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树枣文字网!

陈启军:清明时节忆祖母

树枣文字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清明时节忆祖母

文/ 陈启军

目睹老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由勾起我对少儿时期的一串串回忆,挥之不去的总是祖母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每当我走进院子,就仿佛看到她老人家迈着小脚,抱着小妹妹,一拧一拧地从地窑洞子走出来,站在门口路边,寻觅哺乳期妇女给她没妈的孙女喂几口奶水的情景;看到她一天到晚在地窑院子从这个窑里到那个窑里忙碌的身影;看到她在厨房窑里亲身给我烙纯麦面馍馍,供我上学的情景……

听父亲讲,他修的厢房祖母没有住上。她不断在地窑里住到1983年8月4日,走完她82年平凡艰苦的一生。假若她能住上我修葺一新的厢房,在房间倾听教授平实无华的人生哲理,享受她诙谐幽默的谈吐,该有多么的幸福啊!

祖母不止一次給我说过,人老几辈想在门上盖几间土房,避避雨,场上的粮食也不用往地窑里扛,可是不断苦于没有这个能力。这可能是她寄希望于我,或是家里无力量时予以实现。但,当房子修好时,她却走了,给子孙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每当我回忆起发生在她身上的一桩桩平凡往事,便不能本人

祖母最疼爱的是她没妈的孙儿,总是给没妈的孙儿长精神,不让我们受冤枉。记得是1959年秋季的一天半夜,我刚放学回家便被家人打发去生产队食堂打饭,我拎着一个白瓷盆,很快来到学校北侧的大食堂,打了一盆能照见人的稀饭,急急地往家赶,全家七八口人就等着这一盆稀饭充饥。当时天下着绵绵细雨,道路湿滑,在跨过一条并不算妨碍的水冲沟时,脚下一滑,连人带盆摔了下去,稀饭烫伤了我的胸部,不知是被烫麻痹了,还是过于紧张,当时竟无炙烤疼痛的感觉。只是感到本人闯下了大祸,全家人半夜没饭吃了!捡起饭盆边走边哭,当看到盆底碰掉不少瓷时,心里愈加害怕,躲进学校教室不敢回家。

这时,祖母闻讯匆匆赶来,二话不说急忙撩开我的上衣,察看被烫伤的情况。当她看到我胸窝从上到下烫起一串血泡时,十分心疼地说:“看烫成啥了!我们回家去,一大家子活人待在窑里,打发娃去打饭,吃不上活该!”回到家后,经验丰富的祖母打发人到地里找潮湿的地方挖来蚯蚓,她又找来白砂糖,将蚯蚓和适量的白糖一起捣成糊状敷在烫伤处。早晚各敷一次,真是灵丹妙药,就这样敷了几天,烫伤竟然奇观般地好了,没有留下一点疤痕。

祖母就是这样百般呵护着她没妈的孙儿,不让我们短精神。我考入石桥中学后,祖母千方百计地要让我吃得好一点,穿得体面一些。我背到学校的馍总比同学们的好,引起大家的羡慕。我上中学后不再穿大裆裤,而是穿祖母找人缝制的西裤。弟弟妹妹也同样得到祖母的多方呵护,健康快乐地成长。

祖母是一位性情开朗,心地善良,为人谦和,热心帮乡邻的人。她年轻时心灵手巧,纺织裁缝和茶饭,样样通晓,后又接受培训掌握了新式接生法。整天热心帮乡邻,忙得不亦乐乎。记得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乡亲在崖背上呼喊着要祖母给他媳妇接生。只听祖母应声让他先回去赶紧烧一锅开水备用,她随后便到,边说边麻利地下炕收拾好接生包,冒雨出发了。多年来她不断保持着这种习惯,村子里的很多小孩都是她接生的。一些乡亲为了感激她,便在收获的季节,将自家果树上采摘的新鲜水果或是自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东西送些给她吃。

祖母的剪裁技艺,更是传奇。我常见一些妇女拿着新置的布料,带上拟制造的衣服或鞋样找她剪裁。只见祖母戴上老花镜,左手拿着尺子,右手捏一小块黄土蛋,少许端祥之后,便在布上有规律地划出许多清晰的线条,而后操起剪刀果断地沿线条剪裁布料,最初卷起来用一布条绑住交给来人拿回去缝制。我常常私底下听妇女们议论,祖母剪裁的衣服,不肥不瘦,穿着合身。尤其是对她剪鞋样的传说更具神话。她只需看一眼你拿的底样,或是看一眼某人脚上穿的鞋子,当场剪裁,大小肥瘦保证合脚。

