照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说法,“礼”的繁体字写法是“禮”,而“禮”字左边的“豐”,就是祭献神灵的容器里,盛着两串

但是,神灵会吃玉吗?人也会跟着神灵去吃玉吗?

答案出现在《山海经》里,据记载不只“天地鬼神”食玉,连“黄帝”也食玉,有德的“君子”也食玉,当然不是拿起一块翡翠原石就啃起来,而是吃煮得“沸沸汤汤”的玉膏,颜色多样,细糯浊泽,食后可以获得长生。

东汉大经学家郑司农曾说“王斋当食玉屑”,对磨玉粉,食玉羹的行为大加赞赏,地动仪发明者张衡、两晋风水大师郭璞、晋代名士张华、炼丹家兼医学名家葛洪,都对传说中的“白玉膏”醉心不已,希望一饮白玉膏而得道。

这个场景有点像我们养着一只猫,主人满足猫咪一切吃喝拉撒的需求,于是猫咪就把它最珍贵的、努力捕捉到老鼠献给主人。有一些主人,也会把本人喜欢吃的巧克力,赏赐给猫咪吃,但不晓得猫是不可以吃巧克力的,会中毒。在这层关系里,无论是老鼠还是巧克力,都充当着一个社交的媒介,沟通双方的感情。

长期作为礼器的玉石也一样。人类认为万物有灵,用凝聚天地灵气的玉石(在礼玉文化里,翡翠不在其列),充当人和神沟通的媒介,通过在典礼上献礼、日常佩戴、乃至食用,沟通和维护双方的关系。神灵也会因而回馈人类,给予长生。

这就是食玉最早的渊源,也是晚期华夏民族最朴素的一种生存观和价值观、世界观。

玉食材的3个品级,食玉的7种方法

古诗有云:“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玉门”就是自古以来由西向东输送玉石(次要是和田玉)的一个重要枢纽,如今坐落在甘肃省敦煌市。

自夏西周以来,中原华夏文明就对西方昆仑山出产的美玉,有一种深深的执念和追求。从《山海经》、到《楚辞》,再到《西游记》,中原人士对昆仑山抒发着美好的想象,认为那里遍地美玉,是神仙都喜欢居住的地方。这种想象,就像大航海时代,英国冒险家对印度和中国的美好幻想一样——充满黄金、香料和茶叶的超级圣地,只需能去到,必能满载而归。

先秦人民,认为昆仑山就是一个环绕着美玉的仙界,道路是美玉铺成的,整个“玉圃”升在半空,犹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由“半人马”来守护。在《山海经·北山经》里就有大量半人马守护昆仑山的记载。中原“神玉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儒释佛用玉文化的深入民心,更离不开四千年来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和田玉通过玉门关输送到中原地区,其源头,就在玉门关以西的大昆仑。

在食玉文化里,食材也是分等级的。最极品的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原大乘佛教圣地之一的于阗国(位于今新疆省和田县,国君是藏族和印度混血,却以唐为宗,姓李)出产的和田玉,被公认为灵性最足。其次是南阳徐善宁亭部界出产的璞玉,再次是出自两晋时日南郡治所卢容(今越南中部)的美玉。

那美玉乘上餐桌后,该怎样吃呢?

第一种吃法叫吃“玉英”,就是直接吃。在屈原的神话想象里,玉是仙家的瑰宝,长在昆仑山的玉树上,直接从玉树上掰下来就吃,像吃仙果一样。

第二种吃法叫吃“玉桃”,在晚期的神话里,玉帝和西王母吃的不是水果容貌的蟠桃,而是种水通透的玉桃。而且《西游记》对蟠桃的描述也很神奇:三千年一熟的,吃了身轻如燕;六千年一熟的,吃了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吃了天地同寿。食蟠桃跟食玉功效十分相近。

第三种吃法叫吃“玉草”,在传统神话《白蛇传》里,就有盗仙草救许仙的剧情,很多电视剧都用灵芝,甚至人参来给仙草“出镜”,正是因为不了解中国传统的食玉文化。白蛇传里既然出现了道教全真派的祖师吕洞宾,这仙草就不应该是植物,而是玉草。白娘子盗仙草的地方正是昆仑山,神玉文化中的产玉圣地。反之,中国质量最好的人参在东北,质量最好的灵芝在东部群山之中,它们怎样会产自昆仑呢?

第四种吃法叫饮“玉浆”,就是煮玉化水,也能代指美酒。

第五种吃法叫吃“玉屑”,是古代文献里出现最多的吃法,把玉磨成粉末,以水吞服。

第六种吃法叫吃“玉精”,是玉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古代人参的别名。

第七种吃法叫吃“玉蕊”,就是许多名士梦寐以求的“白玉膏”。

古人的想象力,要比我们固有的认知要丰富得多。为什么当下很多国产神话剧粗制滥造?其一是编剧、美术、导演都缺乏想象力,其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入,遇到什么都抱着想当然的心态去瞎编。他们怎样对待本人的作品,观众就怎样对待他们的作品。

从“神玉文化”到“商玉文化”,看中国社会关系的演变

自古以来,人们用玉的方式叫礼玉,所有重要的玉器制形,都是出现在国家重要典礼上的大型玉器,“圭、璧、琮、璜、璋、琥”,从体积看就不是给人佩戴用的。在古人的世界观里,他们把神放在主导位置,人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从。

在食玉文化里,人模仿神的饮食行为,以求沟通天地。但这种行为大多只发生在社会上层,并没有普及,因为玉的价值太高了,食玉的代价,普通人更难以承受。食玉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贵族文化,一种礼教文化。在古代,豪门大族不用干活,甚至以干活为耻,才有资历食玉,有条件经受食玉副作用的折腾;豪门大族想富贵永存,才需要食玉,才会冒着巨大风险去食玉。平民百姓对玉石更多是审美和佩戴需求,用玉石来点缀生活的美,用玉石给爱慕之人传递爱意。

我们可以把这种文化统称为“神玉文化”,如今作为一种传统饮食文化的点缀与创新,或者用来给宴会和菜名增添文化气味,其余已经被大众遗忘。今天我们说要弘扬玉文化,不是对过去文化的简单复制、复刻,而是以时代精神把“神-人”关系重塑为“人-人”关系,把人放在主导地位,用玉是为了取悦人,而不是取悦神,美玉对我们的意义,一部分是敬神,但更多是爱人。

当下,翡翠越来越遭到消费市场的喜爱,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交往中的常见时髦配饰,就是一种最直观的景象,许多年轻人开始为了取悦本人或出席社交场合而佩戴翡翠,他们的述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传统工艺鬼斧神工,追求制形返璞归真,彰显翡翠的古朴之美;另一派则更喜欢翡翠制形上的创新,追求工艺的复杂繁琐和外型的栩栩如生,符合现代审美,凸显个性。

无论出自哪种缘由佩戴翡翠手镯、珠链、戒面、吊坠等古风饰品,这种行为背后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都值得我们感动。中国文化至今生生不灭,依仗的正是这种“活用”传统,与时俱进的精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