祖母的纺织技艺也很精深,经常帮村子里的一些妇女浆线、匀布、上机。其中浆线相对简单一些,先将纺好的一盘盘棉线放入溶有淀粉的热汤中浸泡一定时间,再捞出晾干使之光滑硬挺。匀布、上机要复杂得多,根据布面的宽窄和布料的薄厚长度,先计算好纱线的多少和长短,而后沿一条轴线在远近、左右不同距离的地上分别砸进高低、不同的若干个木橛子,将浆好的纱线均匀地布设在木橛上,在高低不同的木橛上完成上下交叉,并在有特殊需要的尺寸处用颜料做出标记。最初卷到织机的线滚子上,便可抱回家中上机织布了。织布则是将装在梭中的纬线,在上下交叉的经线中左右穿越,两手前后搬动线箆子用力击打使其密实,两只脚有接触地踏着上下牵引的脚踏板,随着纬线的不断增多,便织出布来。乡亲们总是称赞祖母帮忙匀的布,光滑、匀称、织起来轻松。

我小时候总是跟在祖母身边,每当听到人们对她的赞扬,心里总是气呼呼的,似乎也有本人的一份功劳。

祖母为人处事,很有是非观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不含糊其辞。凡事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具体生活琐事中,教你那些事情该怎样去做,不该怎样去做,让你心服口服。尤其她对我人穷志不短的教诲,使我终身难忘。

1966年冬,我被选为泾阳县赴京代表后,她十分高兴,亲身给父亲交待为我预备进京的盘缠。当父亲手里捏着2元钱塞给我时,祖母瞥了父亲一眼若有所思地说:“我孙子是陈家祖祖辈辈第一个进京的人,2元钱能干个啥,想办法再去借一点。”父亲又从一位刚卖了猪仔的邻居那里借来2元钱交给我。祖母心里晓得,一向精打细算,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父亲只能给我这么多了。便背着父亲打开她那用长铁锁锁着的柜子,从包袱里拿出5元钱塞到我手里说:“这是我攒下的钱,你拿上到北京花销,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这样,我便揣着9元钱进京了。当时代表团要求穿水陆两用鞋,以便顺应四处硬化的城市路面。从未穿过胶鞋的我,在高年级同学侯西荣协助下,在王府井大街百货商场花4元2角钱买了一双浅腰胶鞋。从来穿鞋不花钱的我买到鞋后总感到太贵了,一双鞋竟然要四块多钱,这可是近一学期的学费呀!一连几天都舍不得穿,最终下决心又到商场退了货。离开北京之前,有人提议买点北京特产什锦果脯、糖果带回家。我在商店徘徊了一阵总感到太贵,一分钱也没舍得花,仍揣着来时带的9元钱回到了家。

我心里暗自思忖着,肯定会得到祖母的表扬。谁知祖母却十分不悦地说:“真没出息!到了北京那么大的地方,还能拿着钱花不出去,为啥不把那双运动鞋买下穿上,看看跟我们农村人做的鞋有啥不一样。你就不能买一包洋糖带回来,让我们也尝一尝北京人吃的糖是啥味道。我们人穷志不能短,该花钱的时候,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花,别叫人家看不起!”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农村老太太,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观察和理解,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所做出的评判,无不反映出她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反映出她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思想智慧和境界。我常常以这些例子教育我的孩子,不要以为本人读了几本书就了不起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大众才是最聪明、最有社会实践、最富生活经验的人。

祖母无私博爱,感情细腻,关怀他人胜过关怀本人。当年发生在她身上六个苹果的故事,足见她的高尚质量和精神风貌。

1974年春节前我回家探亲时,到文革期间下乡的邻村山庄拜访好友张元凯村长。当时元凯年迈的老父亲病重处在弥留之际,想吃苹果却四处找不到。我立即想起前两天看到祖母柜子的笸篮里有几个苹果,于是便告诉元凯我家有苹果,而后迅速返转回家向祖母说明情况。祖母听后立即打开柜子,从笸篮拿出仅有的6个苹果,又用手帕包了几个鸡蛋让我赶快送给元凯父亲吃。我说“苹果是别人送给你的,病人想吃啥东西都是一阵子,拿一半够了,另一半留给你吃”。她却十分动情地说:“人在病中想吃的东西心里不断盼着,你赶快送去,让老汉看到有这么多的苹果吃,心里高兴,我们好人吃了能多长二两肉吗?”

祖母的许多优秀质量无不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影响着我们。几十年来,启良经常对我提起她老人家无私和从不贪嘴的情景时,总是感慨万千。祖母有句使我耳熟能详的名言:“人有大小,嘴没大小”。凡是亲友们送给她的吃货,她都要全家人人均沾,哪怕是只吃上一口也不例外。我上初中后,每周回家一次,她瞅准没有别的孩子在场时,便打开柜子将一周攒下的吃货拿出来给我吃。一边拿,一边引见说这是张三、李四谁谁送的,以便让你记下人家的情意。之所以在其他孩子不在场时给我吃,是因为她常说“一人动嘴,十人口馋”。虽然此前他们都得到了属于本人的那一份,但毕竟是小孩子,多多益善。也或许是祖母对长孙另有偏心,给我吃的比别的孩子多,怕闹意见吧。

无论是祖母健在的年代,还是她去世后的几十年里,我对祖母的思念都无时不在。刚到部队那阵子,每当连队改善伙食时,我总想起生活在农村的祖母过年才能吃上肉,面对美味佳肴,竟难以下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物资匮乏、凭票供应的条件下,每当有同乡战友回家探亲,我都要想办法在军人服务社买几斤白糖带给祖母。1971年提干后,第一次领到工资时,我便到张掖给祖母买了一丈多绸缎寄回家让她做成衣衫夏天穿。1972年出差到西安时,适逢祖母被四叔父接到钟楼旁他上班的邮电大楼上小住,我便每天抽空去看她,买她最喜欢吃的甑糕、柿饼、鸡蛋糕和橘子罐头。

我爱人从1975年结婚到1981年随军的6年里,经常从县城骑60里路的自行车回家探望祖母。她去世前的先一年春节我回家探亲时,她听人说我在部队当上了团职干部,高兴得连连夸奖我有出息,叮咛我好好工作,不要牵挂她。告诉我说:“人过七十古来稀,我都过八十的人啦,风地里的一盏灯,说灭就灭了。将来有病和死后,你也不要往回赶,回来也见不上面。”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她当时的预言比算命先生说得还要准。

弟弟启良和邻村姑娘任玉玲结婚后,两口对祖母孝敬有加,弟媳变着法子给祖母改善生活。为了照顾家,启良1978年从河北铁一局桥梁工程队调回泾阳,到离家只要几里路的冶峪河水管站工作,几乎天天回家陪伴祖母。大妹彩玲1978与兴隆乡小学教师侯建全结婚,小妹1981年嫁给桥底镇刘家沟刘国政。两个孙女和孙女婿对祖母也十分孝敬,隔三差五回娘家探视祖母。看到她一手拉扯大的孙子孙女一个个成家立业,祖母打心底高兴。左邻右舍也都称赞祖母功德无量,积下厚福。夸奖她的孙子孙女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为使陈氏家族永世铭记祖母的恩德,传承她培养的家风。在祖母去世17周年的1999年清明节,族人为她老人家举行了盛大的立碑留念活动。

立碑典礼的头天晚上,演大戏、放电影,举行追思会。众多亲朋好友在祖母灵前祭奠追思,我的战友岳永升代表来宾讲话,追想祖母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苏广乾战友掌管了第二天的立碑典礼并宣读碑文,我在立碑典礼上几度呜咽地缅怀老祖母的丰功伟绩。

大伯、姑妈、父亲、四叔父、三叔母(三叔父病逝)携子女,以及众亲属参加了追思留念活动,很多乡邻也自发地前来祭奠缅怀。乡亲们赞誉祖母是全泾阳县最伟大的母亲!在我的眼中,她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祖母。我们将永远铭记,陈氏家族有一位历经磨练、坚强不屈、平凡而伟大的老祖宗——曹芝梅。

高陵战友陈均地帮我请该县老学究,政协副主席王仲一先生为祖母墓碑提额撰文。

提额撰文如下:

大德望显考陈公建秀纪事暨德配曹孺人芝梅之墓碑铭并序

今渭北民间遍传 ,曹孺人有博大功德慈恩 ,事迹感世 ,特为撰。

曹孺人芝梅, 系泾阳县口镇曹百公之女, 有姊妹两人, 弟志安。孺人幼承家训, 勤奋知理 ,十七岁嫁白王乡石滩村陈公建秀为妻, 既操作农耕, 又供养公之昆仲姊妹五人。 公居长 ,家道贫窘 ,诸事全靠儒人筹划秉持。 孺人生养四子女, 饥寒交迫,备受人生坎坷。 讵料屡遭不幸, 先是一九五三年农历九月, 陈公以苍疾痛逝, 距生一八八八年农历六月享年六十六岁, 安葬于村西北距本墓二里许。 接着爱子积寿之妻病故, 所留襁褓者四 ,皆嗷嗷待哺于孺人膝下, 公之逝如家柱倾倒, 子妻故雪上加霜 ,是谁能受? 孺人却以惊世处变之胆识, 忍痛超众之志, 宽厚博大之德, 擎撑陈家六十余年。

而后三十年苦志尤坚, 终使子孙成人成才。 其孙辈名著者如启军启利 ,任军分区大校司令员少校参谋, 可谓恩荫后代, 善终有报 。非孺人之功德无陈公族今日荣显之续。 孺人又热心接生救婴 ,村民莫不感恩戴德, 可谓中华女流楷模。 幸多难者苍天增寿 ,和众者百姓添福, 孺人于一九八三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辞世, 距生一九零一年, 光绪二十七年农历八月, 颐寿八十二岁。 铭曰:

儒人之生 苦难历程 含辛处变 凄雨悲风

惊人惊世 意志超众 功德博大 黄土可证

家之贤达 国之精英 传之后代 勒之墨青

永不忘本 思源思功 永垂不朽 光昭英灵

作者简介:陈启军,陕西泾阳人。1950年6月生,1969年2月入伍,大学文凭,中共党员。历任战士、军械员兼文书、排长、团作训参谋、营长、165团团长、师作训科长、师副参谋长、55师参谋长、酒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